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到上海考察指出,上海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进军。2015年5月27日,《上海加快建设科创中心22条意见》出台,提出加快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探索相关公里运行机制。2016年2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批复同意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2017年7月,上海市政府正式批复原则同意《张江科学城建设规划》,规划范围东至外环-沪芦高速、南至下盐公路、西至罗山路-沪奉高速、北至龙东大道,总面积约95平方公里。通过衔接龙阳路枢纽、国际旅游度假区等周边地区,总面积达到191平方公里。2018年5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决定重组上海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调整张江管理体制,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更名为上海市张江科学城建设管理办公室。
按照《规划》,张江科学城将围绕“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和“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目标战略,实现从“园区”向“城区”的总体转型。张江科学城的规划定位是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为基础,充分依托国家实验室、高校和科研机构,突出科技商务文化等创新要素复合,集聚全球顶尖创新人才、国家大科学设施、高水平专业院校、科研机构和跨国企业研发中心,转型发展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新知识、新技术的创造之地、新产业的培育之地;成为以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和青年创新人才为主,以科创为特色,集创业工作、生活学习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现代新型宜居城区和市级公共中心,成为“科研要素更集聚、创新创业更活跃、生活服务更完善、交通出行更便捷、生态环境更优美、文化氛围更浓厚”的世界一流科学城。
张江科学城的空间格局是:“一心一核、多圈多点、森林绕城”,“一心”,主要是原张江高新区核心区25平方公里范围,依托国家实验室,集聚科创设施,引入城市公共服务和科技金融等生产性服务,形成以科创为特色的市一级的城市副中心;“一核”,主要是康桥工业区和上海国际医学园区,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形成张江南部城市公共活动核心区;“多圈”是指发展公共交通,基本实现园区范围内步行600米社区生活圈,“多点”是指在办公楼和原来的厂房加以改造设置各种众创空间,提供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森林绕城”是为了提供更好的人居环境,将可利用空地建设楔形绿地、沿外环建设绿带和生态间隔带、建成科学城绕城林带。
(一)张江科学城建设的条件分析
与诸多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承载区相比较,张江核心承载区要打造最高水平的科学城建设,必须积极发挥已存在的优势,并不断加快创新步伐,突破现有的弱项与不足。
一是优势方面,主要有:
1.国家战略
上海是全国也是世界唯一由国家赋予创建“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历史使命的特大型枢纽性城市。
2.上海聚焦
多年来,始终集全市之力聚焦张江,为核心功能区全球竞争力的快速提升创造了前提,增添了巨大动力。
3.双自联动
国家决定自贸区在第一时间扩展到张江园区,为国家级自主创新试验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搭建了黄金通道。
4.最佳环境
与世界不少老一代科技园区相比,张江园区内环境不仅崭新和大气,而且日益温馨宜居,创新文化氛围浓厚。
5.一流平台
光源新药超级计算机等国际一流平台,使张江能与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个科创中心核心功能区相媲美。
6.重大创新
源自张江的关系国家科技进步和世界领先的重大创新与日俱增,创建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后更上一层楼。
7.优化产出
张江2015年第三产业比重达65.5%,园区实现营业收入达3500亿元左右,智慧、健康、绿色等高科技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8.顶级人才
张江拥有国家级专家244人,含中科院院士9人,工程院院士5人,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09人。(www.daowen.com)
二是弱项与不足方面主要体现在:
1.国际专利
PCT国际专利申请与授权需加强。深圳高新区2014年申请1.16万件,占全国总量的48.5%,连续11年稳居全国首位。而张江同期所申请及授权的国际专利还处于较低数量级。
2.全球企业
原创的全球影响力高新科技企业数量尚不多。北京中关村原创的联想和深圳高新区原创的华为、中兴等,均已走向世界在美欧投资。张江虽有展讯、盛大等一批原创高科技企业,但全球投资与世界影响力尚待提升。
3.辐射当量
科研成果转化为战略性高科技产业生产力还不强。北京中关村高新区2014年产出3.5万亿元,深圳高新区每平方公里产出超210亿元。张江核心区高科技产出尚在千亿元级。
(二)张江科学城建设发展的思路
第一,在功能目标上,立足全局,站高一步,服务国家战略,重新定位张江核心区在全球科创中心建设中的核心引擎功能。张江核心区应勇于担当全球科创中心核心引擎的功能,在未来发展中围绕一个中心,确立一条主线,坚持三个导向,聚合五项国家使命,落实一系列针对性的改革举措。
一是以全力以赴助推国家科学中心为中心工作,协助市领导和中科院聚大科学装置,建大科学平台,引大科学领军团队,助推优化大科学中心的生态环境和创新体制机制。
二是以打造世界最好的科学城为主线,在发展目标、管理体制、工作重心、资源整合、配套建设等方面,全面从开发区向科学城转型,加大产城融合的投入,全面实施一批以人为本、宜居宜业的居住、交通、文化、体育、教育、医疗等与世界最好科学城相匹配的配套项目。
三是以引领自主创新、集聚领军人才、发展“四新”经济为导向,按照习总书记在全国人大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的要求,牢牢把握创新、人才、“四新”经济的发展导向,创新科创中心核心引擎的发展模式。
四是聚合落实全球科创中心、自贸区扩区及“双自联动”、国家人才改革试验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等五大国家使命,特别是要把科创中心的创新、自贸区的开放、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改革,即创新、开放、改革三者有机聚合,形成叠加效应,融到推进世界最好科学城建设的创新实践中去。
五是聚焦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研究落实一系列先行先试改革举措。把握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和“双自联动”的契机,对标国际经贸规则和国内外科学城成功经验,突破园区管理体制、开发机制的短板,突破科技、人才、资金、土地、投资、经贸、口岸等传统管理机制的束缚,以关键领域、核心环节的创新突破带动全局工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起到示范引领带动作用。
第二,在发展指标上,紧紧围绕做实做强国家科学中心和建设世界最好科学城,研究设计对标国际、立足高端、引领未来的发展指标体系。对未来的规划设计一定要站高一步,从开发区提升到科学城。
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聚焦国家科学中心,对标世界最好的科学城,注重以人为本、产城融合和国际化,坚持集聚领先创新成果、领军“双创”人才团队、领袖型“四新”企业。
要体现重大设施和重大平台最高端,国家级世界级原创成果最多,领军人才和天下英才最集聚,产城融合配套最完善,“四新”产业集群最有影响力。在重要指标上要保持领先势头,例如,2020年人才国际化(外籍人才占人才总量比例)达到10%以上,科技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平均达到10%以上,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文化创意等主导产业年均递增15%以上。
第三,在产业规划上,布局发展与世界最好科学城相匹配的产业集群和经济结构,培育发展“四大创新集群”,做大做强“五大优势产业”,为提升“中国创造”“中国智造”的核心竞争力,做出更大贡献。
始终围绕国家使命,服务国家战略,牢牢把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重大机遇,落实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充分发挥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对科技、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的巨大吸引力,以及发展“四新”经济的产业基础和综合优势,代表“中国创造、中国智造”,使张江科学城成为上海乃至中国“四新”经济的策源地和核心载体。
依托国家大科学中心的重大设施和强大原创能力,依托张江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重点培育发展智慧经济、平台经济、健康经济、绿色经济等引领世界产业发展趋势的“四大创新集群”,做大做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医疗)、软件(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平台、先进制造(智能制造、商用飞机、新能源汽车)等“五大优势产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