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产学研协同创新: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关键

产学研协同创新: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关键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些学者指出,企业和大学、科研院所通过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可以获得更多的组织学习机会,同时它们之间通过建立“虚拟组织”相互为对方提供自己的优势。战略行为理论认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形成动因在于增强合作者自身的竞争能力。深化产学研结合是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重要着力点。另一方面,产学研结合为科创中心建设提供支撑。

产学研协同创新: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关键

产学研模式又称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和政府等不同主体为了满足市场和自身利益需要,利用各方优势资源进行科学技术研发、产品生产以及市场运营的系列活动,是基于创新的协作和交流产学研结合作为区域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一直是区域创新体系研究中的热点。众多研究表明,产学研协同创新形成的动因主要来自市场需求、市场竞争、政策激励和科技发展,合作各方都有着特定的合作动力因素,这些动力因素会因合作的主体、所在行业和合作的方式的不同而不同。现有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是交易成本经济学角度。一些学者认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一种经济行为,是一种创新活动,其实质就是改变交易成本,协同创新更能节约交易成本,从而形成规模效应。

二是资源依赖理论角度。资源依赖理论认为,企业和大学、科研院所依赖于对方所拥有的某种资源。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之间建立的战略联盟,即产学研联盟可以使得合作者获得合作伙伴的资源从而减少企业对市场、大学对政府的依赖。

三是组织学习理论和虚拟组织理论角度。组织学习理论认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形成动因是合作者从合作伙伴那里吸收尽量多的知识,降低组织学习的成本,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一些学者指出,企业和大学、科研院所通过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可以获得更多的组织学习机会,同时它们之间通过建立“虚拟组织”相互为对方提供自己的优势。这就是为什么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结成协同创新联盟的原因。

四是战略行为理论角度。战略行为理论认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形成动因在于增强合作者自身的竞争能力。因此,很多学者把产学研联盟定义为一种互补型的战略联盟,是一种“双赢(Win一Win)”联盟,这种联盟由于合作者之间的资源互补性而产生组织之间的协同效应,给合作者们带来巨大的潜在利益。(www.daowen.com)

五是系统理论的角度。根据系统理论,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作为主体的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以及外部的环境构成了一个大系统。产学研协同创新形成的动因不仅来自合作者的需求和目标,还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并且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成功或失败依赖于其适应环境的能力。

产学研结合是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机融合、增强科技创新实力的主要途径。深化产学研结合是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重要着力点。

一方面,产学研结合有助于进一步发挥创新第一动力的作用。目前上海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创新第一动力的作用,努力实现从量的增长转变为质的提升。产学研合作能有效推动各创新主体互通有无,加快技术转移,促进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创新资源进行跨国界、跨文化、跨行业流动和配置;也有利于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和商业化,开辟全球新型产业新空间,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释放更强增长动力。另一方面,产学研结合为科创中心建设提供支撑。一是产学研的深入推进需要政府在政策和法律保障上加以完善,这将为科创中心建设提供创新制度支撑;二是产学研合作搭建了创新人才交流和集聚的平台,这将为科创中心建设提供创新人才的支撑;三是产学研合作推动创新资源优势集成和合理配置,这将为科创中心建设提供资源配置支撑;四是产学研合作参与各方以共同愿景为纽带、以各自利益诉求为动力、以诚信文化和责任使命为基础开展合作,这为科创中心建设提供环境氛围支撑。

正因为产学研结合对区域知识资源的优化配置的实现提供了有效的路径,因此,推进产学研结合成为区域创新体系来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简称“22条”)中明确,上海将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相结合技术创新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