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浦东新区:开放促产业转型升级演进

浦东新区:开放促产业转型升级演进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浦东新区产业高端发展的定位避免了与长三角周边地区在吸引外资项目方面的恶性竞争,避免了与周边区域产业的同质化发展,实现了自身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又在结果上保障了上海产业的转型升级。在产业项目加快布局集聚的同时,浦东新区不断扩大开放,加快融合推进开放和创新,以开放促改革、促创新发展,抓紧从起步时的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产业分工中突围,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成功地转向创新驱动发展。

浦东新区:开放促产业转型升级演进

(一)开发开放前的研究及规划奠定了产业布局基础

作为上海振兴的突破口,浦东新区开发开放在正式启动之前上海经历了较长时间的研究与谋划,这些研究为日后浦东新区产业布局奠定了良好基础。1984年12月,上海市政府、国务院改造振兴上海调研组上报的《关于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的汇报提纲》提出了创造条件开发浦东的设想。1985年2月,国务院在对《汇报提纲》的批复中明确提出,要创造条件开发浦东,筹划新市区的建设。1986年4月,上海市政府在向中央报送的《上海市城市规划方案汇报的提纲》中提出了开发浦东的初步方案。1986年10月国务院批复的《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方案》明确提出,“当前特别要注意有计划地建设和改造浦东地区”,“使浦东成为现代化的新区”。1987年,开发浦东咨询小组成立并开展了可行性研究。1988年5月,上海举行浦东开发国际研讨会,有140多名中外专家参会并献计献策。这次会议针对近30年上海“削弱了经济贸易中心的功能和对外对内枢纽的功能”,提出结合老城区的改造,建设一个现代化新区的方针。在形成浦东开发开放的基本构想后,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于1990年2月向中央报送了《关于开发浦东的请示报告》,提出“贸易兴市”“调整中心城市功能”“东西联动、内外循环”三大战略,确立加速建设世界级大上海都市圈的目标。经过较长时间的谋划,浦东新区形成了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图,这有利于在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时形成产业的合理布局,也为之后向自主创新发展转变奠定了基础。

(二)产业承接定位在中高端实现了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开发开放启动之后,浦东新区依据当时的国际国内背景判断,尤其是顺应上海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在产业发展上定位为“中高端”,探索出了产业跨越式发展路径,这点与以深圳为代表的第一批经济特区“三来一补”产业发展道路明显不同。尽管同样是产业承接为主,但浦东新区的产业承接水平更高、产业链相对更为完整。原因在于与建设深圳经济特区启动时相比,浦东新区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发展条件和环境都发生了较大变化。

就国内而言,经过改革开放10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后,短缺经济问题明显缓解,并开始逐步向供需平衡过渡,低端的以“三来一补”加工组装为核心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比较优势不断消减。就国际而言,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在供给学派改革措施带动下走出经济滞胀阴霾,经济增长再次恢复生机,高新技术快速发展,跨国资本实力不断增强,同时国内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发达国家制造业向外转移步伐加快,这给中国通过开放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产业升级提供了机遇。就上海而言,与国内其他地区而言,依托中国最为富庶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依托自身的人才优势,是其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正如徐匡迪对浦东开发的思路表述:核心是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依托长江三角洲的地缘优势和人才资源,主动承接发达国家产业梯度转移,并根据上海的条件,把承接产业的水平定位在中高端,把浦东新区建设成为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交汇点、聚合区。

浦东新区产业高端发展的定位避免了与长三角周边地区在吸引外资项目方面的恶性竞争,避免了与周边区域产业的同质化发展,实现了自身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又在结果上保障了上海产业的转型升级。在产业发展高端化的导向下,浦东在1990年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定位布局贸易和高端物流业;成立了金桥出口加工区,定位布局中高端制造业;成立了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定位布局金融业。1992年又成立了张江科技园区,定位布局生物医药等高科技产业。(www.daowen.com)

在产业项目加快布局集聚的同时,浦东新区不断扩大开放,加快融合推进开放和创新,以开放促改革、促创新发展,抓紧从起步时的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产业分工中突围,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成功地转向创新驱动发展。如浦东金桥出口加工区在承接国际先进制造业转移的过程中,快速集聚了通用索尼、拜耳、松下夏普东芝西门子等世界制造业巨头,而且,在21世纪以来,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顺应全球制造业融合发展新趋势,积极推动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有效突破资源约束,实现了园区的转型发展。张江高科技园区在承接21世纪初互联网泡沫破灭后国际先进科技转移中,快速布局生物医药、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集群的发展,过去由发达国家控制的核心技术工艺、核心元器件、核心集成系统和核心装备,开始被这里的发明创造所替代。临港产业区建设重装备基地,快速形成装备产业、物流产业两轮联动的产业发展格局。新世纪初浦东新区开始转型发展,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又驱动了向自主创新发展转型步伐的加快。

(三)双自联动发展助推生产要素创新升级

在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今天,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是本国拥有的生产要素的创新与升级。中国要改变价值链分工低端地位,关键是要实现高级生产要素的获取与创新。在全球化开放和国际深度合作的今天,一国一般较少发展一个完整的产业,而只承担全球价值链的个别片段,具体承担哪些片段则取决于该国生产要素的结构与优势。因此,创新的特征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产业创新,而是基于高级生产要素创新的国际合作。2013年9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正式启动,浦东新区开始为国家开放型经济的探索率先试点与突破。2014年,上海提出要创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浦东新区据此提出了“双自联动”的战略构想,自主创新成为自贸区试验的内容。双自联动发展成为在自贸区体制下推进科技自主创新的新探索,体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型升级,实现了生产要素创新升级发展转变。

双自联动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开放与创新的融合发展,也有力地助推了浦东新区创新驱动发展步伐。作为全市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浦东已基本构建以辐射力强的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创新度高的“四新”经济为引领,智能化领先的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融合型现代产业体系,在部分领域已形成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2018年,浦东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000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50件;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0亿元、占全市比重约30%左右。高技术产值稳步提升,高技术产值率超过30%。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在全区工业总产值中占比及占全市比重均提升至40%左右,成为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区。就产业格局来看,经过30年的开发开放,浦东产业从零基础起步,通过引进——吸收——创新,初步构建了“三大三新”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以电子信息制造、汽车制造和成套设备制造为主的“三大支柱”产业,以及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能源为重点的“三大新兴”产业。2018年,“三大三新”共实现产值6675亿元,占比达64.7%。

浦东新区的改革开放试验,所实现的由起步时的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向自主创新发展的成功突围,并成为自主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高地,对全国其他地区的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发挥了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提升了中国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为中国到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做出了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