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上海城市发展目标设定,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就当前来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上海在“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中已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球城市奠定了一定基础,但是这些中心功能在效应释放、高端引领等层面仍然存在不足,未来需要在更高水平上对这些功能予以再造和提升。
(一)经济中心功能方面
上海作为全国参与全球竞争的窗口城市,已逐步具备了国际经济中心的基本条件。2016年,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8%,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6%。工业领域中先进制造业增长明显较快。工业机器人产量约3万套,增长24.4%;集成电路产量约240亿块,增长9.5%。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各类功能性机构进一步集聚。至2016年末在上海落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到580家,投资性公司330家,外资研发中心411家,在上海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达168个。
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建设的功能短板主要表现为:一是制造业研发能力不强,以中低端制造为主,处于价值链-微笑曲线低附加值区域。尽管某些领域已有突破,例如航天产业、大飞机项目等,但整体上在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仍然存在差距。二是制造业品牌战略不强,国际市场开拓不力,国际市场营销网络较弱。三是人才资源存在短板,制造业人才结构性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高技能人才和领军人才紧缺。
从国内外制造业发展动态与趋势来看,上海参与全球制造业分工的方式必将从承接国际中低端制造业环节转向自主创新、推动产业链环节将从中低端向中高端不断升级,抢占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上海制造业高端环节将以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为主,重点在于智能制造、网络制造、绿色制造、服务性制造。上海经济中心的核心功能也将向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转变。除自主创新,促进上海本土制造业创新转型之外,未来上海吸引外资企业也将多偏重于研发类和生产性服务类企业。
(二)航运中心功能方面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国际枢纽港地位基本确立。海港、空港、集疏运体系三箭齐发、共同推进,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目标的完成奠定了坚实的硬件条件。目前上海港与全球214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建立了集装箱货物贸易往来;定期通航上海的航空公司达100家,通达国内外255个城市航点;上海邮轮码头及配套设施建设日益完善,邮轮和旅客接待量大幅增长,已成为全球第八大邮轮港。航运服务体系的逐步完善也不断推动着上海港现代航运服务能级的不断提升。上海航运交易所成为全国集装箱班轮运价备案中心、中国船舶交易信息中心。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航空枢纽发展面临上海地区空域、时刻资源瓶颈,且未形成无缝化衔接的交通网络。浦东、虹桥国际机场的航线网络、运行效率和服务品质有待进一步改善;空港枢纽尚未形成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集疏运体系,两场之间、两场与市中心、两场与长三角区域城市之间缺乏快速交通衔接。二是海港集疏运能力尚有待提升空间。港口集装箱通过能力总体不足,可利用港口岸线和临港土地资源紧缺,港口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长江口航道通航能力相对不足,高等级航道部分区段瓶颈问题影响整体效益发挥。三是现代航运服务关键要素的集聚程度不高。根据《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2016)》报告显示,上海在全球前100位的运经纪公司、全球海事仲裁员、全球前20位的散货公司分支机构等航运服务关键要素的分布数量上,与伦敦、新加坡等公认的国际航运中心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差距。
随着航运中心发展方式不断转型升级,航运服务逐步成为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决定着航运资源要素的全球聚集和配置。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功能将从航运功能转变为航运服务功能。从航运方式上看,随着全球人员流动的不断增强,以及上海作为全球城市互联互通性的不断增强,航空将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的重点领域。(www.daowen.com)
(三)金融中心功能方面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中国金融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战略支撑。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经济体量的大幅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全球影响力将进一步增强。上海瞄准世界一流国际金融中心,加快提升金融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取得了显著成效。《进一步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试点,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案》的发布,进一步推动了金融管理规则的创新和金融监管体制的完善。上海黄金交易所国际板的推出、“港沪通”的正式开通进一步促进了上海与世界其他金融城市的交流互动。越来越多的国际性大型金融机构入驻上海,包括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总部、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第二总部纷纷在上海落户。
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功能分析,上海还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不足和短板:一是国际化生态环境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根据《2015年新华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报告》,与新加坡等金融中心相比,上海在信息系统建设、营商便利度和经济自由化等衡量指标上都具有较大差距。二是金融企业体系结构不均衡,全球话语权薄弱。具体表现为:银行业独大,证券、期货以及保险机构规模偏小,外资金融机构总部偏少。金融产品定价还难以对国际金融市场产生实质性影响,金融治理层面的机构集聚度有待提高,金融市场有待完善;三是金融人才存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失衡。上海现有金融人才,总量上还不能满足金融业快速发展的需要;金融人才队伍的结构和能力素质也亟须优化和提高。
未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重点领域在于科技金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必将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形成战略协同的有机联系,抓住金融创新和科技创新两大重点,共同推进综合性全球城市的建设。以互联网为载体的金融中心将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赋予新的金融创新功能。上海在金融市场与互联网基础和技术具备的综合优势,将使得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的金融中心可以克服空间地域限制,促进上海建成辐射半径更大,覆盖面更广的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
(四)贸易中心功能方面
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在服务国家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取得了重要进展,国际贸易中心核心功能已经基本形成。2015年,上海商品销售总额、电子商务交易额分别达93407亿元和16452亿元;口岸货物进出口扩大到10921亿美元,占全国的27.6%和全球的3.4%,超越香港、新加坡等国际贸易中心城市。自贸试验区成为贸易投资制度创新高地。虹桥商务区核心区建设基本完成,成为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新承载区。购物节、时装周等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持续提升,成为城市消费和时尚新名片。
与成熟的国际贸易中心城市相比,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仍存在不少短板和问题。一是缺乏具有广泛资源配置能力的贸易主体,贸易业态创新步伐需加快,贸易方式需转型。从跨国公司总部数量上对比,上海与伦敦、纽约、东京等国际贸易中心存在较大的差距。2015年,伦敦、东京、纽约、上海集聚的世界500强企业全球总部数量分别为17家、17家、12家和8家。二是口岸贸易服务等现代化服务体系亟待完善。口岸服务功能是构成口岸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是口岸发展的重要保障。而上海与货物贸易有关的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售后服务、贸易平台等现代服务体系建设脱节,口岸服务水平与国外口岸城市差距进一步扩大,现有贸易对象业务或将向外口岸进行转移。三是定价权要素市场和价格话语权发育不足。商品交易功能是国际贸易中心的核心和内涵。上海的市场定价和资源配置能力相对较弱,除了铜的价格,其他大宗商品基本没有体现定价话语权。
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资本和金融的国际化,国际贸易中心的贸易功能从传统的商品集散为主向以配置资源和整合市场为主的方向提升。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核心功能将体现在综合性的平台服务功能上,涵盖内外贸综合交易、国内外营销服务、贸易主体机构集聚、专业服务业集聚、会展设施与服务、价格发现功能、商业与消费设施及服务、信息发布等功能内涵。除传统货物贸易规模的增长外,未来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发展的重点环节应在于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商业会展等;贸易方式更倾向于离岸贸易、转口贸易、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