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加快中国科技强国建设进程

加快中国科技强国建设进程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提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开启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新征程。这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是与中国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部署是高度一致和吻合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缔造了世界的奇迹。在此进程中,科技创新对国家经济长期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党和国家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也是持续增强。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确立,在国家发展的每一个关键阶段,党中央都围绕科技创新作出了重大决策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提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开启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新征程。

建设科技强国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科技创新是国家综合国力和社会生产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党的十九大报告又进一步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科技强国提出了明确要求,确立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这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是与中国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部署是高度一致和吻合的。

科技强国建设部署意味着,我国最终目标是要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按照已有学术研究成果和实践共识,判断一个国家是否能成为科技强国,至少必须具备以下三个重要标志:一是具有引领世界的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全球重要的创新策源地,能够产生影响世界科技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大原创性成果,拥有国际顶尖水平的科学大师,拥有世界一流高校、科研机构、创新型企业和高水平创新基地,成为全球高端创新人才的强磁场和聚集地。二是建成高水平的创新型经济。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是区域劳动生产率和社会生产力提高主要推动因素,经济发展质量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强。三是建成开放、富有活力的创新型社会。国力强盛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科技和人才,创新成为制定国家产业政策、经济政策的核心因素,全社会共同价值导向一致聚焦为尊重知识、崇尚创新、保护产权和包容多元。

建设科技强国,关键要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为重要着力点。国家创新体系是决定国家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的基础,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很大程度上就是创新体系的比拼和较量。因此,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必须加快统筹推进高效协同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必须加快健全和完善科技创新的战略、规划,构建和优化科技创新主体和评价体系,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推动各种创新要素顺畅流动和实现高效配置,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各项制度安排和保障体系。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基础性、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具体来看,重点要抓好以下关键环节:

1.健全科技创新能力体系。这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内核,关键点和目标是要全面提升各类创新主体的能力。首先,要强化战略科技力量统筹布局。完善国家科技宏观管理机制,健全国家实验室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其次,重点培育和加快集聚高端创新主体。培育一大批世界级领军企业,鼓励更多企业积极开展和投身原创性研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引导大学聚焦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研发,实现三位一体系统创新水平提升。建设世界一流科研院所,形成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世界级科学研究中心,实现优势科研资源的有效整合。再次,加快发展面向市场的新型研发机构和专业类科技服务机构,不断激发和提升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力。(www.daowen.com)

2.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要素体系。这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目标和关键点是促进创新要素实现自由顺畅流动,不断提升资源统筹配置效率。首先,创新相关体制机制,鼓励人才进行良好有序流动,实现全国范围内统筹配置高水平科技人才。其次,继续完善和拓展多元化投入机制,提高基础研究在全社会研发投入中的比重,积极鼓励地方和重大企业加大对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的投入。再次,健全创新要素开放共享机制。发挥技术市场、资本市场、人才市场的活力,积极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实现高效流动和优化配置。在国家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进程中,积极推动科技全方位开放合作,引导鼓励各类创新资源全面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3.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体系。这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目标和关键点是要健全相关法治环境、市场环境和文化环境,助推创新活动开展。首先,加快推进科技治理的法治化建设。重点要加快当前创新薄弱环节和领域的立法进程,健全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强企业商业秘密保护。其次,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改革生产许可制度,健全破产制度。[4]建立健全快捷的新技术、新产品准入机制,综合运用财税、金融和标准等政策手段,促进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和规模化应用。再次,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全力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积极营造全社会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倡导科研人员爱国奉献、刻苦钻研、淡泊名利,发展负责任的科技,强化科研工作者学术道德的底线思维,坚守人类崇高的道德法则。

4.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这是国家创新体系在区域层面的拓展和延伸,目标和关键点是要积极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区域创新能级,促进区域实现协同发展。首先,遵循创新区域高度聚集规律,加快打造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鼓励相关区域发挥已有的比较优势,积极打造国内一批高水平的创新高地,积极培育国际影响力,形成创新增长极、增长点、增长带,助力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建设现代化强国。其次,积极推动区域创新从创新链下游向上游攀升,形成并优化梯次联动的区域创新布局。鼓励地方根据区域特点,积极拓展优化科研投入渠道,不断提升区域创新活力和能级。再次,完善跨区域协同创新机制。鼓励引导各地突破区域限制,加强跨区域间产业对接和资源对接,充分激发基层创新活力。

5.人才驱动最为关键。创新驱动发展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加快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首先,积极改革人才培养、使用和评价机制,积极发挥人才在创新中的活力。一方面,要围绕国家战略目标培养相关人才。在相关重要学科领域培养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和工程师。另一方面,积极优化人才选拔和评价机制。建立健全有利于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坚持以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建立健全人才评价机制,坚持以有利于科技人才成长成才目标导向,创造良好环境。其次,善于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坚持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发展和经济发展相结合,在创新实践活动中发现和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推进中凝聚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积极营造“万马奔腾”的活力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