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文化建设关键在于从文化价值体系和制度设计两个层面着手,为区域创新活动营建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因此,如何进行创新文化建设,关键就是要找到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来营建良好的区域创新文化氛围和环境。创新文化建设实际上就是有利于激发创新的区域文化建设。只有不断加强区域创新文化建设,才能更好地促进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的成长和发展。
(一)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
区域文化建设不能通过单个主体突破来实现,不能仅仅依靠单个核心企业来推进,也不能只关注区域内的大量中小企业,还应着眼于政府、科研机构、中介机构、个人等所有要素来共同推动。只有全社会成员的普遍的个性得到自由发展、培养了独立的思考能力,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才能真正形成。在此其中,政府要发挥积极的作用和更好的作用,要加大改革力度,从制度和体制方面入手,破除限制区域创新、妨碍区域创新的体制机制,在全社会营造并形成崇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价值观,为企业和所有主体创造公平、竞争、合作的创新环境,让鼓励创新、崇尚创新,允许失败、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进而激发整个国家和整个民族的创造活力。政府通过积极作为和有效作为,注重对意识形态的引导和监管,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宽松、自由、包容、开放、鼓励个性发展和创造的文化氛围,倡导地方政府根据自身区域特色,挖掘、改造和建设优秀的地域文化,尤其是注重有目的地倡导现代的创新精神,助推为区域产业创新能级的提升。这种创新精神内涵丰富,既包括求实精神和批判精神,还包括独立自由精神和宽容精神,还主张拼搏精神和共赢意识等。具体来看,首先,求实精神为创新文化奠定了实践基础,批判精神是构成和实现创新发展的前提基础。其次,独立自由精神和宽容精神是维系创新精神的基本条件,如果没有独立自由精神和宽容,创新就难以产生和维系。最后,开放与合作的精神则是创新发展的重要条件,此外,创新主体,尤其是企业家和科学工作者的献身精神和拼搏精神是创新发展的真正动力。
(二)构建积极的创业环境
“创业环境指可供创业企业家创办小企业并使之得到成长的物理和社会空间。”[11]首先,创办企业需要有服务型政府的支持,政府要坚持以负面清单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创新,坚持法无禁止皆可为,在放管服方面继续发力,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要坚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为企业营造开工的竞争环境。其次,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的形成需要有包容性很强的开放的社会环境,各创新主体可以在和平共处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为此,政府要通过相关制度创新,在区域范围内倡导包容和谐的社会环境。最后,注重开放环境的营造。在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加快的新形势下,政府既要大力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更要坚持开放的心态,不断扩大开放步伐,注重充分吸收区域外部文化的有益成果。要始终坚持对外开放,不断探索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国际和地区交流合作,有效吸纳和利用全球资源开展创新活动,积极创建开放、有活力、敢于创新、适合创业的区域形象。
(三)大力推进创新教育
教育在创新文化建设中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在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进程中,要积极发挥教育在创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首先,从青少年入手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转变教育理念,加大教育改革力度,革新教育内容和方式,积极鼓励和倡导学生自由思考,大胆提问,注重激发学生个性,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自由发展,鼓励和引导青少年参加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其次,坚持“人才提升”战略,大力发展职业培训教育。一方面,注重充分发挥大学科研院所作为创新文化传播源的积极作用,促进区域创新创业文化的改变和形成。另一方面,加强人力资源培训,鼓励企业和相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积极展开合作,积极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不仅加强实验室人才培养,更应该不断扩大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注重把实验室人才和创业型人才有机结合,促进区域内的科教资源优势加快向经济优势转变,推动的区域创新创业文化加快形成。
(四)营造“创新型”的企业文化
企业是区域技术创新的主体,也是区域创新文化建设中的核心。政府要注重营造公平竞争的创新生态,让大中小企业实现共存共荣发展,促进企业将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有效整合,实现全链创新,加快区域产业集群培育与发展,关注企业是重塑区域创新创业文化的关键。在区域内,企业与企业、行业与行业要积极加强合作,加快形成有效的区域创新网络,推动创新资源有效快速地流动,从而有效激励创新活动不断在区域网络中产生、扩散和转移。当然,对于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加快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型”企业文化。
建设“创新型”企业文化,可从企业文化的三个层面来推进:一是物质文化层面的塑造。注重从实物载体入手,激励企业员工投身创新活动,具体包括促进企业家和企业员工接受和重视创新,通过宣传,营造鼓励创新、容忍失败企业文化等。二是制度文化层面的塑造。注重加强激励创新的制度体系建设和优化,这是创新文化得以顺利运行的基础和保障,对科技人员、员工、和企业家进行针对性的制定相关激励政策。三是精神文化层面的塑造。注重形成企业内部积极的创新价值观和创新精神,这是创新型企业文化的根本特征。可以弘扬提升创新在企业价值观中的地位,不断塑造员工对认同和推崇创新精神,积极培养企业家的创新和创业精神。
(五)以制度创新加速要素流动
政府应该加大制度创新力度,通过制度创新的供给,为区域创新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支持平台。通过鼓励创新要素实现自由流动与支持区域创业创新的政策制度导向,对区域创新文化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正面影响。政府要强化意识,以制度创新促进要素在区域内的畅通流动,注重加强整合区域资源,积极发挥区域的资源优势,形成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进而推动区域创新文化的加快形成。
【注释】
(www.daowen.com)
[1]王立军.创新集聚与区域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2]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3]弗朗西斯·福山.社会资本、公民社会与发展[J].国外社会科学,2003(7).
[4]弗朗西斯·福山.社会资本、公民社会与发展[J].国外社会科学,2003(7).
[5]埃弗雷特·M.罗杰斯.创新的扩散[M].第一版.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60-76.
[6]托马斯·福特·布朗.社会资本理论综述[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2):15-20.
[7]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l998.
[8]高波,张志鹏.文化与经济发展:一个文献综述[J].江海学刊,2004(1):80-87.
[9]陈文言.浅论区域创新及其系统的构建[J].人文地理,2006,16(1):55-58.
[10]贾亚男.关于区域创新环境的理论初探[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20(1):5-8.
[11]徐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的分类与转型[J].中国经济问题,2003(2):621-62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