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思考如何建立有效治理机制

思考如何建立有效治理机制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克服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内知识转移的诸多障碍,关键在于建立一个有效的调控和治理机制,推动区域内外的知识流动,从而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反之,信用缺失会导致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其他机构之间产生猜疑、戒备和不必要的防范,结果会限制和妨碍主体间的相互交流,阻碍区域知识的流动,最终会使得制度性交易成本攀升。

思考如何建立有效治理机制

要克服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内知识转移的诸多障碍,关键在于建立一个有效的调控和治理机制,推动区域内外的知识流动,从而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具体而言:

(一)创建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

区域内的每一个组织(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中介服务机构等)都应该通过教育、培训和自学等多种途径,提高其员工对知识转移重要性的认识,从而提高知识供求双方的知识转移意识和意愿水平。观念是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灵魂,是确定战略目标的价值取向。[12]在选择正确的观念和定位的同时,每一个主体一定要注意与该区域的文化传统环境相融合。因为,一个区域普遍存在的观念以及新的观念衍生与它的文化传统和渊源是密不可分的,它对于区域创新具有重要的影响,并且有些影响是非常直接的。同时,每一个行为主体都要努力建设有利于组织内与组织间知识转移的组织文化。这种组织文化既强调自主创新、自我发展,也重视合作创新、共同发展。

(二)积极建立产学研知识联盟

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内,高校、科研院所致力于提高知识创新能力的同时,努力增强自己的知识转移能力。企业则在致力于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同时,也要努力增强自己的知识吸收和应用能力。两者共同积极建立内向知识联盟和外向知识联盟,推动知识资源稀缺的单位从外部单位中获取知识资源,保障联盟伙伴密切接触和交流,从而为知识的顺利流动提供保证。知识联盟中个人、组织之间的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广泛联系,使潜藏于联盟企业中的各种信息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沟通渠道畅通,降低了联盟企业之间取核心技术或知识的成本,形成了一个知识分享、流动的宽松环境。

(三)畅通人员流动渠道

人员流动是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中交互式学习实现的一个有效途径。促进区域内人员流动可以加速知识转移,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内,各行为主体除吸引外部的人才外,人员的短期的、非正式的流动也是十分重要的。例如采取合作研究、兼职、咨询服务、顾问等各种方式。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例,它明确规定教授每月可有两个半天到企业从事顾问、咨询等工作,这一规定在推行中结果是促进了当地诸多小企业的发展。另外,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内各行为主体除了鼓励研究机构和大学的人才向企业流动外,更要重视企业员工向研究机构流动,如合作研究和进修实习。这对企业员工掌握科技最新动向、开拓知识面、学习研究方法、运用和掌握先进的实验手段是至关重要的。

(四)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

面对区域创新体系内知识流动的诸多障碍,政府应该站在区域发展的宏观高度,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可行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目标,并按照该目标的要求,对区域创新体系的结构进行不断的优化,以构建结构更加合理的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的功能。具体地说,一要重点搞好区域创新体系内的知识仓库建设和知识联网工程,努力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区域知识系统”,从而为明晰知识在区域内的转移和共享提供最佳的渠道;二要大力扶持专业知识服务机构。知识服务机构向企业提供自身的创新型知识,起创新源的作用;帮助企业从其他源泉引入创新型知识,起创新载体的作用;帮助企业实施主要由企业自身开发的新知识,起创新推进器的作用。[13]因此,政府要抓住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的有利时机,推动一部分科研机构加快向知识服务机构转化,体现市场需求导向。同时在政策上要为知识服务机构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和有利的条件;三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加强区域内组织间的人员往来和交流,为隐性知识的转移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条件。

2.积极培育相关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具有知识技能的扩散集聚效应,政府应引导在区域创新体系内培育相关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重要优势在于拥有基于社会联系、信任和共享互补资源等特性的网络体系,多层次的网络体系降低了集群内信息获取和交易的成本,增进了集群内主体之间的信任和联系,促进了集群内信息和知识的流动。同时,产业集群内部主体间的相互学习、竞争压力和持续较量,是企业坚持加强学习知识和创造知识的“发动机”和“助推器”,有利于隐性知识和敏感信息的传播。此外,产业集群良好的创新优势可强化对集群外部资源的吸引力,将外部新的人员、技术、公司和机构等创新要素吸引到产业集群中,进而引发知识技能的集聚过程。吸引到产业集群中的外部行为主体和区域创新体系内的行为主体共同推动知识技能的融合,将会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引发新一轮更大规模的知识技能扩散与集聚,促进了知识的流动和创新。

3.营造全社会良好的信用环境。区域环境对区域创新体系内知识的转移至关重要,尤其是区域的信用环境。良好的区域信用环境有利于降低区域创新体系内各行为主体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有利于加速知识在区域创新体系内的流动。知识的流动需要具备一个信用良好、遵守共同规则的社会环境。反之,信用缺失会导致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其他机构之间产生猜疑、戒备和不必要的防范,结果会限制和妨碍主体间的相互交流,阻碍区域知识的流动,最终会使得制度性交易成本攀升。因此,信用缺失造成了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严重践踏,损害了知识产权所有人的利益,阻碍了知识的生产和流动,遏制了人们从事知识生产和技术创新的动力,从而降低了区域创新体系的创新绩效和创新能力,对区域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14]因此在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过程中,需要从道德建设、法制建设和中介机构建设等多方面多渠道加强营造社会信用环境,为知识在区域创新体系内的转移流动顺畅开展构建一个有利的社会环境。

4.加快制度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各级地方政府要不断加强制度建设,优化制度环境。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其他有利于创新和知识流动的制度机制,如创新激励机制、竞争机制、人才流动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等。要优化制度更新机制,不断修订和完善区域内的各种相关政策尤其是技术创新政策,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与有益做法,制定和出台各种有利于区域内知识转移新政策,更好地促进并加快区域知识转移。要促进区域知识联盟建成,不断提升区域产学研合作水平和效应。政府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和便利,积极为区域内的组织“牵线搭桥”,努力组建“区域内知识联盟”,以快速培育起本区域的“核心知识竞争力”,并进而建立强大的“区域创新能力”和“区域核心竞争力”。此外,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政府还要重视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实践证明,一个良好的基础设施将能以更快的速度、更经济的方式来传递创新所需要的各类信息和知识。当前主要是建立高水平的信息技术系统,特别要加快互联网系统优化升级以及各类共享重要数据库的建设。

【注释】

[1]萨尔维欧·维卡利,加布里拉·特罗伊罗.组织的创造力:认知系统理论的新观点[C]//乔治.旺.科鲁夫,等.知识创新:价值的源泉.北乔,译.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55-78.(www.daowen.com)

[2]贾根良.演化经济学:开创新的研究程序[J].学术论坛,1999(3):67-72.

[3]徐勇,王福军.知识管理[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

[4]杨晓峰,杨晓荣.技术创新[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5]野中郁次郎.知识创新型组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6]彭灿.区域创新体系中的经济学习与模仿创新集群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12.

[7]傅兆君,陈振权.知识流动与产业空间集聚现象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3):5-8.

[8]葛昌跃,顾新建.面向企业集群的知识共享[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11):38-41.

[9]周雪松.产业集群技术学习过程模式研究——以浙江省为例[D].浙江大学.2003:53.

[10]李军晓.嵌入全球竞争的学习型企业集群[D].福州大学2005:33-38.

[11]张永宁,等.知识特性与知识转移研究综述[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6-30.

[12]李京文.新世纪的创新:新特点、新趋势与我们的对策[J].学术论坛,2002(1):19-21.

[13]柳卸林.21世纪的中国技术创新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87.

[14]刘顺忠,官建成.区域创新体系信用环境的营造[J].科研管理,2002(3):74-7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