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不同层级的学习,在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内构成了一个以企业为核心的交互学习网络。从知识来源来分,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学习可分为区域内部学习和区域间学习两大类型。这两大类型在实践中是同时进行的,而且,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和区域间合作的深化,跨区域的学习重要性在不断凸显。但就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本身的形成和发展来看,区域内部的学习是基础,跨区域间的学习是更高层次的学习。因此,下文所分析的学习途径是包括所有区域内和跨区域的学习。如果按照学习途径来分,可以将交互式学习实现途径分为正式的和非正式。由于所处的环境和阶段不同,交互式学习发生的形式也是不同的,而且多种形式的学习也是同时存在的。但是,无论什么形式的交互学习,都为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企业充分利用区域内部或外部现存的、片段性的知识,并运用于自身创新活动,提供了可能。因此,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企业的通过交互学习,形成知识资源集成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渠道:
(一)企业之间的交互学习
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内企业之间的交互学习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共享学习。
由于全球垂直分工的日益细化,产品价值链通过服务外包和转包等途径不断扩散至诸多企业,从而形成了一个跨区域的供应商网络。对于企业而言,通过上下游企业转移输出的知识资源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至关重要。以供应商为例来说明,一方面,供应商是企业创新信息的重要来源,他们对产品要求的变更是导致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直接原因。根据国内学者对中关村软件企业的一项调查显示,70%的创新信息都来自这些软件企业的供应商。另一方面,供应商还往往直接参与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或试制活动。企业与供应商的交互交流合作给企业带来了许多新的技术资源和设备资源,从而推动企业加快开展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Cappello认为,供应商与客户之间的紧密互动是区域知识转移扩散的基本要素和主要渠道之一。企业间的这种垂直分工协作的集体效率的显现和提高有前提条件,即建立在企业自身的特殊优势和企业间长期交往形成的相互信任基础之上的,建立在共享学习基础上的高度相关的产品价值链反过来又进一步简化了知识资源共享的内容,使知识资源在产品价值链中得到迅速传播。[8]
二是企业与同业之间的模仿竞争学习。
企业与同业之间的追随竞争学习实质上是一种模仿与创新相结合的模式。在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内,企业间模仿竞争学习非常普遍,一方面,由于地理邻近、产业关联和区域社会资本等原因,区域内同行之间的任何创新活动都相互清晰地暴露在对方的视野中,从而使得学习成本大大下降而效率明显提高。另一方面,即使是在不同的区域,没有地理上临近的优势,由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及运用,跨区域间企业同行之间的信息资源流动频繁,学习成本同样不断下降。在模仿竞争学习中,模仿学习的对象为同业间最强的竞争对手或行业中领先企业,企业将模仿学习对象的业绩为主要参考依据,将其视为自己提供产品和服务方面学习和追赶的目标。在模仿学习过程中,企业通过信息收集、将本企业的实际状况与被追随者标准进行比较,分析目标企业成功的原因,对自身的产品和服务进行重新定位,并在此基础上选取提升本企业绩效的最佳策略,并付诸实施,争取赶上和超过对手。
同时,在与其他企业进行互动学习过程中,企业一方面要深入、系统和持久地向其他企业和外部知识源进行学习,并通过内部学习机制的优化来努力提高学习集成的效率和质量,以充分享受其他企业所带来的知识“溢出效应”,从而使自己的知识基础、技术能力和创新绩效能够得到快速提高;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大力实施“创新差异化”战略,在学习集成过程中进行知识创造,以显著提高创新的差异度和竞争力,确保最终的创新成果同已有同类创新相比,新颖性和先进性更为明显,即形成创新的“相对优势”。
(二)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双向学习
客户是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最终接受者,是其创新活动效果的检验者,在企业创新网络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在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中,企业始终非常重视与消费者客户之间的交互式学习,注重与客户间信息反馈渠道的拓展。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交互学习也是企业利用区域创新网络实现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一方面,企业要向客户展开详尽的需求调查,通过调查活动的开展,企业能够时刻了解并掌握客户需求的变动,从中分析客户需求的发展趋势,并提出针对性的产品或服务改进与创新对策,这是一个企业向客户学习的过程;另一方面,企业为了培育和引导消费者的需求,开拓新产品和提高现有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要大力投放广告和实施其他推介活动,使得消费者认可并接受其产品和服务,这是一个企业教育和引导消费者的过程,是消费者向企业学习的过程。因此,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学习是双向交互的,兼具学习与教育的过程。
(三)企业与研发机构、中介机构之间的合作学习
首先,研发机构在提升企业创新绩效进程中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表现在:其一,研发机构为企业创新提供基础知识、应用知识或技术支撑。研发机构的研发提高了区域内基础知识存量,为企业的知识和新技术创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其二,研发机构为企业的创新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研发机构培养了大量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这些人员流入企业,成为企业研发部门的主力军,为企业获取技术创新资源提供了人力保障。因此,企业不断充实优化自身知识资源的配置,需要研发机构的技术和人力支撑,需要与研发机构保持畅通的沟通与学习渠道。与此同时,企业反过来又为研发机构新技术产业化提供载体,两者相互依托。双方开展交互学习,合作开发项目,可以使许多科学知识和探索在潜在的产业应用方面实现更优的配置。在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产学研的合作过程中,企业是整个“产学研”的核心,企业与研发机构之间的合作学习机制,即推动了技术产业化的进程,又促进了知识资源在区域内的转移和扩散。(www.daowen.com)
其次,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的产学研结合过程中,需要中介机构来促进企业和研发机构之间的互联。中介机构作为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专业服务机构,与企业沟通渠道丰富,联系紧密。对于区域内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中介机构不仅参与它们的技术选择和决策制定,为其提供创新所需的信息和技术支撑,而且还可以制定行业公约和准则,来维护和优化区域内的创新环境,制止和消减区域内的无序竞争,对企业的创新活动起到防调作用。因此,企业与中介机构之间始终会保持着合作的伙伴关系,相互学习,共同推动区域知识资源的流动和重新配置。
总之,企业与研发机构、中介机构间互动学习所产生的知识溢出,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沟通成本,提供更多内部技术更新的机会,为中小企业创新创造了良好条件,另一方面,对大企业来说,也是一种区域学习的有效机制,对其创新绩效的提升具有积极效应。
(四)企业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引导学习
企业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学习主要是指政府与企业之间开展的各种方式的交流,在这些交流过程中会政府往往会传递出一些市场信息、产品信息或事政策信号。这种交流的途径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政府召开座谈会、交流会等会议,召集区域内的企业一起交流,传达一些相关政策信息;二是政府行政人员通过实地考察或调研等形式深入走进区域内的企业,并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一些指导性和建设性的建议。
当然,在与企业开展交流,共同运行区域学习机制过程中,地方政府的主要作用还是体现在其对区域的规制及治理作用,政府可以颁布相关规章制度来规范区域创新网络内的市场行为、制定产品质量标准以及营造区域创新环境。政府在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中的正确定位和有效作为将极大地提升区域主体创新活力,加快区域创新发展步伐。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各级地方政府为了促进高科技园区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科技政策、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加大保护知识产权力度,大胆鼓励创新,积极吸引优秀的人才和创新要素加快集聚。
(五)非正式交流
在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中,出正式交流渠道之外,非正式交流也是实现技术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这种交流,在马歇尔(1890)看来,会导致“观念的重组”。很明显,这一“重组”对企业技术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为企业学习首先是员工个体的学习,员工在个体学习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会把重组后的观念和创新的点子运用到具体的工作岗位实践中去,会带回组织,继而为组织所共享。对一些成熟的高科技产业集群而言,不同企业员工之间的非正式交流渠道畅通是一个重要的内在特征。例如萨克森宁最先观察到在硅谷的酒吧里,经常有工程师聚会,他们会一起讨论在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问题,这种非正式交流俨然成为硅谷特有的文化特质。王缉慈(2001)通过研究发现在北京的中关村出现了硅谷相似的“CLUB文化”。在非正式交流中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人员的流动。
自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开始,人员的流动一直被区域集群研究认为是知识溢出的最重要机制。诸多研究表明,企业之间的人员流动促进了知识在企业之间的转移和扩散,对企业和其他主体而言,外部人员的流入为外部知识输入及其与创新体系内部原有知识的重新整合提供了可能。如前所述,在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内,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大类,企业技术知识很大一部分是以隐性知识的形态存在于员工的大脑中。因此,企业间的人员流动促进了知识资源在企业间的转移和扩散。可以认为,区域间人员流动的越频繁,区域技术流动的速率就越大,区域交互式学习发生机会也就会越多。人员的流动发生在所有主体之间,在区域内较之区域外更为频繁。企业间的人员流动包括横向方面的企业与竞争者或者合作者之间,纵向方面产业链上企业与供应商企业、用户企业之间,还包括不同主体即企业与公共服务机构或中介机构之间,区域外主体与区域内主体之间。在区域开放式交互学习过程中,人力资源在核心网络、辅助网络以及外围网络体系中持续流动,正是这种人力资源的流动最终实现了知识的流动,并促进了隐性知识的再转化。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中企业间一定比例的人员流动是有利于知识溢出,为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发挥着积极效应,因为人力资源在同一个企业内部配置的刚性会阻碍知识资源的扩散和再组合。但是,人员的过度流动尤其是过渡的流出到系统外将可能给系统带来损失,当主体内部劳动力流动速率过高,将会破坏知识的时间持续性和累积成长规律,会导致学习绩效的下降,进而削弱企业的研发能力。
表4-1 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内各种学习模式的比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