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的演进与构建

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的演进与构建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后成熟期后成熟期是指经过成熟期后,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的演化不会终止,而是会继续出现正向更替的发展趋势。即意味着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继续发展,向更高层次演进。总而言之,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的形成和演化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从上述分析可以进一步探寻从传统的区域创新体系到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的演化规律。

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的演进与构建

在总结前人对区域创新体系形成与演化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阶段粗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和后成熟期。

(一)形成期

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作为较之一般区域创新体系的更高发展阶段,是受危机促动下产生并逐步形成的。当区域创新体系不存在危机和压力时,各主体一般不会重视开放学习的重要性。当危机和压力临近时,区域内对外反应敏感的个别企业或主体能够最先敏锐地意识到来自外界变化的挑战,开始注重并投入开放式学习,而整个区域仍然没有完全意识到开放式学习的重要性,外在表现在区域知识累积仍显缓慢、知识专业化程度不高。区域整体层面的系统性知识资源收集、扩散转移的战略基本没有。在这种情况下,各主体的知识获得大多基于原有的知识框架内部知识循环和流动,对于外界刺激基本处于本能的反应,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不多的知识。但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外界挑战不断加大和升级,区域内越来越多的企业或主体开始注重收集知识资源,并开始向其他企业和机构,甚至想区域外的相关创新主体溢出知识资源,企业之间内外关联开始日益紧密,企业与外部环境开展互动,整个区域开始步入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

(二)成长期

在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的成长期阶段,与外部环境的紧密联系与互动加速了区域知识溢出效应,同时也加快了区域内知识资源系统化开展收集、生产、扩散转移等活动,区域内各主体通过开放式学习,不断获得新的知识资源,区域内的知识资源随之进入内化过程。这一内化过程又可以划分为单个企业知识内化和区域知识内化两个阶段。首先,企业知识内化及获得知识资源。企业通过购买专利、输入人才等途径和方式来实现外部新知识资源的输入,通过SECI模式加速自身知识生产。其次,区域知识内化及集体知识的获得。通过构建和完善区域层面的经济、社会和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加强培育和完善区域社会资本,区域社会资本的培育又进一步推动区域主体加快开放式互动,通过集体学习的方式来促进知识资源在区域内有效转移扩散和共享,区域知识资源存量随之增加。区域的创新能力得到改善和提升,开始积极应对区域外的变化与挑战。

(三)成熟期

在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的成熟期阶段,知识资源的获取不仅通过系统化实现,而且还具有较强的专业指针性和战略性特性。知识资源获得的系统化,意味着一方面区域层面的内部共同网络成为知识资源产生和转移扩散的主要平台和基地,而另一方面,区域构建的外部网络不仅是外部输入知识的主要渠道,也成为区域向外输出知识的主要渠道,如通过技术教育和专业培训等途径和方式,区域可以实现对外输出知识资源。在这一阶段,创新能力构建成为区域开放式学习的核心,这种区域创新能力内涵丰富,不仅体现在企业新产品开发、流程和工艺等方面的研发与创新能力,还包括在区域规则、标准等方面治理结构的优化,因此,企业与区域内外环境之间形成了良好的共生关系。

(四)后成熟期(www.daowen.com)

后成熟期是指经过成熟期后,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的演化不会终止,而是会继续出现正向更替的发展趋势。即意味着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继续发展,向更高层次演进。

在这一阶段,区域会面临新的危机和挑战,应对之策仍是再次收集新知识资源,并进行知识内化,从而推动区域创新主体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只不过与前面形成期阶段相比,这次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面临的新危机来自创新体系内部的不协调和冲突,主要是来源于技术、知识与制度、服务等因素之间发展的不协调和不均衡。如果区域内有一种或几种因素创新没有及时跟进,就会导致系统内部产生不协调和冲突,而且这种冲突会愈演愈烈,最终会影响并阻碍其他因素的创新进程,形成瓶颈效应。反之,其他因素的协同作用力会加速促进该瓶颈因素的更新,使其成为一定时期内影响区域创新体系创新能力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一旦这种更新完成,区域创新体系会处于暂时的协调和均衡运行状态,这种状态也是最有利于区域内创新成果的产生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此后,创新体系内部又会开始孕育新的不协调和冲突。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就是在这种“不协调——协调——不协调”的过程中螺旋式上升和发展。因此,如何保持区域开放式学习的主动性和敏锐性,保持学习机制的畅通与有效,保持创新能力与控制力的动态统一,促进其持续良性互动成长并向更高层次演进是问题的关键。

总而言之,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的形成和演化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在不同阶段,开放式学习过程的具体表现呈现出较强的差异性。根据知识资源获得、知识转移扩散和创新能力构建三者的内在关系和区域企业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他结构性方面的特点,可以把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划分为以上四个阶段。

从上述分析可以进一步探寻从传统的区域创新体系到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的演化规律。传统的区域创新体系的典型特征是“弱创新—低开放”状态,而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的典型特征是对应的“强创新—高开放”状态,在这一演进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同方式的潜在演化路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三条:

第一条路线是创新带动型路径,演变路线是从“弱创新—低开放”状态过渡至“强创新—低开放”状态,最终达到“强创新—高开放”状态。在这一路线中首要的是突出国家或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当具备较强国家或区域创新能力时,区域能够应对来自区域外部的创新竞争,再逐步主动对外开放,进行跨区域甚至全球创新互动。第二条路线为开放促进型路径,演变路线是从“弱创新—低开放”状态到“弱创新—高开放”状态,再到最终的“强创新—高开放”状态。这一路线首先强调的是进行开放,加强跨区域创新互动,由此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从而逐步达到较强的跨区域和国际创新能力。这种模式在实践中大多倍科技发展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运用,其实质是非“内生性闭锁式发展”,强调通过主动的对外开放并融入全球创新环境,注重吸收外部知识,强调外部知识会加快地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第三条路线为交互影响型路径,演变路线是从“弱创新—低开放”状态强力上升至“强创新—高开放”状态。与前面两条路径有所不同,这一选择强调创新与开放同时演进与提升。基于交互演进动力学原理,创新带动与开放促进共同交互发展,相互促进,实现两方面均衡发展,较快速度达到高层次的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

然而在现实运行中,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路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根据前人研究,区域创新体系是一个紧密联系其他空间的网络系统,其内外是一种互动的、动态的结构。区域创新体系的创新能力和开放性两个变量之间存在交互作用的动态复杂过程,因而会出现各类复杂的过渡状态。上述三条抽象理论化的潜在发展演化路径模式,可以清晰阐释从传统的区域创新体系到开放式创新体系内在发展规律,为推进中国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发展提供政策基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