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开放式创新:解读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的新视角

开放式创新:解读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的新视角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全球化的国家创新体系研究中,典型的代表就是波特和OECD相关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波特提出了著名的钻石模型,成为当前分析国家创新体系的主流模式。OECD认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是企业、企业组织生产和创新方式、企业获得外部知识来源的途径。OECD对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不仅关注技术创新,而且更关注知识在经济中的作用,重视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

开放式创新:解读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的新视角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和区域经济合作化的崛起,对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开始逐渐转向更加宏观的全球视野。全球化环境下的国家创新体系,成为该理论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如Patel(1991)与Pavit(1999)研究了公司研究开发的国际化对国家创新体系造成的冲击,认为国家创新体系将越来越多地将地方性科学技术基础与外国企业联结在一起,而且这种联系有助于解释国家技术专业化模式不断增强的现象。Dunning(1994)认为跨国研发中心对东道国创新体系存在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Niosi(1994)和Bellon(1996)认为全球创新网络是以国家创新体系为基础构建的,虽然各国的国家类型和开放程度都具有较大差异,但是通过技术扩散转移和知识溢出等可以实现创新的发展。Archibugi(1997)和Michie(1997)的研究认为全球化的发展为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全球创新的互动不会因此削弱国家的地位,相反从某种程度上使国家变得更加重要。在全球化的国家创新体系研究中,典型的代表就是波特和OECD相关的研究。

1990年,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将国家创新体系的微观机制与宏观运行世纪联系起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研究国家创新体系。

波特将产业集群的观念引入到国家创新体系理论中,提出国家竞争优势的概念,即认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竞争力的高低,关键决定于其生产效率的高低。在此基础上波特提出了著名的钻石模型,成为当前分析国家创新体系的主流模式。波特认为,国家的竞争优势是建立在成功地进行了技术创新的企业的基础之上的。政府应追求的主要目标是为国内的企业创造一个适宜的、鼓励创新的环境。国家优势取决于四个主要因素:①要素条件;②需求条件,即对产业产品和服务的需求;③相关的支持产业;④企业的战略与竞争状况。

波特理论的创新之处在于首先明确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国家竞争力;其次提出一个完整的模型系统用以分析国家创新体系内部各要素之间的作用;再次,将机遇和政府两个变量引入到创新体系;最后,采用了产业集群的观点而不是要素划分的观点。同时,大量的案例分析为其理论的论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作为国家创新理论微观学派和宏观学派的集大成者,代表了国家创新理论未来发展新的方向。

继波特之后,在国际化的国家创新体系研究中表现比较活跃的是OECD组织。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OECD在20世纪90年代末在其成员内部展开了大规模的国家创新体系调查,并发表一系列报告,提出“国家间的知识流动”将成为创新体系交流的决定性因素,同时试图在各成员国之间建立一套统一的国家创新体系统计理论方法。

OECD认为,国家创新体系是“由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各种机构组成的网络,这些机构的活动和相互作用决定了一个国家扩散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并影响国家的创新表现。”[2]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重点是知识流动,研究目的在于提高“知识经济”的绩效。知识经济是直接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使用为基础的经济,体现在个人(作为“人力资本”)和技术中的知识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研究国家创新体系的目的是在国家层次评价与比较知识流动的主要渠道,找出瓶颈,提出政策与解决方法,涉及描绘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与政府在科技发展中的联系方式与相互关系。这些分析最终落脚于对国家创新体系“知识配置力”(Knowledge Distribution Power)的评价。“知识配置力”被认为是促进增长与提高竞争力的决定因素。(www.daowen.com)

OECD认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是企业、企业组织生产和创新方式、企业获得外部知识来源的途径。创新企业是在企业与其他机构合作与竞争的复杂网络中运作的,建立在风险以及与供应商和顾客的密切关系之上。科学技术知识在一国各种机构间的流动对于构建国家创新体系而言至关重要。所有有助于促进这种科学技术知识的循环流转的方面或因素都可以划归国家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的知识流动重点讨论国家创新体系要素间的四类知识流动,即:(1)企业间的相互作用;(2)企业、大学和公共研究实验室之间的相互作用;(3)知识与技术向企业的扩散;(4)人员流动。

表3-1 0ECD国家创新体系指标

资料来源:转引自王琳.上海市浦东新区外资高新技术创新合作网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25.

在OECD的框架中,创新要素之间的有效联系是决定国家创新体系绩效的关键。OECD对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不仅关注技术创新,而且更关注知识在经济中的作用,重视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国家创新体系的制度安排和结构是国家创新活动的重要决定因素,通过影响知识的生产,进而影响经济发展。

21世纪以来,也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开始热衷于从开放式的角度去研究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开放式创新日益成为研究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备受瞩目的新热点。

就研究对象和范围来看,经过了一个从微观的企业层面创新体系研究逐步拓展至区域层面和国家层面创新体系研究。如Vega(2001、2002)长期研究了企业创新国际化问题,发现本国创新体系比其他国家创新体系对企业影响更大;与其他领域国际化相比,创新国际化明显滞后。Carlsson(2003)同样主要聚焦于企业层面对创新体系国际化的概念开展研究。芬兰科技政策委员会(2002)立足知识创新开展研究,认为各国创新体系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从横向上进行整体的互动,这种开放式的互动非常必要。Santonen(2007)认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全面而有效地开放式创新结构,还提出把大学学生和中产阶层作为重要资源纳入政府所构建的国家创新体系中。开放式创新体系可以从未来创新库(FMB)与当前创新库(CMB)两个维度构建,未来创新库基于未来的可能性提出一些创新的新方法、模型和预测,创新的资源主要体现在知识密集和技术的密集;当前创新库注重当下消费者需求,并强调市场的重要性,根据消费者需求、消费者存在的问题、消费者面临的突发事件、竞争对手等进行有效的创新。OECD(2008)更进一步将开放式创新引入全球视野,同时把开放式创新从企业层面引申到产业及国家层面,探讨不同层面、不同边界的开放式创新的作用机制。De Jong(2010)对开放式创新的维度与范围的研究继续推动开放式创新体系的学术发展。崔新健(2011)基于跨国化研发理论和国家创新体系(NIS)理论,应用NIS方法构造了一个研发全球化背景下嵌含跨国研发中心的开放性NIS研究框架。认为跨国研发中心是技术转移与合作的一个渠道,是各国NIS以及跨国公司网络相互桥接的管道,是影响NIS的内生变量。因此,开放式NIS本质是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全球化,旨在提高创新能力,NIS主体不仅通过内部互动与合作,而且进行与外部创新主体的互动所形成的开放式创新网络,实现创新主体及创新资源在空间与组织上的重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