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发展的探究:国家创新体系及区域创新体系

发展的探究:国家创新体系及区域创新体系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从国家创新体系这个概念被提出以来,有关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迅速扩展到世界各地,相关研究文献也层出不穷。随着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的逐步发展,区域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区域创新体系从本质上看应该只是国家创新体系在研究层面上的微观化,但是由于国家的创新能力往往由其内部的区域创新能力所决定,因此在政策上的应用范围更加普遍。

发展的探究:国家创新体系及区域创新体系

自从国家创新体系这个概念被提出以来,有关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迅速扩展到世界各地,相关研究文献也层出不穷。随着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的逐步发展,区域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首先出现的是萨克森宁对美国硅谷和波士顿128公路这两个世界著名高科技产业中心的比较研究。她发现在这两个地区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组织结构环境:波士顿128公路属于资本密集产业相关联的独立企业系统,即企业更多的是与同属于一个集团内部的其他企业,而不是地区内的非集团内企业产生交流;而硅谷地区则属于由众多中小企业构成的企业网络系统,在系统中生产者在深化其专业化能力的同时与其他竞争者也存在着合作关系。两种不同的区域创新体系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20余年中互竞短长,最终以网络系统为标志的硅谷模式在这场竞争中取得了胜利。萨格森宁对上述两种创新模式的研究为后续者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证资料。

随后在1996年,库克在其主编的《区域创新体系:全球化背景下区域政府管理作用》一书中,对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即认为区域创新体系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而这种体系支持并产生创新。

区域创新体系从本质上看应该只是国家创新体系在研究层面上的微观化,但是由于国家的创新能力往往由其内部的区域创新能力所决定,因此在政策上的应用范围更加普遍。区域创新体系虽然从研究体系和理论框架上同于国家创新体系,但仍然存在着自身特色。[21]

总而言之,对创新体系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层次进行,如地区的、国家的、洲际的和全球的。侧重从国家的角度研究创新体系主要是考虑国家在创新体制建设、创新活动组织及影响国际知识和技术交流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强。此外,不同国家过去和现在知识积累的格局往往决定了各国的技术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色。研究发现,知识的流动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属性,许多高新技术企业倾向于分布在重要的知识生产和传播基地(大学或研究院所)附近。因此,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是对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的重要补充。[22]随着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的逐步发展,区域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I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6.

[2]刘洪涛,等.国家创新系统(NIS)理论与中国的实践[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5-6.

[3]M.道格森,R.罗斯维尔.创新聚集——产业创新手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87.

[4]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何畏,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73-74.

[5]刘洪涛,等.国家创新系统(NIS)理论与中国的实践[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7.

[6]罗志如,等.当代西方经济学说(下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565.

[7]陈传康.区域综合开发的理论与案例[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

[8]苗长虹.区域发展理论:回顾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1999(12):103.

[9]胡太山.创新聚群与地区发展[J].城市规划汇刊,2002(3):20-27.(www.daowen.com)

[10]李小建.新产业区与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地理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1997(16):3.

[11]王缉慈.简评关于新产业区的国际学术讨论[J].地理科学进展,1998(17):3.

[12]苗长虹.区域发展理论:回顾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1999(12):203.

[13]石定寰,等.国家创新体系:现状与未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188.

[14]刘立.创新体系研究述评[J].中国科技论坛,2001(5):11.

[15]胡志坚,等.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分析与国际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3.

[16]丁娟.创新理论的发展演变[J].现代经济探讨,2000(6);21.

[17]克里斯托弗·弗里曼.日本:一个新国家创新系统?[C]G.多西等.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403.

[18]顾新.区域创新系统论[D].四川大学,2002:16.

[19]理查德·R.纳尔逊.美国支持技术进步的制度[C].G·多西,等.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380.

[20]顾淑林.创新的强化学习:成功赶超的关键[J].管理工程学报,2000(12):40-42.

[21]彭宜新,邹珊刚.创新体系研究方法述评[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6):16-18.

[22]刘燕华,李秀彬.国家创新系统研究中地理学的视角[J].地理研究,1998(3):225-22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