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路通、财通”,眼光敏锐的青年邵建明看准了海印大桥通车这一契机,判定势必会带旺海印地区发展,决定在这里建设一座电器城。他用手上的5000元买了两部直线电话和两张办公桌,就开始着手规划海印电器城。谈起海印电器城的成功,邵建明不认为那是模式的成功,而是因为他发现了20世纪90年代广州人对电器的巨大市场需求。创立之初的海印电器城
1989年之前,广州海印一带还是一块不毛之地。1990年,海印桥刚刚通车时,那里只有大量的仓库和运输车辆的维修车间。
“路通、财通”,眼光敏锐的青年邵建明看准了海印大桥通车这一契机,判定势必会带旺海印地区发展,决定在这里建设一座电器城。他用手上的5000元买了两部直线电话和两张办公桌,就开始着手规划海印电器城。
初期,海印电器城的运营方式是借鉴香港的“楼花”模式,即在建筑开工前就向卖家出售店铺,收取定金,尾款用分期付款的方式缴清。靠着这笔“楼花钱”,海印电器城建成了,如今已经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电器产品交易中心,雄霸市场10多年,开创了广州专业市场的先河。
谈起海印电器城的成功,邵建明不认为那是模式的成功,而是因为他发现了20世纪90年代广州人对电器的巨大市场需求。“以前哪有什么电器啊,老三件是缝纫机、手表、自行车,到了90年代,彩电、冰箱、洗衣机成了新三件,市场的需求就产生了,所以我出售的是商机。”邵建明坦言。(www.daowen.com)
海印电器城打响名气后,青岛等地的商人纷纷前来取经,邀请邵建明去广东以外的地方做类似的项目。“我们不会去,海印的定位是现代服务业,服务是要靠人做的。”在邵建明看来,不同地区的习惯、特点不同,海印模式在其他地方走不通。于是,邵建明继续观察广州,继续发现商机。“需求像窗户纸一样,你看破的时候一戳即破。”比如流行前线项目。
创立之初的海印电器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有关辉煌粤商40载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