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品牌生态丛林中的重要生物种群

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品牌生态丛林中的重要生物种群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品牌生态丛林中活跃着许多生命体,其中外资品牌作为外来生物种群,在整个丛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1]这一时期,日资品牌是相对最早一批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家电及消费电子品牌。1978年10月22日至29日,邓小平对日本进行了友好访问,成为首位访问日本的中国国家领导人。伴随着全球经济复苏乏力,金融危机的后遗症开始显露迹象,重要外资家电及消费电子品牌的格局出现分化。

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品牌生态丛林中的重要生物种群

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品牌生态丛林中活跃着许多生命体,其中外资品牌作为外来生物种群,在整个丛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历史回顾的角度来看,外资品牌受全球制造业浪潮变迁及中国市场变化的影响,表现出差异化的在华策略。从外资家电及消费电子品牌在华发展的现状来看,近年来在种种复杂的内因作用下,老牌外资家电及消费电子企业的在华业务出现了分化,有的已然显露颓态,正逐渐剥离家电及消费电子业务,有的却正如日中天,依旧蓬勃发展。

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后,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廉价的劳动力以及优厚的政策待遇吸引了最早一批外资家电及消费电子企业进入中国(表4-1),这些企业曾一度成为繁荣中国经济的重要推手。数据显示,1979年至1991年,中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81,156亿美元,其中对外借款51,561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25,058亿美元,外商其他投资3,537亿美元。[1]

这一时期,日资品牌是相对最早一批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家电及消费电子品牌。1978年10月22日至29日,邓小平日本进行了友好访问,成为首位访问日本的中国国家领导人。访问期间,邓小平参观了日本新日铁、松下索尼等公司,并会见了松下幸之助、盛田昭夫等企业创始人,为中国引进日本先进技术奠定了基础。1987年松下幸之助在北京与电子工业部(现信息产业部)等有关单位的四家企业合资成立了北京松下彩色显像管有限公司,随后松下先后在北京、广东、江苏、上海、山东等地投资设厂建立合资企业。[2]佳能、索尼等日资品牌也相继在70年代末期开始了在中国的业务。三洋于1979年设立了三洋电机贸易株式会社北京办事处,正式进入中国市场。

这一时期,外资企业多以商品贸易和技术渗透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20世纪70年代,中国制造业的基础十分薄弱,家电行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大部分家电尚不能自主生产,包括冰箱压缩机、洗衣机定时器、ABS工程塑料等,都依靠国外进口。因此,外资技术在中国家电行业的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这一时期的彩电产业为例,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技术相当落后,当国外已发展到集成彩色电视机时代时,我国才刚刚掌握晶体黑白电视机技术。在技术与配套设施匮乏的情况下,技术导入成为迅速提升电视产业发展的最有效途径。因此,1979年至1985年这一时期,电视行业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大量进口彩电生产线:1979年上海金星电视机厂开始从日本日立公司引进彩色电视机生产线,随后天津北京牌电视机厂、北京牡丹牌电视机厂以及东风电视机厂也相继从日本东芝、松下引进彩色电视机生产线;1985年下半年,由于中国彩电行业短期内生产能力急剧扩充,国务院对彩电生产线的引进采取了严格的限制措施,[3]深圳康佳电子公司于1985年从香港港华集团引进国内最后一条彩电生产线时,它已经是国内彩电引进技术的第147家了。[4]这一时期中国的冰箱行业也是如此,中国许多自主品牌在自身技术落后的情况下纷纷引进多项外资企业的冰箱生产线:1983年,万宝冰箱从新加坡引进第一条冰箱生产线;[5]1984年10月23日,青岛电冰箱总厂与联邦德国利勃海尔公司签订关键设备和技术引进项目;[6]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仅从意大利默洛尼家电集团一家就引进了九条冰箱生产线,分别为合肥美菱、牡丹江北冰洋、南京伯乐、上海远东、景德镇华意、重庆五洲、宝鸡长岭、兰州长风、长沙中意公司。[7]

表4-1 1979年至1991年进入中国市场的主要家电外资品牌

①郑丹帆.索尼在中国的发展历程[EB/OL].(2005-12-22)[2017-11-02].http://digi.it.sohu.com/20051222/n241080385.shtml.

②三洋[EB/OL](2009-11-03)[2017-11-02].http://www.globrand.com/2009/285850.shtml.

③品牌大事记[EB/OL].[2017-11-02].http://www.ariston.com.cn/brand/milestone.html.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中国的改革开放持续推进,合资潮兴起,到90年代中期,大量外资企业开始到中国寻找机会(表4-2)。当时比较著名的有小天鹅与博西集团设立的博西威家电有限公司,雪花电器与惠而浦设立的北京惠而浦雪花电器公司,水仙与惠而浦在上海成立合资公司,松下在中国正式成立合资公司,能率、林内、日立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阿里斯顿在中国正式成立独资工厂等。资料显示,到1995年年底,至少有25家外资品牌在中国设立了合资公司。[8]

表4-2 1992年至2000年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的外资品牌

续表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再次迎来外资品牌在中国增资设厂的浪潮。这一时期,中国庞大的市场消费力持续释放,几乎所有的欧美系、日韩系品牌都在中国设立了自己的工厂,并逐步由之前的合资改为独资,外资品牌风头强劲。[9]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外资品牌也在世界范围内寻求资源的优化配置。例如日本东芝从2001年4月起开始了一系列跨国运作,其中之一是关闭日本国内“深谷工厂”的彩电生产厂,将包括数码电视在内的生产全部移至大连的合资厂,以强化成本优势;把笔记本电脑的生产线从美国搬迁至菲律宾和日本,使生产基地更接近零部件供应商[10]除此之外,中国政府对跨国并购政策的逐步松绑也是这一时期外资品牌入华浪潮的推力。2001年引起国内外高度关注的两起跨国并购案:美国艾默生—中国安圣电气案和法国阿尔卡特—中国上海贝尔案,两起并购案的成功均得益于中国政府高层“特许”式的批准。[11]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危机逐步从金融领域蔓延至家电制造业领域。伴随着全球经济复苏乏力,金融危机的后遗症开始显露迹象,重要外资家电及消费电子品牌的格局出现分化。百年企业夏普从2012年开始陷入巨额亏损;松下在连续亏损数年后于2013年开始陆续关闭中国彩电工厂,逐步退出中国彩电市场;2013年东芝关闭了大连电视机工厂,2015年将欧洲、美洲彩电业务交给了仁宝电脑。至此,除了日本本土家电市场,东芝家电基本上完成了国际撤退。但与此同时,博世、A.O.史密斯等德国、美国等家电品牌却仍旧在小家电等细分品类市场收获颇丰。在华外资家电品牌新的战略格局调整拉开了序幕。

外资家电及消费电子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发展过程中,既有资本与生俱来的逐利性,又有鲜明的家电及消费电子行业发展周期性特征。从外资家电及消费电子品牌的入华进程来看,无论是当初的热潮涌动还是如今的逐步降温,分与合,来与往,在本质上,都是被资本的逐利性所驱动的。

在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发展态势下,家电及消费电子市场也正经历着深度变革,传统的市场竞争格局正面临洗牌。中国是世界“制造大国”,也是世界最大的家电及消费电子生产和消费国,家电及消费电子业的跌宕起伏几乎就是中国制造业的映射。经过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飞速发展,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业已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借助引进外资生产线蹒跚学步的婴儿,成长为积聚了力量的青年。而近年来,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行业频繁的海外并购案表明,中国品牌正倚重资本,为品牌走向全球积蓄力量。中国品牌在海外市场的声势正在持续壮大,这一趋势在黑电(指提供娱乐、休闲的家用电器,如彩电、录像机、音响等)行业表现得尤为突出。黑电市场目前主要有国内传统品牌、互联网品牌以及外资品牌三大阵营角逐,中国品牌已占据黑电市场的半壁江山。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黑电传统品牌占据了66.6%的市场份额,互联网品牌紧随其后,占据了18.9%的市场份额,外资品牌占近14.5%。[12]在白电(指减轻人们劳动强度的家电,如洗衣服、冰箱、厨电等)的空调品类,格力美的两家独大,占据行业近70%的市场份额;在洗衣机品类,中国品牌海尔、美的已然是品类龙头。[13]

西门子、GE、三洋、东芝、日立等昔日纵横家电业的老牌外资品牌在不同程度上选择了剥离和淡化家电业务。2014年9月22日,罗伯特·博世公司收购了西门子所持有的合资企业博西家电50%的股份,这意味着博世已成为博西家电的全资母公司,西门子不再是博西家电的股东,彻底告别了家电业务。[14]实际上不止西门子,松下在2009年收购、整合了三洋的多项业务后,将航空电子、汽车电子、新能源电池等作为了自己重要的业务来源。2014年9月,美国通用电气以33亿美元的价格将旗下冰洗业务出售给欧洲家电制造商伊莱克斯,而将核心业务转向能源、医疗交通运输、金融等领域。转型更为彻底的日资品牌东芝,其家电业务占整体营业额的份额已不到10%,核心业务已转为医疗、电机等领域。[15]

与此同时,我国家电龙头企业在外资品牌剥离家电业务时,动用资本的力量通过兼并重组拓展国际市场,而收购重点则是外资品牌积累的研发、技术、品牌优势。[16]昔日的“液晶之王”夏普在2014财年爆出2,223亿日元的巨额亏损,2015年7月,中国老牌家电品牌海信以2,370万美元的低价收购了夏普墨西哥工厂100%的股权,获得夏普在美洲地区(巴西除外)5年的品牌使用权。[17]2015年10月27日,长虹集团发布公告,确认与日本三洋电机株式会社、松下电器株式会社签署合作协议,长虹集团获得三洋品牌在中国内地的电视机品类独家使用权,并承接三洋品牌电视的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18]2016年3月,美的集团与日本东芝达成最终协议,以537亿日元(约合31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东芝白电业务80%的股份。美的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方洪波公开表示,美的收购东芝是美的全球化进程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美的现有家电以及暖通空调业务的基础上,东芝家电带来了家喻户晓的品牌、优秀的团队和先进的技术,这将会显著增强美的在日本、东南亚及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在此背景下,中国家电品牌正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其一,通用电气(GE)、东芝等国际老牌家电企业的战略性退出给了中国龙头家电品牌借助资本力量进入国际主流市场和主流渠道的机会;[19]其二,中国家电品牌在技术、研发等方面仍与外资品牌有较大差距,通过兼并可以获得先进的技术、专利和管理经验;其三,随着我国国内制造成本的上升以及传统家电行业利润的摊薄,主动进入全球市场已成为中国家电品牌发展的现实需要。

从市场表现来看,外资品牌在不同品类下表现不一。在白电行业中,西门子、通用电气(GE)、东芝、惠而浦等品牌不断剥离其在华家电业务;在黑电行业中,夏普、松下、东芝、三洋等日系彩电巨头在中国本土电视品牌、互联网电视品牌以及韩系彩电的冲击下全线溃败。对比鲜明的是,在华外资品牌在厨电、小家电领域依旧占据着品类领导地位,例如热水器领域的A.O.史密斯、能率、林内,空净领域的夏普、大金等。中怡康数据显示,2016年热水器品类内,A.O.史密斯以32.13亿元的零售额位列品类第一,日系品牌林内和能率分为以8.37亿元和5.67亿元的零售额位列品类第五、第六。[20]

虽然从表面上看,外资品牌在彩电、冰洗等传统家电领域遭遇“溃败”,但“只要蛋糕上的奶油够丰厚,总会吸引不远万里的掠食者”,追逐利润是资本的天性,外资品牌也是如此。

首先,传统家电市场中,品牌竞争格局已趋于稳定且集中度较高,尤其在空调市场,格力、美的两家占据了70%以上的市场份额,且历经国内数轮价格战洗礼后利润率不容乐观,外资品牌主动离开竞争红海也是资本本能所在。

其次,国内的新兴品类如厨电、空净、个人护理、小家电及消费电子等品类正处于成长期,即使市场规模难以与上千亿元的大家电品类相比,但是良好的品类成长性和丰厚的利润依然会吸引外资品牌致力于此。在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行业内,厨电和小家电及消费电子品类的利润率远远高于传统家电品类,这也是外资品牌在不同品类下荣枯分化的主要原因。数据显示,2016年前三季度,整个家电行业的平均利率为24.59%,净利率仅有6.9%;[21]分品类来看,2016年彩电业的平均净利润率进一步跌至1%-1.2%;[22]空调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在23%左右,冰洗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在21%左右。反观厨电领域,2016年厨电企业年度财报显示出普遍高于白电行业的利润增长,老板电器2016年母公司净利润增长45.32%、华帝股份增长58.45%、万和电气增长35.12%,而同期白电行业的平均增长率为17.91%。[23]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意识到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的战略意义,纷纷提出“再工业化”的战略。例如美国提出“美国制造业行动计划”、欧洲提出“未来工厂计划”等。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战略不是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回归,而是以科技创新驱动制造业发展。[24]欧美国家的制造业回流表现为海外工厂搬迁回国和通过本土建厂取代海外生产等。2011年,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发布了一份《美国制造回归——为何制造业将返回美国》的报告,指出金融危机后美国正在向“低成本制造国家”转变,且处于产业链上游的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行业将逐步回流美国。据其推测,截至2020年,从中国返回美国的制造业岗位将会高达60多万个。[25]

随着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的发展,芯片技术也正在被视为大国竞争的核心技术力量。在过去几十年的全球制造业迁徙浪潮中,美国将手机、电脑等高科技生产线转移至海外,但芯片技术却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并且在“再工业化”政策下,美国政府积极鼓励此类高科技制造业回流本国。2017年2月,芯片制造商英特尔公司CEO布莱恩·科兹安尼克(Brian Krzanich)在与美国总统特朗普见面后随即宣布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投资70亿美元建立芯片生产工厂。他在声明中表示:“美国有着得天独厚的人才、商业环境和全球市场地位。英特尔工厂将会吸引‘双高’人才,即高薪人才和高科技人才。”他还表示:“我们从税收和监管政策方面权衡下来,政府正在推进这些工作。”除英特尔外,通用电气、IBM等家电制造企业也在一定程度上撤销或削减了海外投资项目,把生产线和就业机会转移回美国本土。[26]

外资品牌高附加值业务向发达国家的“回流”对中国的家电及消费电子制造业产生了重大影响。就目前而言,尽管中国已然是全球最大的家电制造国,但仍然停留在全球制造业产业链的中低端位置,许多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外资品牌手中,产业价值链中的多数利润被瓜分。有业内专家表示:“彩电核心部件还依赖进口,另外中国家电企业更多的是依赖本国和发展中国家的销售,才保持了全球较高的市占率,其实在全球市场中不占多少优势。”[27]因此,在外资家电及消费电子品牌这一生物种群面前,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品牌还应抓紧时机,或学习借鉴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或利用资本撬动与外资品牌的合力优势,以提升自身在全球家电及消费电子制造产业链中的地位和优势。

外资家电及消费电子品牌这一外来“生物种群”在中国发展、扎根已久,近年来其在华业务的撤离或淡化不能简单地被理解为“溃败”,而是在全球制造业迁移浪潮下,出于投资和收益的驱动而将生产制造业务转移至越南、印度等新兴市场的举动。从上世纪初至今,全球范围内出现过四次大规模的制造业迁移:第一次是20世纪初,英国将“过剩产能”迁移至美国;第二次是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德国转移;第三次是20世纪60—70年代,日本、德国向亚洲“四小龙”和部分拉美国家转移轻工、纺织、制造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第四次是20世纪80年代初,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和低技术高能耗的产业,中国成为此次产业转移的最大承接地和受益者。[28]

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市场的生产成本逐步上涨,而印度、越南等国家的成本优势日益显现,于是,劳动密集型和高能耗产业被转移至东南亚国家。2014年12月17日,微软宣布在春节前关闭其位于北京及东莞的诺基亚手机工厂,关闭中国工厂后,设备被转移至越南河内工厂。[29]2016年松下电器与越南签署自贸协定,考虑加大对越南的投资力度,松下电器(越南)有限公司总经理Eiji Fukumori表示,由于越南拥有年轻的人口结构政治社会稳定、外资流入量日益提升、2016年GDP预期增长6.6%等因素,越南电器市场的前景十分广阔。[30]

外资品牌作为外来“生物种群”,要想在中国市场稳定运营,树立自身品牌辨识度和好感度,必须从内外两方面融入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市场生态丛林,以“本土化”为出发点传承品牌基因,表达品牌特色,精准洞察消费市场,寻求品牌与消费者的契合点。

外资品牌在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市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内部的管理适应。由于国家间文化背景、经济环境差异等影响因素,外资品牌在开拓中国市场时大都会遇到经营管理模式水土不服的情况。大型跨国公司的通病是内部管理决策链条过长,中国市场的信息反馈到总部后,需经过不断商讨才能做出调整,往往贻误战机,而在此期间国内本土品牌早已凭借着自己对市场的灵敏嗅觉做出了反应。

在黑电市场上,自2011年起各类新名词被品牌营销人员提炼用以进行宣传,例如“3D”“互联网”“智能电视”“4K屏”“多屏互动”等。每一轮“新名词营销”的活跃周期可能仅有几个月,这样的市场反应速度对外资品牌来说无疑是致命的:其一,关于新功能的推出,外资企业内部通常需要经过成熟流程的体系推演和论证;其二,即便新功能通过了推演论证,外资企业也需进一步论证该功能在全球市场的普适性。因此,外资家电及消费电子品牌往往由于决策反应链过长而导致市场反应失灵。相较而言,中国本土品牌则在设计、功能更新和广告宣传等方面较外资品牌更为灵活。

对市场机遇反应滞后直接影响了企业市场战略的制订,进而影响到品牌的发展。因此,外资品牌要想在中国市场获得稳定的发展,调整企业固有的管理模式、开发出适应特定环境的决策流程、企业管理层本地化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佳能(中国)总裁小泽秀树就提倡企业的本土化应该首先从管理层本地化做起。2005年,佳能中国15家分公司的负责人都是日本人,到2014年,包括分公司负责人在内的经理及以上级别的员工中,中国人占70%左右。[31]在这样的本土管理层决策下,佳能举办的一系列活动,尤其是公益活动都契合了中国的国情和文化,从而促进了中国消费者对佳能品牌的正面认知。

企业的内部管理模式作用于品牌基因,以品牌形象和品牌价值伦理的形式表达给消费者。对于消费者来说,产品和活动是他们与品牌接触的主要方式,外资品牌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制订品牌的本土化表达策略。

产品作为品牌表达的媒介,是消费者与家电及消费电子品牌最直接的接触点。中外消费者出于本身所处消费市场、家庭环境、生活习惯等的不同,对家电及消费电子产品的需求点也会有所区别。

以A.O.史密斯为例,在美国市场,A.O.史密斯95%以上的热水器都是通过批发渠道售卖的,主要走房产渠道配套隐形安装,消费者更重视其功能性。但中国市场则完全不同,热水器主要走零售渠道,消费者选择热水器不仅要看功能,还要看造型、喷涂工艺等,外观也被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去考量。因此当A.O.史密斯把美国原装的大圆桶热水器拿到中国市场来销售的时候,消费者自然不感兴趣。

针对这一状况,A.O.史密斯双管齐下,通过产品研发和渠道铺设两个方面开发中国消费市场。2014年,A.O.史密斯成立了消费者体验部门,专项负责梳理、总结消费者的实时建议和意见,并反馈到公司高层会议用以指导工作。同时,公司还通过量化调查把握整个消费市场的需求,例如,针对净水器技术研发,A.O.史密斯规定了每年必须有1,200家的入户调研,调研结果并不直接反馈给美国总部,而是由本土研发团队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在针对中国市场研发设计产品的同时,A.O.史密斯还根据中国消费人群特征和家庭结构来调整自己的营销渠道。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家庭数量增加,中高收入人群在扩张,未来这些市场将成为A.O.史密斯拓展渠道的主攻方向。

当前,中国的社会构造和收入水平在不断发生变化,面对这样的市场,外资品牌必须以中国本土消费者的购买习惯和消费偏好为出发点,以本土化思维进行产品研发和改进。

企业的品牌营销推广活动可以分为盈利性和非盈利性活动,其目标都是塑造良好的企业公众形象,提高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从而促进购买行为和品牌信息的高效传播。外资品牌在开拓中国市场时,要切实考虑到中国市场的独特性和消费者特征,制订相应的品牌营销推广策略。

日本消费电子领导品牌佳能的情感营销或许值得其他外资品牌借鉴。相对于有些企业使用全球统一的口号推广品牌,佳能在北美、欧洲、亚洲等世界各地使用不同的口号:北美和南美使用“Canon Image Anyware(佳能影像无处不在)”,日本使用“Make It Possible With Canon(佳能让一切皆有可能)”,而亚洲的口号则是“Delighting You Always(感动常在)”。自2008年开始,佳能每年举办感动典藏影像大赛,聚焦用影像发现生活中的感人细节;2016年以中国用户爱社交分享的特征为基础,开发出“大影家”手机应用,打造佳能自己的社交平台;2017年5月发起“佳能大笑行动”,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带动人们真心去大声笑出来,并将这些美好的笑容影像记录分享。佳能在华发展的数十年,成功地将“佳能=感动常在”的品牌印象传递给了消费者,通过塑造品牌的情感价值融入了中国消费市场。(www.daowen.com)

同时期进入中国市场的消费电子品牌索尼则另辟蹊径,通过公益活动推广品牌。公益活动虽然不能为企业带来直接收益,却可以将活动效果转化为消费者对企业和品牌的正面感知,潜移默化地拉近品牌与消费者的心理距离。索尼在中国的公益活动主要侧重于学生教育方面,这既是索尼(中国)坚定践行创始人盛田昭夫“为了下一代”的可持续发展承诺的体现,也是索尼将自身电子技术的领先优势与中国教育环境有力结合的体现。建立“索尼探梦”科技展馆助力中小学生科学教育,选派优秀高中生进行中日文化交流,举办“索尼学生设计工作坊”活动推广索尼设计理念等,索尼的这些公益活动不但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还向中国消费者传递了索尼“植根中国,长远发展”的品牌理念。

企业经营和品牌表达的本土化调整有益于外资品牌的基因在中国市场精准化地“转录”(Gene transcription)。需要注意的是,本土化并不意味着盲目追随中国市场的发展,而是在理解自身基因的基础上,与特定市场环境相结合进行调整。反之,则可能对品牌本身优良的基因造成破坏。1919年成立的瑞典品牌伊莱克斯经过大半个世纪的发展后,在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其在世界家电及消费电子市场领导者的地位。1996年,伊莱克斯进入中国,由于与长沙中意冰箱厂的合作陷入困境,公司承受着巨大的亏损压力。如果撤资,退出成本将非常高,伊莱克斯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为解决这一问题,伊莱克斯当时的中国区总裁采取了高额的终端返利、控制成本和低价策略等方法,六年内将伊莱的市场规模扩大到了30亿元人民币。但是,低价策略却损害了伊莱克斯原本高端品牌的形象。[32]一方面,伊莱克斯看似适应了中国的竞争环境,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由于与原本高端优质的品牌形象割裂开了,品牌基因表达被异化,其品牌附加值在某种程度上也被削弱了。

对比之下,以创新为核心发展力的美国科技品牌3M自1984年进入中国后,就确立了“扎根中国,服务中国”的本土化发展战略。跟随中国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3M不断丰富其产品线和产品功能,拥有700多名本土研发人员,贡献了超过千项的本土专利发明。[33]

伴随着时代政策和商业环境的变化,外资品牌应运进入中国市场。即使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但由于中国市场的开放性和强大的消费力,外资品牌仍将扎根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发展。外资家电及消费电子品牌应以企业自身优势为基础,与中国消费环境相结合,以适合消费者的优质产品为媒介来开展本土化的品牌活动,将品牌核心基因有效地加以传承,以此为基础在中国市场稳步前行。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M/OL].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07/indexce.htm.

[2] 高泽阳.松下幸之助和邓小平有个“君子约定”[N/OL].(2008-10-24)[2017-11-01].http://news.hexun.com/2008-10-24/110411700.html.

[3] 龚晓峰.中国彩电产业发展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4] 陶显芳.中国电子技术发展的出路在哪里[J/OL].(2008-02-28)[2017-11-02].http://www.pjtime.com/2008/2/68523924_all.shtml.

[5] 冷雪.我国首次引进电冰箱生产线开始试产[J].广东制冷,1983-12-31.

[6] 引进德国冰箱生产线,海尔诞生[N/OL].(2014-05-04)[2017-11-03].http://epaper.qingdaonews.com/html/qdrb/20140504/qdrb717665.html.

[7] 阿里斯顿在中国:本土化是没有终点的旅行[EB/OL].(2015-11-13)[2017-11-01].http://www.abi.com.cn/news/htmfiles/2015-11/164759.shtml.

[8] 蔡锦橙.外资家电品牌在中国[EB/OL].(2015-11-13)[2017-11-02].http://www.abi.com.cn/news/htmfiles/2015-11/164769.shtml.

[9] 蔡锦橙.外资家电品牌在中国[EB/OL].(2015-11-13)[2017-11-02].http://www.abi.com.cn/news/htmfiles/2015-11/164769.shtml.

[10] 小企办.东芝彩电生产线移师中国[EB/OL].(2005-06-22)[2017-11-04].http://www.1128.org/html/jscx/kjdt/gnkjdt/2005/06/doc25391.shtml.

[11] 颜志刚.外资入华:第三次浪潮[J].经济月刊,2002(5).

[12] 奥维云网黑电事业部.2016年中国彩电市场总结报告[R/OL].(2017-02)[2017-11-05].http://wenku.baidu.com/view/48acc757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d0.html.

[13] 彩电企业盈利难在于品牌格局的均衡[EB/OL].(2017-04-21)[2017-11-05].http://house.qianlong.com/2017/0421/1624308.shtml.

[14] 毛俊霆.西门子再见!博世30亿欧元收购博西家电及消费电子[EB/OL].(2014-09-23)[2017-11-01].http://jd.zol.com.cn/480/4807242.html.

[15] 贾丽.中国市场成外资家电品牌竞技场[N/OL].(2014-10-22)[2017-11-05].http://news.cheaa.com/2014/1022/424274.shtml.

[16] 施志军.美的收购东芝家电80%股权耗资537亿日元[N/OL].(2016-03-31)[2017-11-06].http://www.ce.cn/cysc/zgjd/kx/201603/31/t20160331_10006667.shtml.

[17] 种昂.夏普复兴遭遇拦路虎起诉海信欲强收品牌“殖民地”[N/OL].(2017-06-18)[2017-11-04].http://www.eeo.com.cn/2017/0618/306751.shtml.

[18] 王成栋,吴璟.长虹将获得“三洋”电视品牌4年独家使用权[EB/OL].(2015-10-27)[2017-11-04].http://sichuan.scol.com.cn/ggxw/201510/54052959.html.

[19] 张崇和.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张崇和:坚持中国家电业市场国际化发展战略[EB/OL].(2016-08-30)[2017-11-01].http://topics.chinaleather.org/2016clia/News/20160905/289882.shtml.

[20] 中怡康.2016年国内热水器零售大数据:市场规模达124.94亿元[EB/OL].(2017-02-15)[2017-11-01].http://www.askci.com/news/dxf/20170215/09341890508.shtml.

[21] 黄燕.“方老美”之后,2017年美的厨电凭什么业绩“倍增”?[EB/OL].(2017-01-16)[2017-11-01].http://www.jcxg.net/a/871988.html.

[22] 董敏.TCL多媒体利润降五成竞争加剧彩电厂商需迎双重变革[EB/OL].(2016-03-24)[2017-11-03].http://www.yicai.com/news/4766227.html.

[23] 石璐言.厨电企业高歌猛进,亮眼的财报等挺多久?[N/OL].(2017-04-27)[2017-11-03].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704/27/t20170427_22393929.shtml.

[24] 黄群慧.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倒逼我国产业转型升级[N/OL].(2014-01-08)[2017-11-05].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4/0108/c1003-24054534.html.

[25] 胡峰,王芳.美国制造业回流的原因、影响及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9).

[26] 周佳.制造业继续回流英特尔投资70亿美元在美建厂[N/OL].(2017-02-10)[2017-11-05].http://money.163.com/17/0210/06/CCT5L1FF002580S6.html.

[27] 肖隆平.日系家电没落,中国成全球家电新霸主?[J/OL].(2016-03-29)[2017-11-01].http://www.v4.cc/News-1051081.html.

[28] 数据时光机.无人幸免的全球制造业大迁移[EB/OL].(2017-02-07)[2017-11-06].https://zhuanlan.zhihu.com/p/23522317.

[29] 卢真伟.微软东莞手机工厂春节前或关闭[N/OL].(2014-12-28)[2017-11-06].http://tech.sina.com.cn/t/2014-12-28/doc-icesifvy2006776.shtml.

[30] 越南之窗.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考虑加大对越南投资力度[EB/OL].(2016-01-12)[2017-11-03].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MjU0MjUwOA==&mid=402068586&idx=2&sn=865fb5bbaf217829079e0f409a6f9c37&mpshare=1&scene=1&srcid=0727fEAEBJu4qJvYlmBiYSPp#rd.

[31] 小泽秀树.感动常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2] 尹传高.案例剖析:伊莱克斯的战略管理变革[EB/OL].(2005-08-05)[2017-10-30].http://finance.sina.com.cn/leadership/jygl/20050805/2052251565.shtml.

[33] 3M中国官网[OL].http://www.3m.com.cn/3M/zh_CN/company-cn/about-3m/company-informatio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