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P-G理论:目标不同有不同道路

P-G理论:目标不同有不同道路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P-G理论却在实践上取得了重大的进步。P-G理论[14]是路径-目标理论的简称,其理论基础来源于激励的期望理论[15]。P-G理论认为,指导型领导行为对于不明确的任务是有效的;支持型领导行为对重复性的任务是有效的;当任务不明确而且下属要求自我控制时参与型领导行为是有效的;当任务具有挑战性时,成就导向型领导行为是有效的。路径-目标理论把期望理论引入领导行为,形成了一个理论框架,并且提供了一个实用的模型。

P-G理论:目标不同有不同道路

领导特质理论和权变理论都是从虚拟化的角度探讨领导行为,而缺少实践中的具体路径考察的理论。P-G理论却在实践上取得了重大的进步。

P-G理论[14]是路径-目标理论(path-goal theory)的简称,其理论基础来源于激励的期望理论[15]。路径-目标理论是罗伯特·豪斯发展的一种领导权变理论。该理论认为,领导者的工作是帮助下属达到他们的目的,并为下属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以确保各自的目标与群体或组织总目标一致,领导根据下属特征和任务特征,形成不同的领导方式,即指导型领导、支持型领导、参与型领导及成就导向型领导等,以激励个体、群体效率的提高。

P-G理论认为,指导型领导行为对于不明确的任务是有效的;支持型领导行为对重复性的任务是有效的;当任务不明确而且下属要求自我控制时参与型领导行为是有效的;当任务具有挑战性时,成就导向型领导行为是有效的。此后,豪斯在领导行为四种类型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四种类型[16]:工作促进;群体取向决策过程;工作群体代表和建立关系网络;以价值为本的领导行为。而以价值为本的领导行为演变为基于价值观的领导理论。(www.daowen.com)

路径-目标理论把期望理论引入领导行为,形成了一个理论框架,并且提供了一个实用的模型。但其缺憾在于理论范围广泛复杂,更关键的是,未能揭示领导过程中领导与下属之间的互动作用的本质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