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特质理论:领导是最伟大的人

特质理论:领导是最伟大的人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奥尔波特开始对领导者素质的研究所诞生的一系列理论,因格外重视领导者与众不同的素质,而被称为“伟人”理论,也就是说,领导者总是特定群体中那个“最伟大的人”。但是,领导特质理论对领导的特质未能作出一个明确的界定,忽视了被领导者的地位与作用,并不能指出领导行为所发生的环境与条件;从而导致领导特质理论成为主观决定论。因此,研究民营企业战略领导力的个人特质是研究领导行为的基础。

特质理论:领导是最伟大的人

人群中,我们能识别出某一个人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质,他可能是人群中的明星,也可以是人群中的领导者。为什么有的人能够成为卓越的领导,而有的人却永远成不了优秀的领导?比如,像南唐后主李煜,可以成为一个出色的词人,但成不了一个优秀的国君。

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Gordon W.Allport)(见图1-5)于1937年首先提出了领导的特质理论[1]。他设想,所有的能够成为合格以及优秀领导的人,必定具备着一些与众不同的素质,这成为20世纪早期对领导学进行研究的重点话题。由奥尔波特开始对领导者素质的研究所诞生的一系列理论,因格外重视领导者与众不同的素质,而被称为“伟人”理论,也就是说,领导者总是特定群体中那个“最伟大的人”。

图1-5 奥尔波特及其简介

高尔顿·乌伊拉德·奥尔波特(Gordon Willard Allport,1897—1967),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社会促进”概念的提出者,领导特质理论的提出者,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早期众多的“伟人”理论中,较为知名的有亨利的特质理论和吉塞利的特质理论。亨利(William E.Henry)[2]在1949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归纳了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应具备12个品质;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吉塞利(Edwin Ernest Ghiselli)研究了领导者的个性因素与领导效率的关系,70年代吉塞利又进一步指出影响领导效率的五种激励特征和八种品质特征[3]。当然,这些研究集中于对领导者与普通人的特质研究[4]。在诸多的研究中,有一些特质是研究者共同认可的:智力水平、自信心、决心、正直和社会交往能力,这些特质被研究者认为是领导者所共有的主要特质(如图1-6所示)。

图1-6 领导特质理论的主要特质

领导特质理论指出了领导者某些共同特质,从直观上给人一种吸引力;且研究时间跨度大,足足一个世纪,其他理论都没有达到领导特质理论的广度与深度;此外,作为领导理论,尤其强调领导过程中的领导者;并且领导特质理论给出了成为领导者所应具备特质的标准。但是,领导特质理论对领导的特质未能作出一个明确的界定,忽视了被领导者的地位与作用,并不能指出领导行为所发生的环境与条件;从而导致领导特质理论成为主观决定论。(www.daowen.com)

对民营企业而言,战略领导者即民营企业家,他们是企业的灵魂,尤其是在企业的创业期——“一人兴则企业兴,一人亡则企业亡”常见诸实践。因此,研究民营企业战略领导力的个人特质是研究领导行为的基础。但是,领导是一个过程,不能仅限于对民营企业家自身的研究,而应该包含对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互动关系的研究,并且应放到民营企业战略领导者所处环境中研究。此外,也不能忽略战略领导者的思想境界,因为基于价值观的领导是战略领导力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综合考察战略领导者的各方面因素,才能更全面地揭示领导的实质。

从20世纪中期起,领导特质理论受到了一些学者的质疑,斯托格狄尔(Stogdill,R.M)提出要重视社会情境[5]。尽管如此,领导特质理论依然受到重视。劳德等人(Lord,R.G.,De Vader,C.L.,Alliger,G.M)得出个性特质与领导知觉有关的结论[6];柯克帕特切克(Kirkpatrick,S.A.)和洛克(Locke,E.A.)研究出领导者与众不同的几个关键因素[7]詹姆士·库塞基(James M.Kouzes)和贝瑞·波斯纳(Barry Z.Posner)得出领导特质的四个要素[8];德克兰(DeCrane,Alfred C.,Jr.)提出了领导者的宪法模型[9]

在领导者应具有哪些特质方面,中西方的实践基础不同,但观点和原则却有相通之处。在我国,古代先贤在识人方面颇有研究,留下不少心得体会,但后来一部分走向玄学一途,颇为遗憾。其实,选人用人有一定的学问,有一定的章法可循,是实学而非玄学。

据记载,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诸葛亮在识才、用才方面就有着非凡的认识。诸葛亮身为一国丞相,为蜀国选将才、选政才,都是选择领导者的具体体现。在他看来,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从七个方面来考察,后人称之为“七观法”:“问之以是非以观其志;穷之辞辩以观其变;咨之以计谋以观其智;期之以事以观其信;临之以利以观其廉;醉之以酒以观其性;告之以祸以观其勇。”这七个方面,既要求德,更注重才,德才兼备,全面考察候选人的志向、应变、智慧、信用、廉正、本性、勇气等七个方面。这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心中一个优秀领导者所需要具备的特质。

清代,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曾因兵败走投无路,两次投水、多次以剑自刎未遂,还给儿子写绝命信,叮嘱子孙后代永不再带兵征战——而正是这样一个人,最后却成为驾驭千军万马的最高统帅,打出了“无湘不成军”的传奇,并被朝廷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文人封武侯”第一人。他就是晚清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曾国藩。曾国藩自知领兵打仗非自己的长项,转而大力推行人才战略,“集众人之长,补一己之短”。据不完全统计,曾氏幕府20多年间召集的幕僚达400多人,而后官至三品者达47人,位至督抚者33人。左宗棠李鸿章、彭玉麟、郭嵩焘、沈葆桢、刘蓉、李元度、罗泽南、刘铭传等晚清的栋梁之材,无不受曾举荐,“国之重臣,悉出曾门矣!”曾国藩选用的人才在很多地方都是独当一面,成为一方封疆大吏,国家的栋梁之材,他们身上体现出领导者的特质。曾国藩在识人、用人方面的见识由此为众人追捧。他著有《冰鉴》一书,书中指出一个优秀人才要从其神骨、刚柔、容貌、情态、须眉、声音六个方面考察,从而得出最终的结论。曾国藩一生阅人无数,揽一世豪杰,帅天下英才,维一国之稳,为后世敬服。

我们经常发现生活中的一些案例,为什么有的领导在创业之初能够叱咤风云,一旦事业有成后就难免事业不保?是领导的特质发生了变化吗?再者,按照“伟人”理论,既然一个人能够成为合格的领导,他必然具备了某些别人不具备的特质,但为什么在某些场合能够势如破竹,而在另一些场合却又屡战屡败?于是,开始有学者对领导特质理论提出了质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