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泛战略:探索大战略的实践途径

泛战略:探索大战略的实践途径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姑且称之为“泛战略”。“大战略”指的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战略。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对军事思想的关注已经成为军事领域的研究范畴,而由军事战略理论不断延伸而来的“泛战略”则成为今天的主题。中国共产党十六次代表大会报告中首先提出“战略机遇期”的概念,多次提及“战略”一词。在此后的发展中,战略被运用到多个领域。

从词源学角度看,“战略”一词是日文借用古汉语的“战”、“略”之形对英文单词“strategy”的意译,后又通过清末民初的翻译引介风潮,传入了汉语语境,成为战争指导的专有术语。而在此之前,中国的传统兵学更愿意用“兵略”、“兵法”等字词来指代战略现象[6]。20世纪60年代,战略思想开始在商业领域运用,并与生物进化思想共同成为战略管理学科的两大思想源流。

20世纪30年代以后,“strategy”在西方出现了泛化趋向,这种趋向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变得更加明显。20世纪50年代,伴随着“冷战战略”、“和平战略”、“道德战略”、“心理战略”等词汇的出现,各种“去战争化”的战略定义开始不断涌出。笔者姑且称之为“泛战略”。

在我国,战略概念的泛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其泛化速度、程度在极短的时间内超过了其他国家。因而,有学者提出了大战略的概念:“大战略是政治集团、国度或国度联盟开展和运用综合国力以完成其政治目的的总体战略。”[7]“大战略”实际上与笔者所称的“泛战略”是两个概念。“大战略”指的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战略。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对军事思想的关注已经成为军事领域的研究范畴,而由军事战略理论不断延伸而来的“泛战略”则成为今天的主题。由于战争已经不是今天生活的主题,但丰富的战略思想却成了人类思想文化宝库中一大取之不尽的源泉,于是今天的学者们往往将军事智慧运用到政治、商业、职场甚至是日常生活中,原本带有军事色彩的“战略”一词,其内涵和外延就被空前地放大,用来指代统领性、全局性、长远性的规划和布局。

在今天,各类与战略相关的著作不断涌现,而这些著作中的“战略”,已经不仅仅指军事意义上的战略和战术,而是与西方大战略、国度战略的概念相接近,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大战略”。

中国共产党十六次代表大会报告中首先提出“战略机遇期”的概念,多次提及“战略”一词。在此后的发展中,战略被运用到多个领域。有学者对我国战略运用作出了概括和分类(详见表1-1[8])。

表1-1 战略分级分类

续 表(www.daowen.com)

对于我国而言,“大战略”包括表1-1所反映出的处于顶层的核心战略。在今天,上至国家发展规划,下至企业发展愿景,都跟战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进入21世纪,公司战略(或企业战略)越来越多地受到实践者和研究者的关注。但遗憾的是,受学科或商业实践经历等因素的制约,企业中的“战略”往往偏向于管理学,偏向于书斋内的理论研究。

风靡西方学术界的迈克尔·波特(见图1-3)认为,企业战略是设立远景目标并对实现目标的轨迹进行的总体性、指导性谋划,属宏观管理范畴,具有指导性、全局性、长远性、竞争性、系统性、风险性六大主要特征,他指出企业战略的本质(或核心)为全局性、长期性,这是具有指导意义的[9],尽管笔者对迈克尔·波特的“战略就是制造竞争中的取舍效应;战略的本质是选择何者不可为”[10]说法不尽赞同。

图1-3 迈克尔·波特及其简介

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 1947— ),哈佛商学院教授,当今全球第一战略权威,是商业管理界公认的“竞争战略之父”。

“战略”一词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但其部分本质性的特点并未变化:全局性、根本性、前瞻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