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物联网:感知技术的四大进展

物联网:感知技术的四大进展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物联网是由MIT AutoID中心的Ashton教授于1999年在研究RFID时最早提出来的。在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发布的物联网的报告[12]中,对物联网的定义和范围进行了拓展,不再只是指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物联网”的核心是感知。近年来物联网在感知技术上的进步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射频识别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解决了物体的标识问题。

物联网:感知技术的四大进展

物联网是由MIT Auto⁃ID中心的Ashton教授于1999年在研究RFID时最早提出来的。在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的物联网的报告[12]中,对物联网的定义和范围进行了拓展,不再只是指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国际电信联盟对物联网的定义: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的核心是感知。近年来物联网在感知技术上的进步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传感技术

自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现代传感器无线通信、现代网络、嵌入式计算、微机电机集成电路、分布式信息处理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与融合,以及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传感器技术向微型化、无线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迅速发展。由此研制出了各种具有感知、通信与计算功能的智能微型传感器。由大量部署在监测区域内的微型传感器结点构成的无线传感器网络,通过无线通信方式智能组网,形成一个自组织网络系统,具有信号采集、实时监测、信息传输、协同处理、信息服务等功能,能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所覆盖区域中感知对象的各种信息,并将处理后的信息传递给用户。

新型传感器和微型无线传感网络使人们可以获取更多的物理世界的信息,获得更多的智能物体的物体状态数据。

2.射频识别(RFID)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利用无线射频方式在读写器和电子标签之间进行非接触的双向数据传输,以达到目标识别和数据交换目的的技术。它能够通过各类集成化的微型传感器协作地实时监测、感知和采集各种环境或监测对象的信息,将客观世界的物理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从而实现物理世界、计算机世界以及人类社会的交流。(www.daowen.com)

在实际应用中,将RFID系统内存储有约定格式数据的电子标签黏附在待识别物体的表面。读写器通过天线发出一定频率的射频信号,当电子标签进入感应磁场范围内时被激活,产生感应电流从而获得能量,发送出自身的编码等信息,被读写器无接触地读取、解码与识别,从而达到自动识别物体的目的,然后将识别的信息送至计算机系统进行有关的数据信息处理。

射频识别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解决了物体的标识问题。通过对物体的标识,系统可以对物体的制造、销售、使用的全过程进行追踪。

3.场景记录技术

场景记录技术指通过成像方法来记录场景的技术。近年来数码照相机和网络摄像机技术的发展和大量普及,使得人们可以方便地记录场景。通过对获取的图片和视频进行处理,可以搜索特定的人或物的信息。

4.卫星定位技术

卫星定位技术使用美国的GPS或我国建设中的北斗卫星系统进行物体定位。通过卫星定位技术,可以确定和记载物体的位置。位置一般包含了和物体有关的坐标,坐标可以是二维或三维的,通常包含了物体所在位置的经度和纬度的有关信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