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信息技术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信息技术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信息技术的应用只有在形成了一种能力,或者信息技术资源与企业其他互补性资源相结合而形成了一种能力的情况下,企业才可能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来获取持续竞争优势。从企业能力的视角出发就可以将与信息技术应用有关的能力划分为信息技术应用形成的信息技术能力与信息技术使能的互补性组织能力两大类,并以此研究它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长期以来,信息系统领域的研究人员都热衷于研究信息技术所产生的企业绩效课题(Devaraj和Kohli,2003;Tanriverdi,2005;Shu-Mei Tseng,2007)。很多信息系统研究文献认为一些研究发现在IT和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显著性的联系,如信息技术的战略性使用者可以获得如供应链流程的效率(降低成本的同时减少库存)、销售(如,通过数据挖掘实现更好的市场预测)、顾客的满意度(如,通过提供客户解决方案降低响应时间)以及获利率和市场份额的增长(Benjamin和Rockart,1984;Weill和Olson,1989;Kettinger等人,1994;Raj和David,2004),但是同时另一些研究(Carroll和Larkin,1992;Kettinge等,1994;Powell和Dent-Micallef,1997)则没有找到这种联系。

Melville、Kraemer和Gurbaxani(2004),Wade和Hulland(2004)认为对这种不一致的研究结论的一个解释就是从信息技术到企业绩效的因果联系太长了,竞争优势不是由单纯的信息技术直接有效地带来的。有关研究忽视了重要的中间变量,这些变量可以解释信息技术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Barua和Mukhopadhyay,2000;Sambamurthy,Bharadwaj和Grover,2003,Tippins和Sohi,2003)。

很多文献应用企业资源观(Resource-based view,RBV)与企业能力观(Capability-based view)的理论来对此进行研究和分析。采用这种方法进行研究的人员认为,基于资源和能力的观点将组织的绩效与企业特定的、稀缺的、难以模仿或替代的资源和技能联系了起来(Barney,1986,1991),企业通过把相关资源组合起来形成组织能力从而产生绩效优势(Penrose,1959;Wernerfelt,1984;Peteraf,1993),其主要贡献是对组织无形资产价值的清晰认知,而一些关键的组织无形资产,如技术诀窍(Teece,1998)、组织文化(Barney,1991)、组织声誉(Vergin和Qoronfieh,1998)和环境导向(Russo和Foults,1997)已经被识别为优秀绩效的主要驱动器。这一理论为IS研究人员如何考虑信息系统与企业战略和绩效之间的相关性提供了有价值的方法(c.f.,Santhanam和Hartono,2003;Wade和Hulland,2004),主要提供了在检验IT资源和企业绩效关系时分析信息技术与企业相关无形资产之间互补性的重要机会(Wade,Hulland,2004)。正如Bharadwaj(2000)所指出的,IS资源不像其他如品牌资产或者财务资产等资源,很少直接对持续竞争优势产生影响;相反,他们形成复杂的资产和能力链中的一部分,企业能力相比企业资源更难以被竞争对手所复制或模仿(因为能力与企业的历史、文化以及经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些形成的资产和能力可以产生持续绩效。所以,信息技术的应用只有在形成了一种能力,或者信息技术资源与企业其他互补性资源相结合而形成了一种能力的情况下,企业才可能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来获取持续竞争优势(Bharadwaj,2000)。因此,从“能力观”的角度研究信息技术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可以更好地解释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价值与作用(曾庆丰,2005)。

从企业能力的视角出发就可以将与信息技术应用有关的能力划分为信息技术应用形成的信息技术能力与信息技术使能的互补性组织能力两大类,并以此研究它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信息技术应用形成的企业信息技术能力:Bharadwaj(2000)在前人研究(Ross等人,1996;Rockart等人,1996;Feeny和Willcocks,1998)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企业信息技术能力(又称IT能力)的概念。他们认为IT能力是“与其他资源和能力联合起来或共同出现,动员或赋予可动性以及配置基于IT资源的能力”,是由IT设施、IT人力资源,以及IT使能的无形资产(如知识资产、客户导向和协同作用等)之间互动形成的IT能力。为此,他们列举了Provident National Bank of Philadelphia的案例:当其主要竞争对手宣布提供免费支票服务,Provident能够马上宣布为其客户提供同种服务,这一决策是建立在由IS系统管理所提供保证能在下一个账单前所要求的应用能被实现的基础上(Duncan,1995)。对此他们的分析认为能够提供这样的保证意味着,Provident有(1)一个灵活的信息技术设施,新的应用可以在短时间内投放市场;(2)有竞争力的IT技能基础,可使他们预测如果采取对抗竞争对手的战略可获得的利益从而在一个支付周期内迅速投入应用;(3)强烈的客户导向,这种无形组织资源由其IT设施和IT技能基础方面的实力支持。同时,他们指出,一个与强势人员IT技能相结合的灵活的IT设施成为一种有力的组织能力;类似的,成功的企业利用他们的技术基础和人员IT技能来发展IT使能的无形资产,如客户导向、协作以及卓越组织知识。成功创造卓越IT能力的企业反过来会通过增加企业收入和/或降低企业成本来得到卓越的财务绩效。他们进一步通过实证研究检验了较高的IT能力和卓越企业绩效(企业绩效用财务绩效表示)之间的联系,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是正向的、显著的。尽管分析的结果表明IT能力越高,企业绩效越高,但是Bharadwaj(2000)认为这种结果是如何实现的,即潜在的机制并没有弄清,进一步的研究应该确认将IT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连接起来的变量链。

其他研究IT能力的文献有:(1)Ross等人(1996)识别出提高IT能力的三个关键要素:强有力的IT职员、可再使用的技术基础,以及在IT和业务管理之间的友好关系。(2)Rockart等人(1996)提出了为了建立整体IT能力需要将组织配置和目标实现相结合的八个规则。(3)Feeny和Willcocks(1998)确认了为有效管理整体IT能力所需要的九个核心IS能力。

国内对于IT能力的研究基本以文献综述、理论研究为主(殷国鹏,陈禹,2007),缺乏在我国信息化的实践背景下关于IT能力的实证性测量模型,只有少数学者对此进行了实证分析,如殷国鹏、陈禹(2007)以企业资源观为理论基础,在国内企业的信息化实践基础上建立了企业IT能力概念的测量模型,通过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了验证,并没有建立IT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的联系。

信息技术使能的互补性组织能力:Bharadwaj(2000)认为IT具有很强的使能作用,可以使组织的其他资源更易于接近和共享,信息系统通过与其他的企业资产和能力之间的补偿关系产生对企业的影响。Clemons和Row(1991)认为,企业信息系统需要互补性资源与能力以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缺少相关资源与能力,任何技术都会被轻易地模仿,从而丧失竞争优势。根据Brynjolfsson和Hitt(1993)的调查,在评价IT系统方面,高效的IT使用者更关注IT所带来的无形价值,如提升客户服务、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市场反应速度,以及在购买者和供应商之间如何更好地合作。IT对一些组织的无形资产,如市场感知和客户连接的能力、客户导向、知识资产、协作能力、学习能力等的使能作用曾在相关文献中得到描述(c.f.Quinn和Baily,1994)。(www.daowen.com)

Day(1994)认为优异的企业绩效来源于理解和满足客户的优异技能,而创造性地使用信息技术可以增加企业对市场感知和客户连接的能力(市场感应能力:Market Sensing Capability;客户连接能力:Customer-linking capablilty)。信息技术在市场感应和客户连接过程中扮演了使能角色,即集成的信息技术可以提供诸如分享的数据库高速的沟通网络、决策支持系统、自动产品识别和跟踪,以及大型的计算能力等内容,这些内容都可以整合起来形成市场感应和客户连接的能力。创新者可以通过应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提供新型服务而获得第一驱动优势和平台。

Powell和Dent-Micallef(1997)认为信息技术可以通过对其他资源的影响,形成无形的、补偿性的人力和业务资源。他们通过对零售业的实证研究发现,本身并不能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信息技术,在使用信息技术影响了无形的、补偿性的人力和业务资源的时候,如柔性文化、战略计划与信息技术的集成,或者与供应商的关系等时,企业就可能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Bharadwaj(2000)在其研究中,分析了IT对组织无形资产,如客户导向、知识资产和协作能力的影响。他认为,客户导向战略如客户关系管理是根植于企业的核心IT能力。卓越客户导向的关键能力是跟踪和预测变化的客户偏好(尤其是在不稳定市场中)的能力。IT使得企业能更加快速地跟踪客户选择的转换;在信息技术对知识资产的影响方面,他认为IT系统易于知识的形成,并能将过去获得的知识在组织中固化下来,相应地就会转化成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的特殊资产;在信息技术对协作的影响方面,他认为这种在组织各部分之间对资源和能力共享的协作能力可以通过知识和跨职能单位的信息共享使得企业更加灵活,对市场需求的反应更迅速。

Tippins和Sohi(2003)在将企业资源理论的分析框架和信息技术方面的有关研究相结合的基础上发现,单纯的信息技术并不能直接有效地带来竞争优势。他们通过构建IT能力、组织学习能力以及企业绩效三种要素之间的结构方程,分析了组织学习能力在信息技术应用对企业绩效影响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根据对来自271家制造业企业的数据的验证,他们发现只有当信息技术提高了组织的学习能力时,企业对信息技术的投资才是有效的。也就是说组织学习能力对IT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影响关系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Tanriverdi(2005)提出信息技术可以通过知识管理(KM)这一重要的组织能力起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作用,并应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对此进行了检验。在检验中,他们通过对两个模型的比较检验了是否KM能力是IT关联要素(IT设施、IT战略制定流程、IT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和IT卖方管理流程)和企业绩效之间的中间变量。首先对图3.1所示的基础模型进行了检验,LISREL的EF程序显示IT关联要素通过KM能力的中间作用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影响,这一结果在基于市场的绩效指标——托宾q(t=2.12,p<0.05)和会计的绩效指标——ROA(t=2.37,p<0.05)上都如此。另外,他又分析了替代模型,即建立IT关联要素和企业绩效之间的直接影响,如图中虚线所示,对这个替代模型的检验发现:这个联系并不能显著提高托宾q(Δχ2=0.27,Δd.f.=1,p>0.1)或ROA(Δχ2=0.05,Δd.f.=1,p>0.1)的模型适应性,表明基础模型是较优的。这两种模型的比较表明KM能力是IT关联要素和企业绩效之间的中间变量。

图3.1 多业务组织的lT关联要素,KM能力,和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模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