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必须充分重视并切实落实对水流、生态、相关工程运行等基础信息的长期监测,规范监测技术,共享监测信息。相对水流信息,我国的水生态信息的基础相当薄弱,在北方地区能够找到的鱼类资料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渔业资源调查的资料和部分地区20世纪50年代的调查资料,经过20多年的河流开发,许多河流湖泊水生态信息已发生变化,因此建议组织学科交叉的对江河湖库的系统调研,摸清家底,确立保护目标。建议在已有水文和水质监测网站的基础上,建立水生态的监测体系。通过长期、系统的观测,为制定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战略、开展科学研究、改进设计和运行规则、编制规程规范、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提供重要的技术基础。
在国外,为进行长期的监测往往投入相当大的资金和力量。美国地质调查局组建了格兰峡监测研究中心,评价格兰峡大坝的运行对下游河段科罗拉多大峡谷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环境监测长达14年,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全面的分析,包括水文情势、局部气候、河道泥沙、鱼类渔业、水质、水生物、岸边植被、鸟类、旅游娱乐、水力发电、当地文化等,系统地提出了工程建设对下游河段的整体影响,建议改变格兰峡大坝的运行方式,并得到了垦务局的认可,修订了运行规则。莱茵河、哥伦比亚河等其他许多河流都建立了生态、环境监测系统,这也成为不断改进河道生态修复措施的重要依据。我国的东江水电站也开展了约10年的有关生态、环境方面的监测,在工程的后评估报告中,针对工程建设对坝区和下游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促进作用和负面影响,进行了科学、客观、定量的评价,这也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做得比较全面、比较深入的工程建设后评估的典范,其做法和经验值得在其他工程中推广并进一步加强。(www.daowen.com)
由于我国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整体技术薄弱,建设监测系统又需要大量的资金,建议在已有的水文监测网站的基础上,选择中小流域、典型河段进行试点工作,积累经验,逐步推广。从面上看,近期投入运行的大型工程都有良好的水文和环境监测系统,业主也比较重视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此可以依托业主单位适当补充或增加环评工作所需主要参数的观测内容。对早期建设完工的工程,应通过调查分析,根据需求的紧迫程度制定出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网的发展战略和配套技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