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对于资源类、农产品等互补性的产业,通过增加进口、直接投资、共同开发等多种方式开展合作,不仅能解决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短缺问题,也有利于缓解中国同部分东盟国家存在的贸易顺差问题,实现互利共赢。对于竞争性产业,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将产业升级与技术进步融为一体,加大对企业的研发投入力度,加快技术转移,提高转化效率,形成以自主创新和人力资本为基础的新的竞争优势,努力提升中国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与东盟国家拉开一定的距离,减少东盟国家产品对我国产品的替代效应,形成错位竞争。
第二,在新兴产业领域取得竞争优势。改变以往对传统比较优势的过度依赖,将产业发展重点从劳动、资源密集型为主的加工制造业转为资金、技术密集型为主的高端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信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瞄准全球及地区产业转移、升级趋势,在经济领域,将东盟地区劳动力、资源等要素优势发挥出来,将中国的产业链延伸到东盟地区,从产业链环节、资源要素环节、创新研发环节等不同领域接入新兴产业领域,带动东盟地区产业升级与合作。
第三,在服务经济领域,一方面,发挥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中国—东盟银行联合体在产业合作中的作用,加强双方产业合作的投融资、保险等金融服务;另一方面,加大中国与东盟在科技、物流、技术法规、知识产权和经济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以及商务咨询、法律咨询、信息服务、会计服务等领域的合作,以一系列的配套合作协助产业合作。服务业开放开发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重要突破方向,市场潜力巨大,在与东盟各项投资贸易及项目合作过程中,服务经济的升级拓展一方面拓展了全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东盟就业人口增长,另一方面塑造了良好的产业服务环境,促进其他产业的高效顺利发展。
第四,进行自贸区领域的专题合作。自贸区经济是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经济的典型特征和重要模式。目前,中国已经全面推进自贸区经济,全国范围内系统性有规划的布局了11个自贸区,东盟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全球自由贸易等领域发展具有较好的基础,较强的发展意愿,以自贸区经济为抓手,全面系统地加入中国快速增长的市场,寻求发展的机遇。东盟国家结合中国自贸区新一轮开放开发契机,纳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体系内,将中国内地的开放型经济与中国—东盟自贸区经济融合,促进不同层级的自贸区开放合作,丰富自贸区合作内涵、延伸自贸区产业链、价值链。
第五,针对东盟中小企业发展迅速特点,重点支持中国—东盟中小企业层面的合作,为区域内中小企业在产业对接、市场开拓、资讯服务、法律咨询、营销推广等方面提供政府层面的支持,共同避免政府管制、政权更替等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高企业家的信心和投资发展决心。(www.daowen.com)
第六,以产业合作推进区域合作。目前,中国与大湄公河流域国家正在实施次区域经济合作,将中国的泛北部湾次区域经济合作,与区域内其他国家的区域、产业发展战略对接,在区域交通、中小企业、电信、生物技术、知识产权、渔业、环境、林业、矿业、能源等领域,以产业合作为突破口,推进区域全领域的合作进程。
第七,将中国—东盟人力资源开发合作与双方产业合作结合起来。加大中国和东盟在特定产业合作领域的不同类型人力资源开发,使得双方重点合作领域之一的人力资源开发更加体现针对性和收益性。
第八,中国与东盟在基础设施项目,如轻轨、快速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港口、能源建设等方面有大量的产能合作,预期东盟未来20年能源市场达到2.5万亿美元的投资,中国和东盟在投资和贸易领域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双边深入发展合作需要产业资质对接,产业规划沟通,找准优势互补的切入点,提升产业链价值,需要行业协会先行,在行业层面上沟通,明确具体的合作目标,细化合作举措。在金融、交通、物流、标准、资质和商务咨询合作等方面,推进落实各种配套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