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形资产初始确认和计量后,在其后使用该项无形资产期间内应以成本减去累计摊销额和累计减值损失后的余额计量。要确定无形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累计摊销额,前提是估计其使用寿命。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才需要在估计使用寿命内采用系统合理的方法进行摊销。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需要摊销。
(一)无形资产使用寿命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对无形资产使用寿命有如下规定:
(1)企业应当于取得无形资产时分析判断其使用寿命。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如为有限的,应当估计该使用寿命的年限或者构成使用寿命的产量等类似计量单位数量;无法预见无形资产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期限的,应当视为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
(2)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对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及摊销方法进行复核。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及摊销方法与以前估计不同的,应当改变摊销期限和摊销方法。
(3)企业应当在每个会计期间对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进行复核。如果有证据表明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是有限的,应当估计其使用寿命,并按本准则规定处理。对于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如果有证据表明其使用寿命是有限的,则应视为会计估计变更,应当估计其使用寿命并按照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的处理原则进行处理。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解释和应用指南对确定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的具体方法作出了如下具体说明:
(1)企业持有的无形资产,通常来源于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且合同规定或法律规定有明确的使用年限。
①来源于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的无形资产,其使用寿命不应超过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的期限;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在到期时因续约等延续,且有证据表明企业续约不需要付出大额成本的,续约期应当计入使用寿命。
②合同或法律没有规定使用寿命的,企业应当综合各方面因素判断,以确定无形资产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期限。比如,与同行业的情况进行比较、参考历史经验,或聘请相关专家进行论证等。
③按照上述方法仍无法合理确定无形资产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期限的,该项无形资产应作为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
(2)企业确定无形资产使用寿命通常应当考虑的因素。
①运用该资产生产的产品通常的寿命周期、可获得的类似资产使用寿命的信息。
②技术、工艺等方面的现阶段情况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估计。
③以该资产生产的产品或提供服务的市场需求情况。
④现在或潜在的竞争者预期采取的行动。
⑤为维持该资产带来经济利益能力的预期维护支出,以及企业预计支付有关支出的能力。
⑥对该资产控制期限的相关法律规定或类似限制,如特许使用期、租赁期等。.
⑦与企业持有其他资产使用寿命的关联性等。例如,企业以支付土地出让金方式取得一块土地50年的使用权,如果企业准备持续持有,在50年期间内没有计划出售,则该项土地使用权预期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期间为50年。
(二)无形资产摊销的会计处理
1.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应摊销金额应当在使用寿命内系统合理摊销。
企业选择的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应当反映与该项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无法可靠确定预期实现方式的,应当采用直线法摊销。
(1)摊销期和摊销方法。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对摊销期和摊销方法的规定如下:
①无形资产的摊销期自其可供使用(即其达到预定用途)时起至终止确认时止,即无形资产摊销的起始和停止日期为:当月增加的无形资产,当月开始摊销;当月减少的无形资产,当月不再摊销。
②企业选择的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应当反映与该项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无法可靠确定预期实现方式的,应当采用直线法摊销。
③无形资产的摊销金额一般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其他会计准则另有规定的除外。
具体来说,在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内系统地分摊其应摊销金额,存在多种方法。这些方法包括直线法、产量法等。企业选择的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应当能够反映与该项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并一致地运用于不同会计期间。例如,受技术陈旧因素影响较大的专利权和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可采用类似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方法进行摊销;有特定产量限制的特许经营权或专利权,应采用产量法进行摊销。无法可靠确定其预期实现方式的,应当采用直线法进行摊销。
无形资产的摊销一般应计入当期损益,但如果某项无形资产是专门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或者其他资产,其所包含的经济利益是通过转入到所生产的产品或其他资产中实现的,则无形资产的摊销费用应当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例如,某项专门用于生产过程中的专利技术,其摊销费用应构成所生产产品成本的一部分,计入制造该产品的制造费用。
持有待售的无形资产不进行摊销,按照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孰低进行计量。
(2)残值的确定。
除下列情况外,无形资产的残值一般为零。
①有第三方承诺在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购买该项无形资产。(www.daowen.com)
②可以根据活跃市场得到无形资产预计残值信息,并且该市场在该项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可能存在。
无形资产的残值,意味着在其经济寿命结束之前企业预计将会处置该无形资产,并且从该处置中取得利益。估计无形资产的残值应以资产处置时的可收回金额为基础,此时的可收回金额是指在预计出售日,出售一项使用寿命已满且处于类似使用状况下,同类无形资产预计的处置价格(扣除相关税费)。残值确定以后,在持有无形资产的期间,至少应于每年年末进行复核,预计其残值与原估计金额不同的,应按照会计估计变更进行处理。如果无形资产的残值重新估计以后高于其账面价值的,则无形资产不再摊销,直至残值降至低于账面价值时再恢复摊销。
例如,企业从外单位购入一项实用专利技术的成本为100万元,根据目前企业管理层的持有计划,预计5年后转让给第三方。根据目前活跃市场上得到的信息,该实用专利技术预计残值为10万元。企业采取生产总量法对该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到第3年期末,市场发生变化,经复核重新估计,该项实用专利技术预计残值为30万元,如果此时企业已摊销72万元,该项实用专利技术账面价值为28万元,低于重新估计的该项实用专利技术的残值,则不再对该项实用专利技术进行摊销,直至残值降至低于其账面价值时再恢复摊销。
(3)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摊销的账务处理。
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应当在其使用寿命内,采用合理的摊销方法进行摊销。摊销时,企业应当考虑该项无形资产所服务的对象,并以此为基础将其摊销价值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者当期损益。
例7-6 2016年1月1日,A公司从外单位购得一项非专利技术,支付价款5 000万元,款项已支付,估计该项非专利技术的使用寿命为10年,该项非专利技术用于产品生产;同时,购入一项商标权,支付价款3 000万元,款项已支付,估计该商标权的使用寿命为15年。假定这两项无形资产的净残值均为零,并按直线法摊销。
[分析]
本例中,A公司外购的非专利技术的估计使用寿命为10年,表明该项无形资产是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且该项无形资产用于产品生产,因此,应当将其摊销金额计入相关产品的制造成本。A公司外购的商标权的估计使用寿命为15年,表明该项无形资产同样也是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而商标权的摊销金额通常直接计入当期管理费用。
A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1)取得无形资产时。
借:无形资产——非专利技术 50 000 000
——商标权 30 000 000
贷:银行存款 80 000 000
(2)按年摊销时。
借:制造费用——非专利技术 5 000 000
管理费用——商标权 2 000 000
贷:累计摊销 7 000 000
如果A公司2017年12月31日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判断2016年购入的该项非专利技术在4年后将被淘汰,不能再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决定再使用4年后不再使用。为此,A公司应当在2017年12月31日据此变更该项非专利技术的估计使用寿命,并按会计估计变更进行处理。
2017年12月31日该项无形资产累计摊销金额为1 000(500×2)万元,2018年该项无形资产的摊销金额为1 000[(5 000-1 000)/4]万元。A公司2018年对该项非专利技术按年摊销的账务处理如下:
借:制造费用——非专利技术 10 000 000
贷:累计摊销 10 000 000
2.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
根据可获得的相关信息判断,如果无法合理估计某项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的,则应作为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进行核算。对于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在持有期间内不需要摊销,但应当在每个会计期间进行减值测试。减值测试的方法按照资产减值的原则进行处理,如经减值测试表明已发生减值,则需要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相关的账务处理为: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科目。
例7-7 2016年1月1日,A公司购入一项市场领先的畅销产品的商标的成本为6 000万元,该商标按照法律规定还有5年的使用寿命,但是在保护期届满时,A公司可每10年以较低的手续费申请延期,同时,A公司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其有能力申请延期。此外,有关的调查表明,根据产品生命周期、市场竞争等方面情况综合判断,该商标将在不确定的期间内为企业带来现金流量。
[分析]
根据上述情况,该商标可视为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在持有期间内不需要进行摊销。2017年年底,A公司对该商标按照资产减值的原则进行减值测试,经测试表明该商标已发生减值。2017年年底,该商标的公允价值为4 000万元。
A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1)2016年购入商标时。
借:无形资产——商标权 60 000 000
贷:银行存款 60 000 000
(2)2017年发生减值时。
借:资产减值损失 (60 000 000-40 000 000) 20 000 000
贷: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商标权 20 000 00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