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与唯物史观相辅形成,唯物史观是政治经济学的哲学前提,政治经济学是唯物史观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的理论根据。作为与中国道路和中国价值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为基础创立的,同样应该具有唯物史观的意蕴。
何干强提出了理解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四个要点。首先,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要深刻认识它贯彻唯物史观的科学理论品格;其次,应在理论的科学性上与渗透唯心史观的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划清界限;再次,必须树立唯物史观的科学创新观,弄清当代中国经济内部的本质联系及其与外部联系的新变化,并把对这些新变化的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必须认真研究已有的经济思想资料及有关的哲学和社会科学思想资料;最后,必须始终坚持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和根本立场,使系统化的经济学说在理论逻辑上辩证地反映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作为经济主体的实践过程。
共产主义包含两大根本特征——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生产方式自由,曹典顺认为,要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理解共产主义,从中国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看,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确立一定意义上是为了创设经济秩序和谐的经济体制———避免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生产方式获得自由表现为中国道路对人们生存方式自由的保障——避免资本逻辑的奴役。与此相适应,衡量中国政治经济学是否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唯物史观的中国化和现代化,也要看中国政治经济学是否能够体现唯物史观的两大基本意蕴——经济秩序和谐与生存方式自由。(www.daowen.com)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成熟著作,也是唯物史观建构历程的重要理论环节,在现时代,《资本论》已经成为构建中国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文本参考。石建水认为,虽然《资本论》是唯物史观在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形态研究中的应用,但是,通过这一具体应用,不但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而且强有力地验证了唯物史观的科学性质。赵义良提出,只有深入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中,才能使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由思维抽象走向思维具体,从而实证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和暂时性,论证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白钢指出,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揭示了唯物史观所“唯”之“物”不再是旧唯物主义抽象的“自在之物”,而是具体的商品、货币和资本等“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及其背后所掩盖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正是《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发现“剩余价值”而揭开了资产阶级压迫和剥削无产阶级的“历史秘密”,真正把“唯物主义”和“历史”结合了起来,既历史性地解释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又历史性地解释了共产主义的历史前途,从而实现了对“历史之谜”的“政治经济学解答”。
表2-8 主题八最具影响力论文(按第一作者姓氏拼音排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