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打造健全的军工文化保障体系

打造健全的军工文化保障体系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文化体系,实现新时代军工文化传承发展是一项社会性工程,具有开放性,需要创造良好的军工文化传承发展保障体系。军工文化传承发展的服务保障是日常工作,通过社会专业服务实现服务范围、服务项目、制度建设、保障水平、服务质量,以及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规范和统一,推进军工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服务军工文化传承发展,融入国家新时代文化发展,共同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打造健全的军工文化保障体系

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文化体系,实现新时代军工文化传承发展是一项社会性工程,具有开放性,需要创造良好的军工文化传承发展保障体系。

1.军工文化传承发展主体保障体系建设

进入新时代,需要我们从我国的发展现状出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对军工文化建设保障体系进行系统的研究,从分析军工文化整体与主体各个要素入手,分析军工文化传承发展保障体系的目的和作用,探讨军工文化传承发展保障体系构建的原则、步骤和运行机制,提出军工文化传承发展主体保障体系的关键要素。军工文化传承发展主体保障体系的关键要素包括思想保障、组织保障、制度保障、物质保障、教育与人才保障和服务保障等。通过关键保障要素的实现,以实现坚持军工文化传统,优化军工发展环境,实现新时代发展目标,形成新时代军工文化传承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军工文化传承发展的思想保障是行动的前提,是行动之魂,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更好在军工文化传承发展中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爱国主义是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立足点,理想信念是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灵魂,思想道德是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着力点。思想保障就是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强军梦宣传教育,弘扬军工传统、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热爱军工、投身军工,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军工文化传承发展的组织保障和法治制度保障是行动手段,是指通过建立和完善军工文化传承发展的组织体系、组织制度、法规章程、管理制度、责任制度、民主制度等,使新时代军工文化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实施传承发展建设方案,保证军工文化传承发展的进程形成和成果巩固。军工文化传承发展的物质保障是条件基础,要通过改善军工文化传承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工作条件,统筹军工文化资源,完善军工文化设施,搞好军工文化保障体系中的“硬件”,其中,包括信息技术体系结构建构。信息技术体系结构是一个为达成战略目标而采用和发展信息技术的综合结构,包括管理和技术的成分。其管理成分包括使命、职能与信息需求、系统配置和信息流程;技术成分包括用于实现管理体系结构的信息技术标准、规则等。推进文化信息化工作,要强化统筹协调,构建好信息技术体系结构。军工文化传承发展的教育与人才保障是后盾,要通过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不断提高军工人的素质,启发政治觉悟,坚定理想信念,开发工作潜能,使之能够成为传承发展新时代军工文化的主力军。军工文化传承发展的服务保障是日常工作,通过社会专业服务实现服务范围、服务项目、制度建设、保障水平、服务质量,以及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规范和统一,推进军工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服务军工文化传承发展,融入国家新时代文化发展,共同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创造军工文化传承发展良好舆论环境

现代社会,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人们活动空间的不断扩大,社会舆论对于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更加深重。舆论是大众社会里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作为一种出现在没有组织或组织松散、人数众多的群体中的大众心理,它无论对个体或是对一般的小群体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社会舆论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表现形式,是相当数量的公民对某一问题的共同倾向性看法或意见,往往反映一定阶级、阶层、社会集团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其精神内核是群体意识,其现象外观是议论形态。社会舆论往往以拥护或反对、赞扬或谴责的方式对某一公共问题做公开的评价,实质上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众人对普遍关注的社会事件或社会问题公开表达的一致意见,或者说是信息沟通后的一种共鸣,从中反映了公众的知识水平、道德水平、价值取向、需要和期望。社会舆论的产生包括自上而下的舆论和自下而上的舆论。前者是政府部门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大力宣传而形成的;后者是非官方、无组织、自下而上自发形成的。社会舆论按其性质来说是群体的判断,即群体用赞同或指责、忠告、批评等方式,来表达该群体对舆论对象的评价与态度。舆论对象是大家共同关心的有争议问题。社会舆论是社会对个体行为和社会组织的活动施加精神影响的手段,是道德关系和人际关系的一种表现,对群体有着影响、调节、教育与管理的职能。从某种意义上说,个体的社会态度、抱负水平与自我监督能力,会在社会舆论影响下形成与发展起来,以社会公认的道德标准和原则为基础的社会舆论影响个人意向,对个人社会行为起调节作用。社会中大多数人自愿遵守的社会生活规范如态度、行为、习惯、传统等,是通过社会舆论来维护的,没有这种赞扬某些行为,批评和谴责另一些行为的社会舆论,社会规范就不能维持,社会秩序就会发生混乱,优良传统文化传承也会发生混乱。(www.daowen.com)

要传承发展好军工文化需要高度重视和创造社会舆论环境。要创造良好社会舆论环境,需要对于社会舆论深入认识。从结构看,社会舆论包括认识成分、情感成分和意志成分。认识成分包括事实陈述、价值评价、思维观点和信仰信念,称为见解;情感成分包括肯定或否定的价值取向、喜怒哀乐的情绪选择,称为偏好;意志成分包括动机、意图、愿望要求,称为意向。这三种成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社会舆论首先是在了解舆论对象的知识基础上,即信息水平上形成的,社会舆论的正确性与客观性取决于其科学的、知识的成分,科学的、知识的成分越多,则发展水平越高;反之,如果社会舆论中情绪成分占主导地位,则容易“感情用事”,产生不适当的舆论导向。社会舆论的情感、意志方面的成分主要是以其批判性、严肃性以及人们对其的态度来衡量的。评价一种社会舆论的水平,其标准主要看它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性、一致性、广泛性和权威性水平。一般来说,社会舆论是社会上大多数人赞同,并从心理上产生共鸣的意见,这种意见经过长期的辩论、讨论,因而具有为人所采纳、赞同和支持的合理性成分。群体往往会自觉地采取比较一致的行为趋向,这种趋向由于历史的延续和经过舆论倡导,因而被公认为行为的规范。它提供大量的信息,给人提出社会规范,影响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并大大加强了对个体的约束力,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社会舆论的影响或作用,明辨积极和消极之分。就积极方面而言,社会舆论对个人、群体具有制约、调控等控制作用,具有指导个人或群体的言论与行为的作用,具有增强团结、纠正不正当意见等协调作用,具有产生沟通感情、产生归属感和力量感等作用。在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中,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和政治民主化的进一步扩大,社会舆论的积极影响需要充分发挥,也必将越来越大。就消极方面而言,不健康或错误的社会舆论具有负面的控制、指导和协调作用,一旦形成扩大事态,会造成严重的后果,需要予以足够的重视。随着传播工具现代化,社会舆论的影响和作用越来越大。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形态,需要一定的舆论环境和舆论形态相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传承发展优秀文化更需要社会舆论环境保障,为此,需要采用法律、行政、教育、宣传等多种方法对社会舆论进行引导和控制。“牢牢把握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强调要“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因此,要把社会舆论建设作为新时代军工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保障内容,构建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舆论战略和工作体系。

3.军工文化传承发展保障体系网络建设

人类已进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社会,信息化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与人类生产生活交汇融合,突破了经济社会的传统边界,对社会发展、国家治理及文化传承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也带来了严峻挑战。开展社会文化建设和社会舆论引导需要理论引导、方式创新,特别是需要信息技术的充分运用。广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能充分利用与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各种方法、工具与技能的总和;狭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文、图、声像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之和。信息技术已经融入人们的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不仅深刻影响着经济结构与经济效率,而且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对社会文化和精神文明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已引起传统教育方式发生着深刻变化,计算机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远程教育技术以及信息载体的多样性等不断创新发展信息技术,使学习者可以克服时空障碍,更加主动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速度。在互联网这个通达全球的知识传播通道中,信息传递的快捷性和交互性,实现了不同学习者、传授者之间的互相对话、交流和影响,互联网拥有的可以不断拓展数量与内含的图书馆文献库和信息源,成为人们可以随时进入并从中获取最新动态的信息库。信息网络为各种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渠道,大量的信息通过网络渗入社会各个角落。多媒体融合成为当今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电子出版以光盘、磁盘和网络出版等多种形式,打破了以往信息媒体纸介质一统天下的局面。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交互式界面的采用为文化、艺术、科技的普及开辟了广阔前景。网络等新型信息介质为文化的继承、传播、交流、交融提供了崭新的可能性,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文化工作中,既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文化建设工作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新时代的中国军工文化传承发展需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信息化建设与网络强国战略思想,提高对做好新时代军工文化建设信息化工作的认识,提高推进信息化工作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主动站在信息化工作的前沿,勇敢承担起军工文化建设信息化的责任,融入社会信息网络中,将军工文化的传统优势与新的信息技术手段有机融合起来,筑牢线上和线下两大文化信息阵地,良性互动,通过“互联网+军工文化”“智慧军工文化”等方面技术开发和知识教育培训,深化信息技术在军工文化工作中的应用。做好这些需要牢牢把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优化思维、优化方式、优化机制,树立“一盘棋”的意识,推动与社会各方文化网络平台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共同推进和不断提高军工文化工作信息化、智慧化水平,扩大文化信息化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在推进军工文化信息化工作中,建构信息技术体系结构是基础保障工作,需要强化统筹协调,加强顶层设计,根据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大数据建设总体要求和军工文化建设实际,研究制定新时代军工文化信息化的总体规划,明确军工文化建设信息化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原则要求、方法举措和保障措施,构建统一部署、统一指挥、上下联动、运行高效的工作格局。要注重分类推进,充分考虑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要在统一标准的基础上,适时将各地、各部门单位的军工文化信息平台、社会文化平台有效连接起来,构建基于大数据应用、全国联通的智慧军工文化平台。要正确处理网络文化建设与实体文化建设的关系,推进线上线下良性互动。在推进文化信息化的过程中,要注意防止用网络取代实体、用线上的“键对键”取代线下的“面对面”的思维方式和做法。用线上活动促进线下管理,实现线上线下统筹推进、良性互动。及时运用新技术,立足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推进军工文化建设信息化工作。军工文化信息化建设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必须打造一支既懂信息技术、又懂文化建设的专业化、复合型人才队伍,要拓宽人才汇集渠道,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起来、优势发挥出来;要加强基层军工文化工作者业务培训和实践锻炼,努力培养熟悉文化业务、精通互联网技术,既有较高政治素质,又善于运用互联网工具的智慧军工文化工作者队伍;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互联网军工文化建设人才发挥聪明才智创造良好工作条件。军工文化传承发展保障网络体系的建立不应仅仅是军工内部的行为,而应成为广泛的社会行动。军工文化传承发展保障体系网络建设要融入国家建设网络强国和文化强国的行动中,共同前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