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服务业发展与城市聚集:机遇与挑战

服务业发展与城市聚集:机遇与挑战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服务业发展与城市化推进1.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影响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因素和原因分析。李勇坚对中国服务业不同产业部门发展的影响作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影响因素差距巨大,其中的社会服务业的相对重要性与GDP的水平和城市化水平正相关,与政府支持负相关,并且随着GDP的增长,整个服务业中社会服务业的比重也随之增长,替代了政府性服务。

服务业发展与城市聚集:机遇与挑战

(一)服务业发展与城市化推进

1.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

(1)影响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因素和原因分析。Wood(1992)在柔性集聚框架下考察了服务业增长。Amin and Thrift(1992)指出,接近全球网络、客户,以及集群企业间的联系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化发展的重要原因。Moullaert and Gallouj(1993)、Storper(1995)、Pinch and Henry(1999)指出,尽管交易成本节约也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集聚的原因,但并不能解释知识密集型行业迅速增长的高附加值。Miller et al.(2001)对英国工贸部的研究表明,大伦敦区聚集了全英最重要的知识密集性服务业集群,如伦敦市中心的商业性服务集群、伦敦市区的金融服务业集群、伦敦So-ho区的电影电视等媒体制作集群。Guillain et al.(2004)对巴黎服务业在城市内部的布局分析说明,悉尼、蒙特利尔和巴黎都有相同的特征,即一方面是大型服务企业或高端服务业在中心商务区的集聚;另一方面却是一些小型服务企业或传统服务业开始从CBD区转移出去。程大中(2009)指出,城市是服务业的最主要集聚地,城市转型的产业基础是服务业;裴长洪、谢谦(2009)也指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产业集聚的双重表现,即制造业逐渐撤离中心城区向制造业园区转移,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逐渐向中心区转移。刘长江、张小丽(2014)论证了科技创新对中国高端服务业集聚的驱动作用,重点分析企业创新的互动效应。

(2)知识服务业内部分行业服务业集聚的研究。对金融产业集聚(Davis,1990;Thrift,1994;Davis,1998;Pandit et al.,2001,2003;Clark,2004)、旅游产业集聚(Gollub et al.,2002;Huyber et al.,2003;Donald et al.,2004)、文化产业集聚(Mossing and IVO,2004;Cinti,2008;Lazzeretti et al.,2008;Lazzeretti;Boix;Capone,2009)、物流产业集聚(Kagami and Tsuji,2003;Morgan,2004;Forte et al.,2005;Kabashkin,2005)、商务服务业集聚(Klaesson and Johansson,2008)等的分析。Miles等(1995)指出,很多服务行业的共同特征之一,即服务在描述、生产与传递过程中,服务提供商与客户之间的互动。知识型服务机构在创新中的桥梁作用被诸多学者关注。Tiffen(2003)发现城市化和服务业发展存在循环累积关系。Schwartz(2006)研究发现高科技服务业和商业服务业主要集中在大都市,尤其是中心城市。Rajala et al.(2008)指出企业向知识型服务机构获取服务,实际表现为知识型服务机构基于服务的形式将知识传递(转移)给了客户企业。(www.daowen.com)

(二)服务业结构变迁

服务业结构变迁是伴随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过程发生的。Wilson and Smith(1996)研究了1982—1992年商业服务业数据,发现所有11个部分的增长速度都超过了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Buzacott(2000)认为服务业系统结构应该满足顾客的需求。Goldstein and Johnson等(2002)指出要做好服务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强调服务业的发展与服务体系的建立应当与顾客的消费需求相匹配。Francois and Woerz(2007)从作为制造业中间投入的服务业和国际服务贸易这两个角度考察了服务业的结构变化,认为服务贸易的开放特别是商务服务的进口促进了制造业出口和其他技能密集性制造业的发展。Eichengreen and Gupta(2009)认为服务部门的内部构成表现在传统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显著上升,现代生产者服务业的就业和产出比重在所有的时间都增长很快。

李江帆(2000)研究分析了包括需求因素、供给因素和其他因素等在内的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影响因素,深入分析了中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现状,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与意见。李江帆、曾国军(2003)在国家统计局对第三产业四个层次划分的基础上,纵向和横向分析了中国1990年以来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演变历程。李勇坚(2004)对中国服务业不同产业部门发展的影响作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影响因素差距巨大,其中的社会服务业的相对重要性与GDP的水平和城市化水平正相关,与政府支持负相关,并且随着GDP的增长,整个服务业中社会服务业的比重也随之增长,替代了政府性服务。服务业内部结构越来越趋于合理化和高级化(李丽,2007)。郑后建(2008)通过研究发现中国目前服务业发展的结构不合理,总体水平也偏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比重较小,应合理规划服务业发展方向,发展新兴服务业,并努力使其成为服务业的主导产业。魏作磊(2010)分析了1979年以来美国、欧盟15国和日本服务业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房地产、租赁与商务服务业和教育医疗卫生、社会及其他服务业是推动工业化国家服务业比重上升的主要动力,但是以批发零售与餐饮旅店业、交通运输仓储与通信业为主的传统服务业仍是工业化国家服务业主要组成部分,并给出了针对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启示。曾世宏、向国成(2011)从产业关联的角度论证中国服务业结构目前还不具备合理性,服务行业中的国有比重较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