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产业空间集聚的模拟分析:探究产业聚集的效应

产业空间集聚的模拟分析:探究产业聚集的效应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σ和Gamma不变,看t变化或D变化对集聚的影响。Gamma与集聚数基本负相关,随着2002年之后的Gamma趋势上升,集聚数减少,呈现集中均衡形式,且模拟结果的省份基本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假设将工业增加值份额Gamma减少10%,模拟结果如附录图7.4所示,集聚数增大且比例大于10%。因此,产业集群遍地开花是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特殊情况,一开始的重复投资也是一种制度扩散形式。本书运用中国的数据得出该结论。

产业空间集聚的模拟分析:探究产业聚集的效应

地区间Geam分析可知,尽管不同省份有不同程度的同源性,但收敛后的密度集聚省份与实际情况基本符合。经典模型将产业分为工业和农业,其中工业制造产品具有自由流动性、农业(包括建筑业和服务业)产品基本为当地服务具有非流动性。因各省份制造业从业人员的统计口径不甚一致,故由同样比例的支出δ花在制造品和(1-δ)花在农产品出发,以工业增加值比例代替制造业从业份额。由于中国历年的全国工业增加值的GDP份额基本上为0.39~0.45,城镇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为0.40~0.49,该比例也基本符合。将历年工业增加值作为初始条件,工业制成品的需求弹性取一个中值σ=2(ρ=0.5),冰山运输成本取t=1.5,通过系数变化(即制度变化)对工业集聚的影响,如弹性ε增大或减少10%,找到变化临界点。分析两种情况:第一,冰山运输成本不变,看需求弹性变化对集聚的影响,第二,需求弹性不变,看历年工业增加值份额增减10%的影响。σ和Gamma不变,看t变化或D变化对集聚的影响。按照上述参数设置,带入历年的工业增加值数据,如2013年的模拟结果如附录图7.2所示:

设置各参数,t=1.5,epsilon=2,工业增加值比重=Gamma,集聚省区市个数=n,得到表7.2所示模拟结果。

表7.2 按照当年工业增加值模拟(1995-2013年)

整理历年的模拟结果,如附录图7.3所示,发现2002年是份额Gamma开始大幅度增大的一个交界点,可能与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及随后的制造业增加有关。2006—2011年趋于稳定状态(2009年份额降低估计是金融危机后制造业出口遇到困境所致,随后的四万亿元投资又稳定了制造业份额),但2012—2013年份额又趋于下降。Gamma与集聚数基本负相关,随着2002年之后的Gamma趋势上升,集聚数减少,呈现集中均衡形式,且模拟结果的省份基本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www.daowen.com)

假设将工业增加值份额Gamma减少10%,模拟结果如附录图7.4所示,集聚数增大且比例大于10%。如将Gamma增大10%,则集聚数减少且比例大于10%,如附录图7.5所示。假设将Epsilon增加10%,则集聚数增加且比例大于10%,模拟结果如附录图7.6所示。

如附录图7.7所示,冰山成本t对集聚影响不大,但D减少80%,则在2003年之前增加集聚数,2004年之后则减少集聚数目。说明2003年作为一个交界点,符合前面地区间Geam分析中介绍的“距离逐渐消失(运输成本不断下降)所产生的影响并不一定是单调的”(藤田昌久等,2013),但具体表现与经济地理模型的一般论述相反,运输成本最初的下降有助于出现更多的集聚区(分散均衡),这似乎契合科斯和王宁(2013)所认为的,重复投资是社会学习的一个有效机制,其能迅速地将工业化传播到以农业为主的实体经济中。因此,产业集群遍地开花是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特殊情况,一开始的重复投资也是一种制度扩散形式。出现与一般经济地理学模型相反的情况,运输成本下降不是减少集聚数,而是增加集聚数。如果运输成本继续下降,则集聚数减少可能形成集中均衡。本书运用中国的数据得出该结论。从第一章时间概念的界定“中时段—局势”而非“短时段—事件”来看,这个转折点的主要原因是2001年加入WTO,即共同冲击1~2年滞后影响。也有此前重复投资和2003年“民工荒”呈现的问题影响。无论是2000年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或是2003年的“非典”、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建设、振兴东北工业老基地都只能作为“事件”来考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