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探析社会时间的概念

探析社会时间的概念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Braudel的“历史时间三分法”用“长时段—地理时间—结构”“中时段—社会时间—局势”“短时段—个体时间—事件”解释各种物质与非物质因素对历史发展的不同程度的作用。本书专注于“社会时间—中时段”视角,根据过去和现在的辩证关系,更多地从社会机制的角度,集中展现近20年的制度变迁与区域社会变迁以及区域产业分工转型之间的关系。或许正是某一“中时段”的“局势”改变了以后整体的同质性和异质性状况。

探析社会时间的概念

Braudel(1967)的“历史时间三分法”用“长时段—地理时间—结构”“中时段—社会时间—局势”“短时段—个体时间—事件”解释各种物质与非物质因素对历史发展的不同程度的作用。其“结构”指长期不变或变化极慢,但在历史上起经常性、深刻性作用的因素;“局势”指在较短时期内起伏兴衰,对历史起周期性和节奏性作用的现象;“事件”指突发的事变。按照哈特向(1981)的论述,“历史的时间量度就和空间量度合并起来。……只需要追溯到足以进一步理解在地区变异中现存的现象关联性为止”。本书专注于“社会时间—中时段”视角,根据过去和现在的辩证关系,更多地从社会机制的角度,集中展现近20年的制度变迁与区域社会变迁以及区域产业分工转型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试图归纳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或许正是某一“中时段”的“局势”改变了以后整体的同质性和异质性状况。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风起云涌,浦东开发(1990)、价格改革和国企改革(1992)、税改和住房制度改革(1994)等政策相继执行。税改“将各自为营的混乱局面转化成为一个高效而可持续的竞争环境,刺激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动力”(科斯,王宁,2013)。将这段变化剧烈的时期纳入分析出于以下四点考虑:发现区域异质性在竞争中的作用;发现竞争是否是制度扩散的机制之一;区分外部冲击与扩散机制;检验是否出现结构性变化。样本跨越时间段1994—2013年,其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经历了两次金融危机,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需要判断我国经济是否出现了系统结构性变化。用虚拟变量形式,尤其是考虑时间固定或地区固定的虚拟变量后,检验效果比Chow检验好。因此结构性变化仅由固定和随机效应表示,模型按照1996—2013年整体考虑,个别变量滞后期回溯到1994年(L2、K2),即十四届三中全会制定市场经济基本框架的时候。“我们所知道的,不是全部的初始条件,而是关于它们的某种分布”(维纳,1989),需要考虑某些问题的答案在其他地方或更大范围的可用性和可见程度。“事件”具有偶然性,“局势”却根据不同目的部分修整紊乱的秩序。“(有机体)是和宇宙及其未来的种种偶然性依据实际情况而寻求着新的平衡。……学习(和反馈形式一样),也是一种从未来看过去和从过去看未来有所不同的过程。”(维纳,1989)因此,认为“路径依赖”是个概率事件,部分地取决于过去,“偶然性”打破“路径依赖”或者机遇与时空结合,都是通过学习来实现的,但偶然性本身又创造新的依赖路径。(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