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探究距离概念:穿越空间的难易程度

探究距离概念:穿越空间的难易程度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书考虑这三个基本特征,结合地理邻近、制度邻近、文化邻近、认知邻近等因素,界定“邻近”为一个多维距离概念,因而距离是指商品、服务、劳务、资本等信息和观念穿越空间或扩散的难易程度。有关地区之间的距离和邻近的经验数据存在缺陷,测量中点之间如省会城市,连续距离的方法,往往夸大地区边界之间的实际距离,或因一些地区面积较大和行政区划不规则而受挫。

探究距离概念:穿越空间的难易程度

《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概括出新经济地理学的三个基本特征,其中:密度指每单位土地面积经济活动的强度,如经济总量;距离指到达某一经济密度区所耗费的成本(即冰山成本);分割指限制因素,如阻碍一体化的有形、无形因素。本书考虑这三个基本特征,结合地理邻近、制度邻近、文化邻近、认知邻近等因素,界定“邻近”为一个多维距离概念,因而距离是指商品、服务、劳务、资本等信息和观念穿越空间或扩散的难易程度。部分文献研究两地间联系和影响的地理绝对距离如表1.1所示。用前三种地理距离(4.0 km约108 km、40 km约50 km、约80.5 km)研究中国省际关系肯定太小,第四种(200 km约300 km)和第五种(350 km)略显不足。

表1.1 地理距离的相关研究

根据我国各省域质心间和省会城市间Arc距离情况(如表1.2所示),相距小于400 km则仅限于长三角与京津唐地区以及个别省会城市,不能代表全国平均距离情况。第六种、第七种(500 km)与第八种(482 km)无明显差距。因此,分析时不选择边邻近和顶角邻近,而是将500 km作为邻近的参考平均值。同时借鉴Gleditsch和Michael(2001)的做法,限定地区间距离大于或小于1000 km,大大减少需要比较的数量和复杂性,不同的是没有严格的毗连(即相距0 km)情况,从而允许相对广泛的概念去改变邻近的门槛值(即高门槛值1000 km到低门槛值300 km)。用Geoda软件取近邻距离以500 km为基准(扩展范围400 km~1000 km),寻找各省份的近邻辐射范围。将扩散或有影响的最大距离,作为收敛的距离门槛值,将强度最大的距离称为最佳距离。有关地区之间的距离和邻近的经验数据存在缺陷,测量中点之间如省会城市,连续距离的方法,往往夸大地区边界之间的实际距离,或因一些地区面积较大和行政区划不规则而受挫。本书将地理距离作为基本控制变量,而且提供更多的邻近矩阵作为控制变量。结合二进制毗连数据和更多连续距离分类数据的优点进行分析,分析时可改变视为邻接的截止点和根据邻近程度的比例权衡选择。(www.daowen.com)

表1.2 中国部分省区市/城市间Arc距离 单位:km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和交通技术的发展,空间变得平滑,距离的传统约束被淡化,区位的作用更受重视。区位不仅是选择的问题,更是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国际贸易的核心因素。某些区位具有“黏附性”,空间摩擦力仍旧存在,经济活动并不是随意布点和聚集的。一切阻碍产品流通的因素(如税收、制度、语言、文化)都可归为交易成本;它与空间集聚之间的非单调关系可能变为U形,集聚的发生并非是突然和迅速的(“两区域模型”,克鲁格曼),而是缓慢渐进的过程(Puga,1999)。因此,存在空间收敛的缓慢性和倒转性可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