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好了是一辈子,差一年,差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是一辈子!”[1]
在中国企业大面积地实现在规模上的崛起之后,应该说,中国企业已经完成了一次艰苦卓绝的长征。这一切,在中国改革刚刚开启的20世纪70年代末期是根本无法想象的。完成了第一次长征,还来不及好好盘点,中国企业的第二次长征就已匆匆开始。而在这一次长途跋涉中,挑战更为艰巨。中国企业这一次长征的主题是从“大”到“伟大”,是实现盈利模式上的突破。而伴随着这一次长征的将是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将由投资和出口拉动转向需求拉动,由粗放式增长转向效率驱动的集约式增长。应该说,高速增长、出口和投资主导,这些使得中国企业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实现规模上的突破,跻身大企业行列的结构性因素在未来将逐渐式微。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未来十年,追求“大”和“规模”将不再是一个企业经营的主要目标,追求“伟大”将逐渐演变成中国企业战略和经营的主旋律。
在中文里,“大”与“伟大”只是一字之差,但含义上的差异却有天壤之别。中国跻身全球500强的大企业中,有几家算得上是伟大的企业呢?位居全球前十名的中石油、中石化和国家电网均以销售收入规模取胜,而盈利能力、股东权益等方面的表现差强人意。中国虽然贵为制造业大国,但我们大部分企业却聚集在价值链的低端环节,赚取很低的利润,鲜有中国品牌能够获得国际性的认知和认同。以青岛海尔为例,海尔虽曾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十大创新公司之一,其产品的销售量也是全球第一,但其在西方市场的品牌知名度却不高,始终没有改变低端品牌的形象。
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大国,中国企业在高端制造业方面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力和竞争力。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后,我们发现制造业在美国有强势复苏的迹象。页岩气的商业化开发给能源行业带来革命性冲击,具备改变世界经济格局的潜力;以3D打印技术为代表的一系列制造领域的创新,标志着高端制造业发展新时期的到来。在我们的汽车业尚在欢欣鼓舞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制造国时,我们发现一个更酷的汽车企业特斯拉(Tesla),特斯拉和谷歌联手在汽车里引入互联网设备,给消费者完全不同的全新驾驶体验,将带来大量的商机。乐观的预言家预测类似特斯拉的企业将最终以颠覆式的方式改变汽车业格局。与此同时,同样以电动汽车为卖点的比亚迪却在为下滑的销量和盈利数字一筹莫展。
中国的制造企业急需发力直追,力争早日跻身价值链的高端环节。中国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然而中国汽车的品牌运营、整车与零部件设计与研发、关键与核心零部件制造等环节,主要被奔驰、大众、宝马、通用、丰田等跨国公司所把持。这些跨国公司占据着价值链的高端。由跨国车企培育的零部件巨头,也大都以独资或者与本土企业组建控股合资公司形式,拿走盈利的“大头”。引用《经济观察报》在2013年6月14日由杨小林撰写的一篇题为“自主品牌升级悖论”的报道[2],在中国汽车产业中,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达三分之一以上,却只在产业链上赚走不到5%的利润,95%的利润被合资企业赚走。我们有大型车企,但目前显然还没有伟大的汽车公司。(www.daowen.com)
漫步上海外滩,映入眼帘的是琳琅满目的国外奢侈品牌。这里有阿玛尼的旗舰店、杜嘉班纳的旗舰店、百达翡丽、宝诗龙店等。几乎所有的世界顶级品牌均汇集此地。事实上,中国在2012年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市场。然而,我们实实在在是找不出一个本土的高端品牌。
2011年,美国加州大学和雪城大学的三位教授合作撰写名为《捕捉苹果全球供应网络利润》的研究报告。该报告对iPhone手机利润分配进行研究。该报告显示在2010年,苹果公司每卖出一台iPhone,就独占其中58.5%的利润;占有利润排在第二的是塑胶、金属等原料供应国,占去了21.9%;作为屏幕、电子元件主要供应商的韩国,分得了iPhone利润的4.7%;其他利润分配依次是:未归类项目占去4.4%,非中国劳工占去3.5%,苹果公司以外的美国从业者获得2.4%,中国大陆劳工获得1.8%,欧洲获得1.8%,日本和中国台湾各获得0.5%。全世界大部分iPhone都是在中国完成组装,但中国大陆劳工所获只是1.8%,实在是太低了。事实上,在制造业的低端环节,再大的规模也很难转换为价值,转换为市场对企业的尊重。苹果的i产品在过去十年风靡全球,但有多少人知道这些产品绝大部分都是在中国组装,由中国劳工亲手把握好最后一个生产流程,送向市场的呢?
市场上还流传着另一个更让人瞠目结舌的公式:1=8亿。贵为全世界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中国出口8亿件衬衣(欧盟区人均两件)所换得的利润刚好够买一架空中客车A380飞机?!
稀缺容易导致牵强附会!2011~2012赛季在美国职业篮球联赛(NBA)中大出风头的林书豪在中国有很多拥趸,其一举一动受到国内主流媒体的关注,程度甚至超过真正的超级巨星科比和勒布朗·詹姆斯。而林书豪受到如此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的华裔身份,更容易引起中国人的认同。正如人们玩笑所说,林书豪与苹果产品有三大相同之处——中国台湾原材料,美国标签,在中国大陆拥有广阔的市场。这种调侃背后其实也反映出许多无奈,虽然我们市场庞大,但属于中国的有影响力的品牌太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