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所提到的农村脱贫与发展衔接的重要性,只是从宏观上思考问题的存在,从甘肃农村的现实出发,不认真做好脱贫与发展的衔接工作,必然发生巨大的发展风险,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经济发展中产能过剩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卖难”问题十分突出。这是因为,在过去的农村扶贫工作中,许多地方政府和帮扶干部都把农村经济发展工作简单化了,认为只要拼命地种、拼命地养,贫困农户有产业和产品,就能够实现脱贫目标,很少考虑市场农业、市场预测、供需结构、价格变化等,中低档次的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但是出口又出不去,市场就那么大。根据粗略统计,甘肃农产品每年可以生产1亿吨,而符合出口标准的只占10%。如何提高农产品的产品档次,开发更为广大的销售市场,将成为衔接工作的重点。
2.国家关于“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目标本身不是很高的标准,农村大量贫困人口面临的主要难题并没有包含在其中。一方面,不仅要满足贫困群众吃、穿等基本生活需求,还要在教育、医疗、住房方面使其得到保障,这意味着不仅要解决贫困户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还将解决其部分发展需要。吃、穿等硬性指标容易达到要求,但是教育、医疗和住房等软指标则很难实现统一的发展水平,这给新时期的扶贫攻坚任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另一方面,农村人口大多数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愁花钱”,不是愁吃穿问题,大量农村人口的现金来源渠道比较狭窄。
3.贫困农村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相较于生产发展来说,是明显滞后的。在过去的扶贫工作中,许多地方政府将大量的扶贫资金、物质、人力等都投入到农村产业培育和生产发展上,投入到贫困农户的生活和生产方面。相对来说,对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投入不足,所以,甘肃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主线只能是以“兜底保障”,也就是最低水平的保障标准为主。在目前的贫困农村,除学校建筑和设备比较先进之外,农村卫生和医疗条件、公共卫生环境、生活和生产的无害化、文化活动、科普活动、技能教育等方面,仍然显得落后,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总体水平不高。(www.daowen.com)
4.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能力、外向性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仍然很低,这就严重不适应开放农村的发展需要。许多地方政府考虑扶贫工作,只把目标限于当前和现状的改变,很少或者没有多少努力去考虑打造农村经济发展基础、提升发展能量和向外发展的问题。目前,在甘肃大多数贫困农村,基本生产条件仍然很差,经济发展能力明显不足,外向出口基本没有。近年来,农产品的商品率、加工率、出口率等都很低,农产品的出口量只占全省的8%左右,而且主要集中在部分地区。在这些年的扶贫工作中,我们将大量的政策、投资、物资、人力等主要集中在扩大生产规模上,标准化、高档次、深加工和扩大出口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5.在过去几年的扶贫工作中,政府运用“输血扶贫”的政策和措施太多,造血扶贫的政策和措施太少,一旦正式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农村全面脱贫,解除中央政府的扶贫财政和地方政府的帮扶关系,大量脱贫农村贫困人口完全有可能返贫。不仅如此,在中国西部的许多地方的扶贫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还大量存在扶贫形式主义、扶贫做形象工程、扶贫督察严重缺乏人性化措施等情况。
6.自然灾害和意外风险的防范体系建设比较滞后。通过多年对贫困农村的调查和研究,我们发现,甘肃大量贫困农村的客观存在,往往与生态敏感区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也就是说,甘肃的农村贫困人口集中区与生态敏感区高度耦合,比如高寒阴湿区等。另外,中国贫困农村的地质和地理条件非常复杂,发生干旱、冰雹、地震、洪水、泥石流、雪暴、病虫害等意外自然灾害的概率非常大。这种现象的存在,必然加大脱贫的难度、脱贫的稳定性,增加了返贫的可能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