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初,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的指示,甘肃提出了发展十大绿色生态产业的规划思路和战略导向。甘肃提出发展“十大绿色生态产业”,不能局限于甘肃说甘肃,而要着眼“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环境、合作基础、潜力挖掘、前景规划等方面的问题,大力发展靶向型产品和出口导向性产业,加快发展产业梯度明显、资源配置有效、创新发展趋势明显、品牌价值突出、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产业承接基地和产业集群建设。
一是协同发展甘肃环保产业。环保产业协同类型及其空间布局为:(1)以兰州为中心,重点发展高效锅炉窑炉技术与装备研发服务中心,加快建设以千万吨级煤粉生产、加工、配送为一体的高效锅炉制造基地;(2)以天水装备制造循环经济基地为依托,加快节能电气装备制造核心技术的研发,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电气设备配件加工业发展;(3)推进电动汽车和甲醇汽车产业发展,重点推动吉利汽车兰州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武威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兰州金川科技园新能源动力电池等项目建设及兰州、平凉新能源汽车试点城市建设;(4)以兰州、金昌为重点,加快高效蓄热、换热及太阳能高效利用技术装备产业化、规模化生产应用,提升蓄热换热及光热技术装备产业技术水平,扩大发展规模;(5)以金昌、白银、嘉峪关等资源型城市为重点,进一步提高从复杂难处理金属共生矿和尾矿中提取有价金属的综合利用水平,提升各类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能力,引导推动新型节能建材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推广和应用;(6)以兰州、白银、武威、酒泉、张掖等地为重点,构建再生资源分类回收体系与区域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培育发展城市矿产加工产业,着力推进兰州等地的“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工作。
二是协同发展清洁生产产业。(1)推行煤炭清洁高效生产。通过实施煤炭脱硫工程、降尘工程和煤炭燃烧炉改造工程,提高煤炭脱硫率、燃烧率,以及煤炭开采区除尘和降尘率,以政府和企业双向的努力,加快对煤炭企业生态环境污染保护、生命安全健康等外部性的有效治理。(2)实施重金属污染物消减工程。重点在电石法聚氯乙烯行业推广低汞或无汞工艺;在铅锌冶炼行业推广烟气脱汞及资源化技术;在再生铅、铅锌冶炼等行业实施低温连续熔炼、液态高铅渣直接还原技术改造;在涂料行业推广无铅工艺;在皮革行业推广低铬循环和无铬鞣制技术;在铬盐行业推广铬铁碱溶纯氧氧化、气动流化塔式连续液相氧化等技术;在水泥行业推广无铬耐火材料;在铜铅锌采选冶炼行业,推广含砷废水生物制剂处理技术。(3)加强工业节水管理。清洁生产产业为协同发展重点。(4)加快培育工业外向发展新动能。改革开放的历史实践证明,开放是最大的新动能。目前,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2/3的园区、2/3的企业、2/3的产品、2/3的技术研发直接与对外招商引资、对外贸易、对外技术合作有关。而2016年甘肃的工业产品出口只有20多亿美元,出口工业产品除集成电路有技术含量外,其他的如钢材、碳电极、轴承、镍粉、硅铁等,基本都属于原材料。培育外向发展动能必须以招商引资为先导,扎扎实实地做好开放市场、开放金融、开放政策和开放贸易等工作。
三是协同发展清洁能源产业。(1)加快发展核产业。围绕国家核工业布局,分阶段加快推进酒泉国家级核技术产业园建设,发展乏燃料后处理为主的核燃料循环产业、地企合作发展相关配套产业,打造国家大型核工业技术基地。(2)有序发展风电。继续组织全省风能资源详查,优化风电开发布局。坚持集中式与分散式并举,促进风电技术进步和上网电价降低。加快风电平价上网示范项目建设。(3)多元发展光电。转变大规模集中开发光电的单一发展模式,逐步形成集中式、分布式和系统集成应用等多元化格局。今后,新增集中式光伏电站必须同步落实消纳市场,择机启动酒湖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配套光电送出项目建设,继续争取国家支持白银、武威等地结合工矿废弃地、采煤沉陷区、沙漠生态治理建设光伏领跑者基地。在河西等光热条件较好的地区积极发展太阳能热发电,确保首批光热示范项目全面开工,2020年底前建成并网。(4)规范水电开发。深入论证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功能定位、库区淹没、移民和征地损失、社会稳定性影响、生态影响等问题,坚持推进多级(四级)低坝开发方案。加快研究论证玉门、肃南抽水蓄能电站可行性,力争早日启动建设。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做好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水电站整改工作。加强水电资源开发的规划管理和环境影响评价,严格控制小水电开发,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特殊生态功能区内禁止新建水电项目,严格水电建设程序管理和运行监督,确保生态流量的下泄,保护河道生态环境。
四是协同发展循环农业。(1)协同培育河西戈壁生态农业循环发展新业态。充分利用河西地区土地洁净、光照足、温差大、病虫害少等独特优势,秉持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理念,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2)协同推广陇东粮畜果一体化区域循环模式。加强黄土塬区综合治理,优化种植养殖结构,大力推行以种带养、种养结合、粮经轮作、休耕免耕、间作套种等循环农业模式,提高雨养农业资源化利用水平,打造旱作农业“升级版”。积极推进农耕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催化观光农业、创意农业、体验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打造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农业增长极。(3)协同推广中部小流域治理与产业开发循环模式。因地制宜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在定西等黄土高原沟壑区采取新修梯田、退耕还林(草)等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加快马铃薯、草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培植培育。(4)积极推广陇南及天水南部山地农林立体复合生态循环模式。围绕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在突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防灾减灾的基础上,统筹种养业、林果业、旅游业协调发展,推动形成生态保育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的循环农业新格局。(5)示范推广甘南及祁连山高寒牧区草地生态畜牧业循环模式。严格落实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以草定畜,加快转变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舍饲养殖,重点推广“牧区繁殖、农区育肥”“农区供草、牧区舍饲”畜草双向对流的循环模式,做优做强草食畜牧业。(6)加快推广沿黄灌区绿色高效现代都市农业循环模式。优化调整产业结构,采用先进节能低碳环保技术和设施装备对高原夏菜、瓜果、奶牛和生猪等传统产业进行绿色化改造,加快建设集特色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精品农业、创意农业为一体的兰白城市群都市农业圈。
五是协同发展中医中药产业。(1)兰州高新区陇药综合产业园:依托区域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等重点企业,建成集研究开发、中试实验、孵化培育、加工制造为一体的陇药综合产业园。(2)兰州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完善园区服务功能,搭建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发展现代中药、生物制药、化学药、生物医学工程,配套建设现代医药物流配送中心。(3)陇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展中药提取物、中药配方颗粒、养生保健产品、中药饮片、中成药等产业。(4)岷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主要布局中成药、中药提取物、中药饮片、中药化妆品等中药加工业,鼓励发展中药膳食饮片和中药保健产品。(5)渭源工业园区中药产业园:完善基础设施,增强园区承载能力,重点发展超微饮片、小包装饮片、精制饮片等优质中药饮片,鼓励发展中药保健产品。(6)天水生物医药产业园:以天水市二十里铺工业示范区为主要区域,依托天水岐黄、甘肃成纪等企业,重点发展中成药、生化药品、化学药品和医疗器械等产业。(7)酒泉生物医药产业园:依托祁连山药业、酒泉大得利、甘肃巨龙等企业,重点发展化学药品、中成药和中药提取物等产业。(8)重离子医学产业园:依托中科院近物所、兰州重离子医学产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和武威荣华重离子医院股份有限公司,在兰州市和武威市建设重离子医学产业园,形成集专科医院、医用重离子加速器装备制造等为一体的重离子医学产业园。(9)陇东南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以天水、陇南、甘南、平凉、庆阳为主要区域,建设集中药材种植、加工、中医旅游保健产品开发、中医诊疗、保健、中医文化普及等为一体的中医药旅游生态园,开展中(藏)医特色治疗、康复理疗、针灸推拿、人工按摩等项目,以及探访岐伯和皇甫谧故里等古代名医的特色旅游,传播中医药文化。(www.daowen.com)
六是协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1)协同促进业态产品转型升级。建立“旅游+文化”发展体制机制,打破行政区划、行业壁垒,使文化旅游产业融合成为产业体系升级扩容的新动力。实施文化旅游景区提升行动,以大景区改革为突破口,深度挖掘莫高窟、麦积山、嘉峪关关城、拉卜楞寺等景区文化内涵,丰富参与互动项目,打造高端体验项目,带动全省文化旅游创新融合、业态转型升级。(2)协同实施旅游文化演艺推进行动,搭建文化演艺机构和旅游景区等之间的交流对接平台,力争兰州、天水、张掖、敦煌等热点旅游城市和20个大景区实现驻场演艺常态化。实施文物古迹活化行动,凝练石窟、长城、宗教、农耕等文化元素,开发再现、活化、衍生等系列主题旅游产品,实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实施文化旅游创意提升行动,坚持以创意、创新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条,以现代科技有效延长和增容文化旅游产业价值链,着力推进业态产品创新。(3)协同提升市场化产业化水平。依托兰洽会、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等重大平台,主动出击,招大引强,引进一批大企业、大资本、大项目落户甘肃。(4)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通过投资、拍卖、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大力推进全省文化旅游产业市场化进程。
七是协同数据信息产业。(1)协同成立丝绸之路信息港股份有限公司。按照专项规划,要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原则,组建以国有资本为主导,电信运营商、设备制造商和金融企业共同参与的丝绸之路信息港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丝绸之路信息港建设运营主体,负责落实丝绸之路信息港建设任务。(2)协同建设“一带一路”陆上国际数据交换中心。2018年形成《关于在甘肃建设“一带一路”陆上国际数据交换中心(国际数据枢纽)策划方案》,2019年取得国家立项批复。2020年建设“一带一路”陆上国际数据交换中心,带动和提升丝绸之路信息港基础设施水平,搭建信息传输高速公路,打造区域国际数据枢纽,建设真正意义上的数字丝绸之路。(3)打造互联互通项目南向通道信息平台。秉承“开放包容、创新实践、协同联动、共建共享”和服务“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南向通道理念,打造南向通道信息平台,支撑“铁公机,江海息”全面发展。(4)协同建设“一带一路”物流大数据平台。建设全省商贸物流大数据平台,创新发展运输配载、跟踪追溯、库存监控、数据分析、信息评价等各类专业化、特色化增值服务,构建与之配套的物流及供应链大数据管理与服务系统、跨境贸易云服务平台,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物流发展。(5)协同打造对外开放合作交流平台。借助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重要平台,举办数字丝绸之路大数据论坛,通过会展引资、论坛引智,深化与国内外数据信息领域大企业合作,推动电子商务、数字金融、人工智能、高端软件等项目在甘肃落地实施。
八是发展军民融合产业。(1)加强基础领域统筹,促进资源军民共享。广泛开展军民合建共用基础设施,推动军地资源合理开发和合作使用。整合军地综合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信息网络和人工影响天气等资源,建设军民一体化的应急气象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军地测绘地理信息协调机制,促进军地测绘地理信息标准通用化,合力推动地理空间信息开发利用、北斗导航卫星定位基础设施和位置数据共享。加快建设军民一体、平战结合的边防体系,维护边境安全稳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推进马鬃山口岸复关。(2)加强产业领域统筹,建设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加快推进核产业、航空航天、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制造、军工电子、特种化工、应急产业、生物医药和军工服务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加快兰州航空航天军民结合产业园建设,做大做强兰州航空航天产业链。推进天水军民通讯维修保障服务基地建设,鼓励民品生产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加快推进军民融合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组建产业联盟,建立军民融合新材料创新新体系。引导中央在甘军工企业分离和外包非核心业务,推动国防军工向价值链高端延伸。(3)加强科技领域统筹,推进军民协同创新。把国防和军队科技创新纳入全省创新体系,推动军民在科技规划、资源配置、项目实施、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深度融合。统筹民用科技领域的创新资源,推动军工单位与高校、研究机构共建共用军民两用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试基地、工程中心等科研设施。推进军民结合、产学研一体的科技协同创新和孵化平台建设,建立全省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机制。对面向众创空间开放共享的专用设备、实验室等军工设施,在符合保密规定的前提下,根据服务绩效探索建立后补助机制,促进军民创新资源融合共享。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军工企业和配套企业等各类主体建立军民融合创新联盟,加快军民融合知识产权、政策咨询、技术咨询等中介机构发展。(4)加强社会服务统筹,提高军队保障社会化水平。着眼优化资源配置和高效利用社会服务资源,推动军队由自主服务、自我保障向购买服务和依托社会保障转变。深化军队住房保障改革,加大军人安置住房建设用地供应,将复转人员纳入当地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优先保障,逐步实现军人信息供应社会化、管理物业化。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推动将营区供(排)水、供电、供气、供热等纳入城市(镇)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军粮综合应急保障基地、成品粮油应急配送示范中心。(5)加强应急和公共安全统筹,提高军地协同应对能力。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动员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积极适应国防动员职能使命的新拓展、形势任务的新变化和应急保障的新要求,推进国防动员各领域的深度融合,增强基于打赢战争和服务全省稳定大局需要的组织动员、快速反应、支援保障能力。按照建用一致原则,科学确定应战应急力量的建设种类和数量,加强“一专多能”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开展相关救援知识技能培训、技术研究和演练,提高应对突发灾害的能力。建立全省国防动员与突发事件应对相统一的信息资源大数据平台,将国防动员和突发事件应对潜力调查数据纳入全省统计部门的年度调查范围,实现数据信息同步调查、动态调整、及时更新,实现潜力数据的资源共享。(6)加强教育资源统筹,完善军民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全民国防教育,打好国防建设及战备工作的社会基础。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要加强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平台和教师资源建设,促进军队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融合。挖掘运用高等院校教育资源,有计划地把部队急需的地方专家、高新技术人才编入部队人才库,鼓励优秀高校毕业生参军入伍,引导高层次人才加入民兵预备役。继续加强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合作,加快兰州理工大学国防特色学科、专业、实验室和创新团队的建设与发展,强化国防特色学科的教师队伍建设、高端人才引进和科研平台建设,为全省乃至西部地区军工企业培养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
九是协同发展先进制造产业。(1)协同构建和优化“兰白、河西走廊、陇东南”三大经济区的先进制造业绿色空间布局框架,逐步形成功能定位清晰、区域特色产业相互补充、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格局。兰白地区发挥创新引领核心作用,建设绿色工业创新示范区。河西走廊经济区以新能源消纳为主,推进新能源装备、新材料发展。陇东南经济区以装备制造为主,加快推进电子、电工电器等装备产业发展。(2)协同提升提进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立先进制造业研发中心,充分挖掘和发挥好各种国家级、省级科技园区的作用,提升企业技术研发能力。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建立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积极培育创新型企业,提升品牌创建能力。(3)协同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化发展。着力完善先进制造业产业链条。引导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大力发展金融服务、销售维修等附加值高的配套业务,推动先进制造业企业向产业链上游的设计、研发、金融等环节延伸,向产业链下游的销售、租赁、维修等环节拓展。(4)协同做好先进制造业项目招商工作。以先进制造业产业园及重点项目为依托,紧盯世界一流,全国领先的先进制造业企业,引进先进制造业及延伸配套服务业企业,增强成都先进制造业的整体实力。重点推进缺失环节项目入驻,为先进制造业配套服务产业,着重促进千亿产业中的制造业项目落地。充分利用成都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和优势,培育或引进先进制造业零部件生产项目,完善先进制造业项目系统。(5)协同优化先进制造业发展环境,加强行业标准建设。加快推进甘肃先进制造业地方标准制订与修订工作,建议省市级标准化研究院联合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组建先进制造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完善先进制造业标准体系,并大力推广标准应用力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