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东西协作扶贫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好地推动区域间协同发展,加快脱贫攻坚进程和质量,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指导意见》,该文件对东西部之间的协作扶贫给予了明确的指导,这也是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又一项重大举措,对西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市场潜力挖掘、科学技术交流合作、市场要素有序流动、府际关系调整、区域治理方式改善都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东部地区利用企业、行业、社会组织等不同组织形式,对西部地区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对口援建帮扶,并且取得了具有可借鉴意义的发展经验和发展成效。例如,国家在部署省级区域之间对口帮扶的同时,还对市级、县级等区域帮扶工作进行了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形成开放发展、多级联动、项目支撑的协同发展新模式。通过多年以来的对口援建工作,目前有较多的协同模式直接在区域之间互相借鉴,例如闽宁之间的扶贫协同合作模式。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经验值得学习:一是各级各地区坚决以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为统筹,始终坚持以先进帮落后,发达地区带欠发达地区的协同发展理念贯穿于对口援建的各项工作之中。二是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在脱贫工作中主动出击,将脱贫工作放在核心议事日程当中来谋划、考量,注重政府引导与市场结合的程度,脱贫成效明显。三是跨区域扶贫开启了投资、产业、人才、劳务输转等多个领域的务实合作,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空白的合作协议当中,始终以扎实的脱贫过程、有效的帮扶机制、鲜明的帮扶成效作为最终目的。四是区域之间的合作,始终以贫困地区的现实需要为主导,以优质项目谋划为抓手,特别是以产业项目为切入点,从而扩大到范围更广阔的合作领域。五是始终将贫苦地区的贫困村和贫困户作为有效的帮扶对象,注重贫困地区公共卫生、数据信息、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保障力度,从而以脱贫攻坚工作为切入点,加深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协同程度,彻底改善区域协同发展质量。
2020年之后,全国已经彻底解决了绝对贫困,为此,在今后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中,各地区要围绕党和国家的政策要求,关注已脱贫地区和已脱贫人口,关注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继续做好脱贫成果巩固工作。
第一,以产业合作为基础,拓宽多方面的合作领域。东西部地区要聚焦产业合作的形式和内容,要注重资本的属性、投入形式、经营模式、风险管控、产业效益、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加快建立完善符合双方实际、突出双方优势、彰显双方能力的长效化产业合作机制。以产业为基础,努力拓宽双方合作领域,加快人才市场、技术合作、资本合作、市场合作、数据信息合作、资源环境保护合作,突出对重点贫困地区的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贫困地区产业建设,完善双方大型龙头企业进驻贫困地区的政策设计,努力为以产业协同合作为基础的系统化合作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激励。同时,在巩固贫困地区脱贫成效、实施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东西部地区要尽快建立和完善种植养殖、餐饮、电子商贸、特种驾驶员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职业技能培训,按照贫困户所需、企业所需、市场所需的导向,将无一技之长、具有劳动能力的剩余劳动人口吸纳,利用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帮助其实现稳定就业、稳定增收,不断巩固脱贫成效。加大科技帮扶对脱贫攻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提升在农业节水灌溉、无土栽培、农机装备、生鲜冷链物流、果蔬低温仓储、农副产品加工包装等方面的科技研发力度。加快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加深农业与服务业融合力度,以农家乐、大型田园综合体建设为契机,实现贫困地区跨越发展。有序达成稳定脱贫、稳定就业、逐步增收、协同发展、共同富裕的多重目标。
第二,以区域剩余劳动力为支撑,加快区域劳务协作。在西部地区农业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新生代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大部分种养殖基础条件好、标准化程度高的西部地区的劳动力会逐渐过剩,而东部地区由于市场化程度较西部地区高、经济发展水平高,所需要的从业人数比西部地区高很多,这就为双方的劳务协作提供了机遇。因此,东西部地区在劳务协作方面要建立并完善合理、科学有效的衔接机制,从而实现西部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贫困人口稳定就业、贫困家庭稳定增收,有效缓解东部地区企业用工成本高、招聘难以及培训人员难以留住的问题。西部地区要在当前的建档立卡系统和动态管理中,通过走访入户来摸清有能力和有意愿外出打工的人口信息,以及常年举家外出务工人员当前的生产生活状况。东部地区要在对口定点帮扶的基础上,定期发布用工信息以及外出务工中工资待遇、交通补贴、生活补助等吸引劳动力的优惠政策。通过双方的有效对接,为建档立卡户提供切实可行、真实可靠的劳动就业信息,提供透明、易懂、规范的就业优惠政策信息。同时,西部地区也要与本行政区域内的劳动市场、人力资源市场、大型企业做好劳动协同对接工作,依托本地区的产业、行业,以微信群、电视、广播等方式发布就业岗位信息,支持建档立卡人口在家乡就业,有效缓解西部农村地区人口流失而造成的“空心化”问题,为下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口支撑。通过工作岗位的需要,开展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和技能脱贫“千校行动”,积极引导因考学分数较低而放弃求学的建档立卡户子女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教育,切实做到教育、培训、就业系统化帮扶。下一步,东西部地区要对在长期稳定居住、就业在城市的建档立卡人口,积极设立相应的户籍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确保长期落户的建档立卡户具有与普通市民一样的户籍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有序实现市民化。
第三,以对口援建为契机,完善互援机制和系统化的人才管理方式。人才是指在行业领域或部门中间具有引领作用的骨干力量,这部分人员通常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工作能力和道德品行上具有模范带头作用。对口援建实施20多年来,东西部地区就不同行业领域、不同层级的人才开展了全方位的交流,在观念互鉴、思想培育、业务学习、作风转变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通过致富带头人培训、党委政府优秀年轻干部挂职交流、优秀大学生下乡支教、定向进行委托培养等形式,使帮扶成效得到了显著提升,人才互援机制得到了有效的调整和完善。下一步,东西部地区要在人才交流合作的基础上,完善对交流人才的系统化管理方式:一是建立精准的人才识别机制,通过工作业绩识别、群众口碑识别、分管领导印象识别,建立一整套科学有效、切实可行的人才识别系统,将行业和部门领域的人才选拔出来。二是建立合理的人才应用机制,对于西部地区人才要切实做到人尽其才,通过多岗位、多部门、多领域的工作锻炼,将东部地区的发展理念、人脉资源、工作经验融入人才工作的全过程中。三是建立科学的人才考核机制,对于东西部地区互相交流的人才,要建立体系化的人才工作考核机制,使人才交流不是走过场、镀镀金,而是让人才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切实发挥自己的作用,使其能够做到组织目标价值和个人价值相统一。四是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对于东西部地区交流人才要设立有效的奖惩机制,通过正向激励机制,确保激励一个带动一片的效果,通过逆向的激励机制,向各级各领域交流干部传导压力,确保形成责任明确的工作机制。五是加大培训力度,加大对西部地区致富带头人、基层领导的培训力度,加大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公共卫生、道德情操、发展理念的宣传学习力度,确保贫困地区的人才把主要精力聚焦在脱贫攻坚领域,增强区域协同帮扶力度和帮扶实效。
第四,以多措并举的帮扶措施,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和资金使用成效检验。资金投入是解决西部地区贫困落后面貌的根本之策,而资金的有效使用是地区快速发展的直接动力源泉。因此,在东部地区对口援建的过程中,要注重根据自身财力,适时逐步加强对西部地区资金支持力度,并将逐年增加的资金纳入本行政区域的年度预算,增强东部地区财政支持的约束能力,提升西部地区资金使用效率。借助新型经营主体和小微企业捕捉市场需要的敏锐度,利用项目合作、资金入股、政府购买等方式,加大财政资金的使用范围。给予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更加灵活的财政政策,整合脱贫攻坚领域的财政资金,使其在合规、合理的前提下更好地发挥资金效益,避免过量投资和重复性投资而造成的浪费。通过财政资金激活社会资本的有效投入,建立健全社会资金投入扶贫领域的制度性设计,保障社会资金投入的合法权益和合法收益,充分调动社会资金在扶贫领域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同时,加强对援建专项资金的监管力度,建立全国援建资金数据平台,确保援建资金使用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强化援建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五,完善援建帮扶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自脱贫攻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强调要建立和完善大扶贫治理格局,其核心要义就是鼓励多元化的社会力量参与到脱贫攻坚工作中来,而对口援建的东部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域由于政府改革较为明显,因而使得众多的社会组织、企业组织起步时间较早、运营时间较长,社会结构多元化特征远高于西部地区。伴随着近年来党和国家的号召,援建地区的社会组织、民营企业以及个人,都以多种形式和不同的方式参与到脱贫这项伟大工程当中,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目前,各大门户网站都设有社会帮扶窗口,各级各类社会群团机构也将扶贫工作作为当前社会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通过开展社会捐赠、下乡支医支教、扶贫志愿者服务等形式,将自己的贡献融入扶贫的成效当中。同时,借助每年一度的国家扶贫日,开展全方位的宣传,给凝聚社会扶贫力量、提升扶贫工作知晓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对西部地区的大学生助贫计划、定向委托培养等人才倾斜政策,吸引东部地区人才,有效为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在路电管网等基础设施维修改造中,充分发挥驻地军队和武警部队力量,使其能够在参与帮扶工作中有效实现军民融合的目标。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参与“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在增加劳动就业岗位、增加当地老百姓收入、改善地区产业结构、促进当期经济社会发展、完善区域合作范围等方面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www.daowen.com)
(2)南水北调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国家为了缓解水资源分布不均衡,为了解决北方地表水匮乏和地下水过度开采而采取的战略性举措。其主要目标是联通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形成“四横三纵”的联通水系分布,从而优化全国水资源配置,促进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协调发展的基础性工程。该工程分为东、中、西三条建设线路,主要建成输水、蓄水、供电于一体的系统化水资源互济工程。东线是全国开工最早、建设成效最为明显的地区,起点位于江苏省扬州市,通过京杭大运河将长江水引入黄河、淮河、海河途经的25座地级市及其下辖的县区,通过多年不懈的努力,2013年,山东、安徽、河北、天津等地区的水资源紧张情况得到了有效缓解。中线开工时间晚于东线,主要是从长江下游的湖北地区丹江口水库调水,途经河南、河北、天津、北京四省区,2014年,中线工程全部完工,据不完全统计,中线的建成将有效缓解四省区在农业灌溉、畜牧养殖、居民生活等方面的用水短缺情况,惠及人口数量超过1200万人。西线目前还处于项目论证和审批环节,项目一旦开工,受益地区主要包括青海、甘肃、陕西、山西等黄河流经地区。总体来看,南水北调工程是建设周期长、资金投入高、建设难度大的历史性工程,这对于调整区域间水资源分布不均、缓解汛期防洪压力、加快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改善地区人居环境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区域间协同发展提供诸多的经验性启示。
(3)西气东输工程
新疆、青海、陕甘宁、川渝四个地区蕴含着大量的天然气,四大气区的天然气约占全国天然气资源的87%以上。在全国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的今天,天然气是替代煤炭进行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能源材料。同时,以胡焕庸线为界,东部地区人口占全国的94%,天然气占比为30%左右,西部地区人口只占到全国的6%,天然气占比为70%左右。因此,西气东输对于全国的大气污染防治、全国能源战略性调整、区域间开放性合作、加快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西气东输一线工程全长3841千米,覆盖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江苏、安徽、上海等9个地区,将有效改善南方地区空气、土壤、水资源的整体环境。二线工程是从中亚地区的哈萨克斯坦进口天然气,经过新疆的霍尔果斯,为华南、珠三角地区提供天然气,年输送天然气50亿立方米以上。三线工程是从中亚地区的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三国进口天然气,主要为我国福建、湖南、广东等部分地区提供天然气。此外,随着中缅油气管道的建成,也为中国南部地区的云南、广西、福建等地区提供了持续的天然气输送。总体来看,西气东输工程的建设,带动了天然气产业链中钻井、压裂、净化、储气等开采技术的提升以及地质勘探、土木工程建设等技术环节的提升,有效引导富集在能源产业周边的新型材料加工、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化等众多绿色产业的快速发展,从而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而带动全国能源途经地区的协同发展。
(4)三北防护林建设
三北防护林建设是在中国西北、华北、东北进行的人工林业种植工程,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治理风沙区,有效拓宽风沙区人民生产生活空间;通过治理水土流失区,有效减缓水土流失;通过治理三北农区,有效提升农田作物产量;通过加快植树造林,实现林木资源的有效供给和保障;通过林业经济的发展,有效带动当地区域的经济发展。三北防护林建设以其建设周期长、范围覆盖广而著称。该工程总体年限70年,覆盖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面积占全国的42%。自1979年批准开始实施以来,已经经历了42年的建设,它所带来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都是长远与根本兼顾的伟大工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系统性工程。它不仅有效阻止了科尔沁、巴丹吉林、毛乌素、腾格里等沙漠化地区的延伸,同时也减轻了北京、天津等地区受风沙困扰的问题。总体来看,三北地区流域面积广、民族分布众多、沙漠化程度高、产业普遍不发达,但是在国家三北防护林建设的策动下,这些地区积极携手联动:(1)协同不是一时一地一隅,而是从新疆到黑龙江,全长9000多公里,区域跨度之长前所未有。(2)协同时间跨度较长,自1979年至今,不同区域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三北防护林建设过程中都是一以贯之地坚持,形成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于一体的集成效应。(3)在逐步赢得自身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广受全球各界的好评,早在1987年,三北防护林就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环境先进保护单位”。总体来看,中国这一伟大的创举,为地区间的协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实践探索。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地缘相近的区域之间在环境协同发展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