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发达国家协同发展的重要性和挑战

发达国家协同发展的重要性和挑战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就当前形势来看,发达国家主导区域协同发展的大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这为成员国之间的协同发展以及地区之间的协同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在这一目标的引领下,欧洲各国之间不断融入其中,以期国家之间的协同发展。共同体以关税同盟和共同农业政策为基础,有效地促进了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与投资额度增长,对经济协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发达国家协同发展的重要性和挑战

在“冷战”结束之后,以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主的世界经济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其后发达国家在政治文化、技术、人才、贸易、投资金融等方面交往日益频繁和紧密,开展合作的方式也日渐成熟,这为国际区域间的协同发展提供了现实依据,并且为此后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协同发展和全球化发展趋势带来了一定的启示。例如,以2018年GPD排名前十的国家来看,发达国家就占了7席,分别是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其中,美国、法国、英国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据不完全统计,上述7国已控制了全球80%的经济活动、70%的财富,因此,其在世界区域协同发展中具有非常强劲的影响力。就当前形势来看,发达国家主导区域协同发展的大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正因为如此,探讨发达国家的区域协同发展历程,对于完善和发展区域协同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出了新要求。这就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同时也对开放合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因此,如何应对机遇和挑战,是当前的时代命题。“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战略举措,为中国的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制度框架和有效的路径遵循,“一带一路”目前所覆盖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各具不同的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背景。同时,各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既有所不同,又相互关联。俗话说“他山之石可攻玉”,通过仔细研究中外区域间的比较优势和未来发展空间,总结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协同发展经验,有助于实现中国同沿线各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目标,有利于构建与沿线国家形成“开放、合作、互补、有序、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

(1)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经合组织,OECD)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是由38个市场经济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经济组织,旨在共同应对促进成员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高成员国在经济政策制定中的科学性与协同程度、援助发展中国家、改善非成员国的国家经济状况等,并科学研判全球化进程中的风险和机遇。该组织成立于1961年,总部设在法国巴黎。目前,成员国以发达国家为主,主要包括:1961年的20个创始成员国和18个新加入的发达国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前身为1948年4月16日西欧10多个国家成立的欧洲经济合作组织。1960年12月14日,加拿大、美国及欧洲经济合作组织的成员国等共20个国家签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公约》,决定成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公约获得规定数目的成员国议会的批准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公约》于1961年9月30日在巴黎生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正式成立。自组织成立以来,全球共有2500多名工作人员,还有700多位分布于全球各国的专业学者。为了扩大其在全球的影响力和传播能力,经合组织对外发布了月报、年报、季报、专著等学术性刊物,以供各国了解国际经济变化、掌握经济动态、制定符合发展趋势的经济政策,如《外贸统计(月刊)》《经合组织活动(年报)》《能源平衡(季报)》等。世界经合组织在全球失业、减贫、产业投资、税收制度、收入分配、全球经济走向、缩小贫富差距等方面具有很高的专业化水平和权威性。这为成员国之间的协同发展以及地区之间的协同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

(2)欧洲经济共同体(EEC)与欧盟(EU)

随着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兴起,欧洲各个国家生产力大幅提升,为满足生产资源和生产空间的需要以及文化环境的趋同,开放合作、协同发展成为各个国家的迫切选择,但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泛欧洲运动”的失败,使欧洲一体化的发展进入了较长时间的滞留期。至此之后,联合自强、共谋发展、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共同进步便是欧洲各国积极推进一体化的主旨所在。在这一目标的引领下,欧洲各国之间不断融入其中,以期国家之间的协同发展。虽然各国之间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和历史背景下往往有所侧重,但是从历史总体进程来看,各国之间协同发展的程度和范围在不断扩大和深化。从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发展历程上来看,欧洲经济一体化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形成阶段。1951年4月,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在法国巴黎签订了历史上的著名条约——《关于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条约》(又称《巴黎条约》),旨在在毗邻的国家内建立一个自由流动、有序竞争的煤钢共同市场,这为欧盟经济一体化长达50多年的实践历程迈出了决定性的第一步。1957年3月,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在意大利的罗马签署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条约》,统称为《罗马条约》。依据《罗马条约》,西欧六国在世界上开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一新型国际关系,从本质上来看,这为区域协同发展跨出了一大步。至此,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标志着欧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飞跃。共同体以关税同盟和共同农业政策为基础,有效地促进了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与投资额度增长,对经济协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1960年前后,共同体六国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条约将现有的“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一个共同体,即“欧洲共同体”,并规定从1967年7月合并三个共同体的执行机构,建立单一的部长理事会和执行委员会,欧洲共同体正式形成。

第二阶段是中期发展阶段。1980年以后,随着东欧剧变、中国改革开放等国际形势的出现,世界各国都已经回归到和平发展的主旋律当中。这一时期,国家之间产能合作频率不断加快,贸易往来不断升温,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提速,因此,国际竞争程度也逐步加剧,但最为重要的是一体化趋势明显,相继出现了举世瞩目的两大飞跃,即统一大市场和欧元的启动。从1986年2月开始,陆续有法国、联邦德国、比利时、卢森堡、爱尔兰、英国、荷兰、意大利、希腊、葡萄牙、丹麦等国家签订了《单一欧洲文件》,主要提出了欧洲共同体的首要目标是建立更加扩大和深化的联合与合作,建立一个大欧洲范围内、无国界界限和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统一大市场。1993年1月,欧洲共同体统一大市场正式诞生,其主要内容包括:商品能够在这个市场上不受限制地自由流动,人员、劳务和资本流动的障碍被取消,建立起一种使竞争在欧洲共同体市场中不被破坏的市场自由经济体制。欧洲共同体统一大市场的建立为欧元的建立以及欧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创造了条件。1992年2月,欧洲12国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其实质内容是建立货币经济联盟。1993年11月,欧盟正式生效,这也标志着欧盟经济一体化发展进入新的高级阶段,为欧洲区域协同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至今,欧盟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协同发展。这期间,欧盟成员国从原来的6个发展到今天的27个。欧盟的疆域面积达到450万平方米,人口4.53亿,GDP总值增加到16万亿美元,贸易总额达到4.4万亿美元。[1]欧盟经济一体化的成功,为区域间全方位、立体式、系统化的合作发展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

(3)反洗钱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

反洗钱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成立于1989年的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创始国包括西方七国在内的国家以及欧洲联盟委员会。截至目前,该工作组拥有33个成员、2个国际组织和20多个观察员。20多个观察员中,有6个特别工作组类型的地区机构和7个以上的其他国际组织或机构。其核心分支机构遍布全球各大洲的主要金融中心,主要目标是研究洗钱的危害,有效防范洗钱并协调相关反洗钱国际行动。该工作组是在全球范围内发布反洗钱信息最为权威的国际组织。其制定的《反洗钱四十项建议》《反恐融资九项特别建议》也是当前各国在该领域执行的最权威制度。该组织的成立,对于维护全球金融系统性安全、维护有效的社会市场竞争秩序、打击腐败全球化趋势有着重要的作用,也为全球各个国家加深区域间金融安全合作提供了有效便利的平台。(www.daowen.com)

(4)八国集团首脑会议(G8)

八国集团(Group of Eight),是指工业体系完善、经济实力雄厚、国际影响力大的国家,分别是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及俄罗斯。1997年,俄罗斯被接纳为成员国,该组织由原来的七国集团正式成为八国集团。2014年3月25日,白宫宣布,奥巴马和G7集团其他国家领导人已决定,将暂停俄罗斯G8成员国地位。八国集团本身就是一个大国俱乐部,不论经济实力,还是政治影响,八国集团的成员都是国际社会中重要的角色。八国集团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却拥有世界上68%的财富。[2]八国集团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占据4席。正因为如此,八国集团每一次首脑会议都成为世界舆论关注的焦点。八国集团成立之后,由于其在政治、军事、经济、国际关系等方面的强有力的主导能力未能转化为有效的兑现能力,因此也饱受其他国家诟病。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八国集团在成立后,为欧洲同北美洲的地区协同发展做出了贡献。首先,八国集团的成立有效遏制了成员国之间的“寡头”影响力,防止一家独大的情况出现。其次,八国集团在降低区域间关税壁垒、协调区域间外交冲突、帮助欠发达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建设、促进地区之间产业互补和升级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最后,随着世界各国的不断发展,八国集团也逐步意识到仅仅维持八个国家之间的协同发展是不够的,要更加注重对合作范围和领域的不断拓展,因此,八国集团也随着历史的不断变迁,逐步成为20国集团,协同化趋势不断扩展。

(5)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

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在美国—加拿大自由贸易协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80年,即将竞选美国总统里根就提出了协同发展的构想,就是要建立一个包括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以及加勒比海诸国在内的“北美共同市场”。1985年,美国和加拿大开始进行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1989年1月,该协定正式生效。该协定是一个关于双方劳动力、金融资本、贸易关税等方面的全面协定。此后,为应对东亚新兴工业化的冲击以及欧洲忽近忽远的态度,美国也意识到只有联合周围其他国家进行协同发展,才能有效抗衡两个方面带来的严峻挑战。因此,美国又加紧与地域相邻、经济密切、人员交往频繁的墨西哥开展谈判,促进北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1991年2月,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正式宣布于1991年6月就北美自由贸易区展开正式谈判。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生效。这是世界上自由贸易区成功的典范,美国以该协定为模板推进与其他国家的自贸区建设。《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涵盖领域非常广泛,例如:在商品贸易方面,实现了工业产品与农副产品的双向自由化;在金融和投资方面,实现了第三产业的双向交流自由化,以及经济法律法规的标准化。此外,该协定对产权保护、政府购买、环境治理、纷争解决等问题制定了相关的协商机制。北美自由贸易区为区域协同发展开启了一种标准化的模式,而其在协同方面的做法得到了全球众多国家的认可,这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催化剂,从而加速了区域协同发展的实践应用。

(6)美洲自由贸易区(FTAA)

美洲自由贸易区于1994年正式启动,随着欧盟国家产业的扩充升级以及外交战略的调整,美国为了其在全球的战略意图得到继续巩固和拓展,时任美国总统的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向拉美国家、加勒比等众多小国发起倡议,提出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旨在提升美洲区域一体化程度,为开创各个国家的未来而共同努力。南美洲众多国家,特别是拉美地区的巴西、阿根廷、智利、巴拿马、委内瑞拉等国家,由于遭受经济衰退带来的社会动荡、政局不稳、区域安全冲突上升等问题,也希望以此为契机加快与美国的合作,以帮助提振美国的经济。美洲自由贸易区包括美国在内的34个国家,涵盖8亿多人口,将近10万亿美元的产值,但是,由于美国的战略意图过于明显,以及拉美国家常年的政治原因,美洲自由贸易区的磋商一直不是很顺利,美国便将一家主导的单边对多边合作框架,调整为在单边合作框架的基础上,允许多边国家自行进行本国的贸易谈判,维持至今。总体来看,美洲自由贸易区的提出与成立,实现了美洲地区众多国家的利益诉求,如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扩大出口。同时,美洲自由贸易区有效带动了美洲众多国家不同程度的开放合作,极大地增进了美洲众多地区人民的福祉,促进了地区在经济、社会、政治等全方位的合作发展,进而为地区之间的协同发展打下基础。

(7)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

1997年下半年开始,东亚地区发生了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亚洲最严重的危机”和“继90年代初前苏东计划经济体制崩溃以来世界经济领域的最大事件”。[3]这场金融危机给东亚各国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导致该地区经济的短期衰退和萎缩。危机促使东亚各国痛定思痛,联合图强,加强本地区经济合作的愿望变得强烈起来。而世界其他地区经济合作蔚然成风的态势更增强了东亚各国的这一愿望。美国逐渐意识到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APEC)难以实现其所期望的贸易自由化目标,开始尝试其他方式推进贸易自由化。于是,美国倡议在它与澳大利亚、智利、新西兰、新加坡间建立自由贸易区。美国的这一倡议恰好迎合了这四个国家的需求,四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是,最终因美国把区域经济合作重点转向双边FTA而不得不中断。尽管如此,新西兰和新加坡两国仍然坚持谈判,并于2001年签署《新西兰—新加坡更紧密经济关系协定》。2002年,智利加入进来,于2003年与两国进行谈判。2005年,文莱加入谈判。同年,新西兰、新加坡、智利、文莱签署《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TPSEP)。由于该协议的初始成员为4个,故又被称为“P4协议”。2009年,美国宣布加入TPSEP,并将其名称改为TPP。同年,澳大利亚、秘鲁也加入进来。2010年3月,TPP成员举行首轮谈判。同年,马来西亚加入谈判,越南也正式加入谈判。2012年,加拿大、墨西哥加入谈判。2013年,日本加入谈判。至此,TPP成员增至12个。截至2015年10月,TPP共举行24轮谈判。2016年2月,谈判参与方正式签订协定。TPP主要涉及的领域有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原产地规则等区域自由贸易协定,同时也包括政府采购、反腐败、知识产权生态环境等涉足较少的领域,其合作内容之广泛为跨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路径。

(8)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

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是由美国政府于2013年发起成立的,也是美国“一体两翼”战略中的一翼,其发起的最初原因是新兴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贸易份额中的占比不断攀升,以及发达国家对全球贸易规则的控制权和应有利益在逐渐丧失。因此,美国为了缓解本地区经济疲软、失业率持续走低、负债率不断攀升等国家问题,迫切需要找到新的经济增长路径,与此同时,欧盟地区也面临着相同的问题,所以双方一拍即合,便形成了集安全生产标准、技术合作、食品卫生检疫、知识产权、环境保护、关税、劳动就业等多个领域的合作。总体来看,跨大西洋贸易及投资伙伴协议是重振发达国家贸易主导权的一项战略举措,但是有关数据显示,TTIP一旦开始生效,占世界GDP1/2和全球贸易总额1/3的欧盟和美国,将会极大增进两地区以及两地区人民的福祉。首先,通过降低关税,将会为两地区企业每年节省数百万税收成本,帮助企业加快战略转型,促进两地区的经济调整,增强两地区贸易的互补性。其次,双方的服务贸易和贸易额的提升,将会缓解两地区失业率不断下滑的趋势,增加地区就业,增进家庭收入,缓解社会矛盾,丰富商品市场。最后,两地区一旦促成协议实施,将会提升欧美两地区在全球经贸中的地位,有助于重塑美国全球经贸话语权和主导地位。虽然TTIP的前景很好,但是此协议也有不少缺点:一是战略意图过于强烈,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恢复美国在经济领域的霸权地位,从而通过经济的延伸与拓展来重塑美国在全球的话语权。二是未能顾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诉求,作为全球两大区域型经济体,在联手协作中忽略发展中国家,甚至存在打压发展中国家发展的现象。三是自2013年启动以来,并未取得实质性的成效。但是总体来看,两大发达区域经济体的协同发展依然有很多可以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