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以来,受美国次贷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持续影响,世界经济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经济增速急剧下降,而新兴经济体的高速增长,特别是群体化崛起,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以美国、欧盟、日本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采取一系列调整措施,主要包括再工业化政策、产业结构调整、新区域经济合作等,通过抱团取暖加快升级“北北合作”模式。与此同时,新兴经济体高速经济增长开始回落,除了中国、印度的GDP增速维持在7%左右,其他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速大多维持在1%~3%。经济发展内部结构问题不断暴露,外部环境呈现恶化趋势,国际经贸合作挑战逐步加剧,致使新兴经济体合作机制遭遇挑战,面对经济全球化新环境,新兴经济体发展举步维艰。当前,世界经济体系调整呈现出两种现象:一方面,发达国家经济结构调整进入新一轮调整期,抱团发展趋势明显,倡导世界经济发展的区域化,呈现出“去全球化”倾向;另一方面,大部分新兴经济体经济高速增长开始消失,经济发展结构性问题逐渐暴露,新兴经济体群体化发展后劲不足,在世界经济新体系中地位的不确定性增加。因此,深化、巩固与周边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沿线国家共65个,截至2018年11月,参与“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的国家已经达到了121个,[3]该数据还在不断增加。从总体分析来看,自“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途经的沿线各国对“一带一路”的认识不断深化,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共识不断向纵深和多元两个方向发展,2018年指数得分为47.12,较2016年和2017年分别提升3.57分和2.01分(见图1)。[4]
图1 2016—2018年“一带一路”国别合作度总体得分情况图(www.daowen.com)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优势产业主要分布在矿产品采掘、交通运输设备、纺织服装、机械设备、非金属矿物制品、植物产业、食品饮料、木制品、塑料橡胶、机械设备等重要领域(见表1),这些领域因为具有广阔的市场用途和较高的技术保障,往往是深化合作的重点领域,因此各个国家都亟待通过国际化的分工,确定本国在国际市场的地位,以达到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局面和增进本国人民福祉的目标。
表1 “一带一路”沿线各地区的出口优势产业[5]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都在向着现代化的方向迈进,但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尽相同,各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也就不同,随着我国人口逐渐步入老龄化,以廉价劳动力为主要发展动力的时代即将终结。因此,劳动密集型产业有望向以东南亚等人口密集、现代化程度低的区域转移,资源密集型产业有望向以中东欧、中亚等能源资源、矿产资源丰富且开发程度较低的地区转移,部分技术密集和高附加值产业则向以欧洲部分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地区转移,通过上述配置目标的实现,注重突出中国在资本、技术、市场、人才、项目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从而实现彼此之间的有效合作,形成各取所需、优势互补、互惠共享、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