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重要讲话中对北京发展提出的重要要求,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对此有几点认识。
一、紧紧抓住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这一重大机遇
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是党中央在新的形势下,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布局的一个重要战略节点。中央这一重大决策,着眼国家国际地位的变化,着眼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着眼首都应承担的责任,确定了首都的经济定位,指明了北京的发展方向。这是继20世纪80年代初,中央书记处提出发展适合北京特点的经济之后,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决策。这是在新常态下,破解转方式、调结构难题的一副重担。中央的要求既是对北京的信任和期望,也是当下北京破解发展难题、推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重要抓手。应当进一步统一思想,奋发有为,抓住这个机遇,助力动力转换,破除创新驱动的障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打造“高精尖”的产业结构,为首都经济的新发展闯出一条新路。为此建议,要把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提高首都发展的科技实力作为三个重要的战略基点。把紧紧钉住世界科技创新的前沿和制高点,钉住新常态下转方式调结构的挑战,钉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钉住破解首都城市发展的诸多难题,当好国家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发挥率先引领作用,以国际水平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成果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作为目标。
二、要转变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是首都经济提质增效的机遇、转型发展的机遇,也是进一步深化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的机遇。能否抓住这个机遇,走出发展的困境,根本的是要转变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方式;政府又是其中的关键。为此建议:
(1)要把握好政府的定位。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发挥作用,政府的这只手就要收回来,不是不干事,而是要找准定位,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把应办、该办、能办的事办好、办足、办到位。这样才能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创造性。
(2)要强化首都意识。北京的科技资源在中央,推动科技创新,一定要在融入和服务国家创新发展的大局上下功夫,挖掘大院大所的潜力,对接北京的需求,依靠巨人的力量破解创新难题。
(3)要树立区域协同的意识。在北京,科技资源与其他资源一样,存在着资源聚集与空间不足的矛盾,无序竞争、重复建设、同质化的问题严重,在市域、区域间建立良好的空间秩序是必由之路。
(4)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资源多、机会多是首都的优势,但也会造成战线过长、摊子过大、精力分散,成为劣势。为此,要针对有限目标,集中精力,分步推进。特别是要通过实施地方重大专项,下力量抓好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和项目的转化、研发、储备。(www.daowen.com)
(5)要顶层设计,顶层推动。建立科技创新中心是首都发展的大事,不仅主管部门要抓,各个相关部门都有责任,都应聚焦科技创新,形成整体合力,同心、同向、同行。
三、依靠科技破解首都发展的诸多难题
要抓住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机遇,强化科学的理念,运用科学的方法,按照科学的规律,推动首都的科学发展。为此建议:
(1)搭建首都创新平台。特别是要在中关村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大和完善平台,整合首都资源,研究重大问题,深化各项改革,集成创新优势。
(2)补上科技创新的短板。包括软件与硬件上的短板,特别是在“互联网+”热的同时,应注意国际上“新硬件时代”的发展势头。“新硬件”不是主板、显示器、键盘这些计算机硬件,而是一切物理上存在的,过去生产生活中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人造事物。这可能是占领世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关键成果。
(3)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关键是落实中央已经批复的事项,着力在打通通道上下功夫,打通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接的通道,打通科研机构与产业企业对接的通道,打通科技成果与现实生产力对接的通道,打通科技人才创新劳动取得合法利益的通道,发挥和激活创新的活力与动力。
(4)聚集和用好人才。以进一步抓好中关村人才特区的建设为依托,加快落实国家重奖精英的各项政策,通过改革,采取股权、期权等形式,使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劳动得到合理的回报。同时,要积极解决束缚创新型人才流动的劳动、人事、社保制度,制约科技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金融风险管理政策,以及制约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玻璃门”等问题,以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吸引紧缺的高端人才。
(5)依靠科技的力量,打造“高精尖”的产业结构,治理大气环境,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既是中央的要求,也是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多年的期盼。实现这个目标,要靠艰苦的努力,更要靠实实在在的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