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硅谷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无论PC时代、互联网时代、移动时代,都重复着这样一个循环:资金和人才从创新型企业到领军企业,再在下一个科技浪潮到来时离开上一代的巨头,进入创业公司,然后创业公司再快速淘汰、整合,形成新一代的巨头。正是这样周而复始,形成了IBM、Intel、Facebook、Apple、Amazon、Google这些具有全球用户优势、全球影响力的企业,不断推动着硅谷向前发展,让硅谷依然保持全球互联网科技创新中心的地位。
北京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离不开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领军科技创新企业的强力支撑。建议政府集中优势资源加大扶持力度,把一批市场前景好、成长性强、处于产业链关键位置的领军企业打造成为国内乃至世界的行业领军企业,为推动北京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具体建议如下:
(1)统筹协调提升企业竞争力。为大型领军企业提供“一对一”的专门服务,引导社会资源向领军企业集中,提升北京科技创新企业在全国乃至世界上的竞争力。
(2)加快培育引进企业紧缺人才。对重点扶持企业及其相关科创企业将税收增长与人才落户指标挂钩,便于引进世界级顶尖人才及创新团队。
(3)加大创新企业扶植政策改革力度。健全科技创新企业市场导向机制,确保政府可以侧重在有竞争力、有产业优势的创新企业上加大引导力度和政策支持。
委员二:北京应建设成为全球领先科技创新高地
近年来,北京全力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努力打造创新发展高地和增长极。围绕北京国际化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加大海外高端人才引进力度,汇聚全球多元化人才,使他们乐居、宜居北京。人才是科技创新的首要资源。北京必须聚集一批具有强大创新能力的全球顶尖人才,形成人才集聚高地,为未来持续发展夯实基础。建议北京在现有基础上,以构建多元化国际人才结构为目标,针对海外人才来京工作时遇到的实际困难,进一步采取有力举措招才引智。
(2)鼓励企业树立国际视野,建设全球领先的科技企业。要时刻提醒并鼓励企业从创立开始就要对标全球标准,立志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科技企业。建议北京市成立国际化赋能中心,为创新企业注入国际化基因,让这些企业从诞生第一天起就同时思考中国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竞争与发展。
(3)抓住开源的机会,全面推进软硬件核心技术发展,建设芯片创新生态。开源是过去十年全球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开源项目能够动员全球范围同一领域内最优秀的团队协同工作,可以说是全世界集体创新的结晶。开源为北京打造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和机会。此外,发展芯片行业必须要同步推进生态建设。北京应支持优秀芯片企业和芯片体系架构的生态建设,促进我国芯片行业发展。
(4)鼓励并支持符合国家战略方向的领先创新企业尽快上市。北京应支持属于国家战略支持行业内的创新型科技企业优先获得资本市场支持,快速成长为有全球竞争力的领先科技企业。
总之,建议北京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过程中,着眼于推动领先企业和有潜力创新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帮助它们不仅在国内更要在全球科技竞争中赢得领先地位;企业在全球的成功,必将反哺北京发展,成为北京建设全球领先科技创新高地的重要基础和推动力。
委员三:多层面推动北京营商环境建设
目前,北京市既要完成产业疏解任务,解决大城市病,又要建设科技创新中心。这就要求政府在产业转移和新项目落地时建立科学严格的产业特性评估机制,针对在科技创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符合首都定位的外资企业招商引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创新招商引资方法,制定出科学的科技振兴招商政策。具体建议如下:
(1)强化招商引资信息来源。建议在国外如美国硅谷、英国伦敦和以色列等地以及国内的上海、深圳和苏州等地,设立小型高效的办事机构,或与这些地方的专业中介服务机构合作,主要目标就是科技创新型人才和高科技孵化项目的引进落地。
(2)优化科技创新项目和人才的评估机制。建议政府秉承开放创新理论,从社会上尤其是著名的外资和民营企业的专业管理者中选拔人才作为政府的顾问团队,组建专项产业顾问小组,对专项人才和拟落地的产业项目给予科学公正的评估,形成报告供政府相关部门参考。
(3)营造宜居环境,梳理并出台全新的人才引进和项目招商政策。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政策清晰的投资环境是引进人才和好项目的重要条件。建议设立人才共有产权公寓和年评估贡献积分落户制度,同时设立业绩考核工作机构和辅助工作智库。依据科技人才的可考核贡献、落地企业家科技创新成果和企业广义税收贡献,来决定共有产权公寓的最终归宿及落户与否。
(4)把招商引资引智的关键点放在如何抓好人才和项目最终落地的重要阶段上。企业吹哨,服务报到。建议设立保姆式科技园区公共服务机构,解决科技企业的项目审批、工商、税务、银行、人力资源服务、法务、评估、资质认定、员工培训、资本对接甚至企业账务系统服务等共性服务问题,真正做到人才和科技企业在北京市“拎包入驻”。从根本上改变“重优惠、轻服务”“重项目签约、轻后续服务”的工作方式,为各类投资者在行政审批、用电、用水、用地等方面提供便利服务。设立项目追踪考核制度,做到事事有跟踪、有结果。
(5)重点扶持已成熟的高科技核心企业。围绕核心企业,尽可能地拉长和加粗优质高科技产业链,使核心产业和支柱产业带动相关联产业落地,形成重点产业集群、核心产业集聚的联动效应。
(6)设立放大专项科技产业扶持基金和专项科技成果奖励基金(可高于国家科技奖励最高500万元的金额),对优秀项目的落地提供金融创投支持和灵活的基金退出机制。要充分信任科学家的道德水平和科研水平,彻底改革目前课题立项、拨款、结题、验收、审计的僵化模式。将可转化的科研成果作为结题评估的主要硬指标,鼓励科技领军人才把有限的时间精力花费在产生科研成果上。
(7)设立并精心打造全球创客中心。依托北京现有的科技创新资源,提供创业辅导、风险投资、产业转化、市场化助力等系列服务,打造国际化的创客基地。
(8)设立国际科技成果常年展示中心、交易中心及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在展示体验的同时,开展产业转化,引导成果交易,吸引欧美乃至全球科技公司的前沿技术和产品在北京市免费展示交易,建立北京市中外知识产权交易所。
(9)建议北京尽快厘清国家重点扶持项目和北京市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关系,将有限的土地资源和财政资源倾斜在科技产业上。
委员四:应与时俱进推动大企业创新
北京科创中心的建设,与改革开放初期中关村科技园建设时主要集中在应用创新、模式创新和科技经营制度创新上有较大差异,新时代北京科创中心的建设目标是原创科技创新和世界引领型科技创新。因此,促进北京科创中心的建设,必须要“两手抓”,即一手抓中小科技企业创新,一手抓大型企业创新。其中,大型企业的创新,一般是领先型创新,对提升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从经营角度上看,中小企业为了弥补自身品牌、资金、人才的不足,需要靠创新取胜市场,所以创新动力充足。国家为扶持中小企业创新制定出台了包括经营场地、人才、税收等优惠政策和措施,而大企业投入创新承担的成本更高、风险更大。因此,迫切需要依据大企业和中小企业这两类创新主体在创新链中不同环节的功能定位,制订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将行业领军企业培育成为世界一流的创新型企业。
针对大企业创新,建议推广“京东方经验”,在政府的持续扶持下,京东方成功从追赶者成为领先者,平板电脑液晶显示屏市场占有率居全球第一。推动大企业创新应与时俱进,以往建设一个园区,给予企业税收、土地、水电费用等政策红利的常用做法,显然已不再适用于现在的科技创新产业。
现在的科技创新是“以人为本”,必须围绕“人”做文章。目前,大企业在人才队伍上主要面临两个难题:第一,企业付出同等成本,但限于目前的所得税政策,一流人才实际获得的报酬存在很大差距。建议政府对特殊人才实施特定的所得税优惠政策。第二,企业能提供给核心人才的社会资源配套极少,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都是这些人才非常关心的问题。建议政府围绕大型科技领域企业建立“创新小区”,借鉴房地产建高档社区的做法,为重点扶持的大型创新型企业配套教育、医疗、交通等社会资源,让能人和创新人才把根扎在大企业。对于规模还不够大但成长速度极快的“准”大型科技企业,可以采取组团建设小区的方式。
委员五:怀柔科学城要突破发展的若干思考
围绕怀柔科学城要突破发展,提三点建议:
(1)充分认识基础研究中原始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基础研究是新知识、新领域、新发现的源泉。如果没有原创研究,我们就无法在国际上取得领先,更重要的是,就会受制于人。近期的中兴事件就已充分说明,“现在怕花钱,将来就得花大钱”。而且,通过大型科学装置开展研究,已成为实现基础科学前沿重大突破的重要手段。
(2)加大力度吸引国际创新人才参与科学城建设。不同于其他两个科学城,怀柔科学城要从“一张白纸”上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科学城,还需要突破,首先需要在吸引人才方面的突破。建议在怀柔科学城设立一个“国际人才社区”,吸引更多的国际人才参与怀柔科学城的建设;而且要优化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在住房条件、子女就学、配偶就业、医疗服务等方面为这些高层次人才提供便利,打造一个适合工作、生活、学习的创新人才特区。
(3)加强技术研发,推动创新成果尽早落地。建议北京市在政策、资金上大力支持央属科研院所基础研究相关的技术研发,并在怀柔科学城建立与之相关的新型研发机构,推动创新成果早日落地。
2018年3月,国务院印发了《积极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方案》。建议北京市与中科院及央属高校等联合,进一步加强怀柔科学城的大科学装置建设,在此基础上,围绕物质科学、宇宙起源与演化、地球系统等领域,组织以我国为主的国际大科学计划。(www.daowen.com)
委员六:打造适合北京发展的多种平台
北京作为创新中心具有特殊的政策、教育、科技、资金、文化等资源优势,可重点打造适合北京发展的多个科技研发中心、创新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为此建议:
(1)明确新型研发中心的定位和导向。建议从国家和军工要重点突破和解决的问题、在北京形成规模的产业集群、北京市扶贫单位重点产业中的问题、其他省份存在的产业痛点问题、地方大开发留下的后遗症问题、生态系统修复问题等方向,确定成立研发中心和创新平台。
(2)明确激活研发的方式。建议基础性研发资金由政府直接拨给高校和科研院所;产业化集成研究的研发资金拨给企业,由企业提出科研方向和问题,由政府进行大框架资金监管,企业通过政府平台与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合作研究开发,发挥研发资金的活力,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科研进展,由政府协助重点企业实现项目在地方落地。
(3)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有效整合研发中心技术创新及创业资源,形成科技成果转化有效机制和标准体系,重点扶持由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和投资机构共同参与的综合转化平台,重点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人员的后顾之忧和团队的营商环境问题。
(4)探索研发中心赢利模式。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作为技术输出方,可以通过核心技术占股方式与地方项目产业化落地结合,实现技术创新收益;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或技术研究中心可以通过出让知识产权方式实现收益;通过政府投资和基金投资,促进和加快科技成果在地方落地,与地方形成产业化合力,按照投资比例实现收益。比如,一项研发成果在北京重点实验室形成,产业化在矿产资源所在地实施。研发成果、技术和产品实现的利润纳税在北京,实现在北京产生技术创新经济效益。产业化由矿产资源所在地企业实施,研发成果以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和基金投资模式参股产业化企业,按比例将利润返回北京,实现产业化成果在北京获得经济效益。
委员七:加强北京总部或研发中心发展
建议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做好知识产权大文章,在鼓励支持企业整合利用全国乃至全球资源做强做大的同时,建立利益回流和价值回馈机制,完善价值链,形成大循环机制。即企业利用北京科技和人才优势做强总部或研发中心,强化自身技术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利用技术优势整合利用全球资源,通过机制安排价值回流北京,以进一步做强总部或研发中心。
(1)强化结算中心职能,做强科技企业总部经济。统筹全市资源,在北京市鼓励支持企业总部的基础上,加大对“高精尖”产业领域企业总部的支持力度,鼓励相关科技企业将总部设在北京,或在京设立区域总部;鼓励既有企业总部增设投资中心、财务中心、采购中心、研发中心、销售中心、结算中心等总部职能,根据贡献给予包括个税返还、房租补贴、人才落户等支持。
(2)加大知识产权支持力度,提升知识产权运营能力。鼓励企业采用有偿技术许可的方式推广技术并获取长期收益。支持知识产权运营服务机构规范发展,搭建知识产权流转和变现处置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知识产权价值变现渠道,提升市场化、专业化服务能力。基于知识产权评估难、变现处置难等关键问题,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大力推动知识产权质押组合融资产品创新,建立完善市场化多方参与、风险共担的工作推进机制。争取推动国家知识产权局等有关部门建立知识产权质押电子化快速审批通道,进一步完善审批流程,缩短质押查询和办理时间,降低融资时间成本。
委员八:重点提升北京的原始创新能力
原始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主要源泉,是建立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因素。有两点建议:
(1)打造永久性国际顶尖学术论坛,使北京成为原始创新策源地和引领者。打造永久性国际顶尖学术论坛是原创性学术思想和观点的“孵化器”与“加速器”,是实现科学技术弯道超车最重要的催化剂。比如,苏州冷泉港会议是亚洲最具影响力的生命科学论坛,同时也推动了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建议成立国际顶尖学术论坛协调委员会,负责编制北京市国际学术交流发展规划,制定有利于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的方针政策,遴选、组织举办国际顶尖学术论坛,统筹协调各项国际学术交流活动;设立国际学术交流合作专项基金,进一步加强对于论坛活动的经费支持;制定政策,适当简化国外科研人员来访的报批手续;充分发挥怀柔区作为“会都”的区位优势以及怀柔科学城大科学装置集群和前沿科技交叉研究平台的资源优势,将怀柔作为论坛试点地,结合国家实验室建设、双一流高校建设和首都“高精尖”产业发展,遴选若干北京的优势学科领域,打造“北京学派”,传递“北京声音”;在怀柔区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并结合“三城一区”的发展侧重,打造各自的专业论坛。
(2)试点研发代工模式,打造“研发总部经济”。研发代工是由科研院所和高校针对特定企业的技术需求,组建由高水平专业人员构成的专门研发团队,面向市场需求开展定制化的技术研发,企业方负责明确的应用牵引和市场渠道,研发代工方负责技术开发。建议由政府主导,选择若干典型的高新技术领域(例如石墨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由高校或科研院所、企业或行业组织共同组建新型研发机构进行试点;制定配套政策,按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参与研发代工项目,并在土地使用、人才引进、税收等诸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依托研发代工模式,鼓励科研院所和高校联合企业或行业组织衍生发展成立专一性研发代工公司,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将北京打造成自主创新的源头、科技成果转化的基地、技术辐射的策源地,培育“研发总部经济”,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委员九:大力发展北京特色的新型研究机构
科学技术一体化、学科交叉融合、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科学技术发展速度指数化等是现代创新的特征。科技创新活动不断突破学科、技术、产业的边界,创新的竞争本质上已演化为创新体系的竞争,要求构建若干包括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发展、示范应用四层次的“顶尖、腰强、底实”的“正金字塔”、科学技术产业一体化的协同创新组织系统,形成“科技势能”与“经济动能”互为转化。“顶尖、腰强、底实”的“正金字塔”创新结构,正是硅谷、剑桥等高科技重镇活力所在。为此建议:
(1)加强和优化基础研究,做尖“塔顶”。全球范围来看,北京的基础研究学科门类远远多于硅谷、波士顿、剑桥中任何一个地区,但创新能力却还有不小差距。“多不如强”是创新的客观规律,因此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若干重点领域进行结构性、系统性布局,形成有机结合的基础研究学科集群,实现“1+1>2”的效应。
(2)提高技术研发的系统能力,做强“塔腰”。北京的技术研发能力,与深圳、浙江等区域的能力比较,优势并不明显,创新链在应用研究环节存在缺失或断裂是根本原因。随着产业疏解的进一步加快,这种缺失或断裂可能会越来越严重,将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结构性隐患。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的能力不是基础研究的简单放大,而是多学科的优化匹配、长期积累而形成的系统性创新能力。在技术大变革的时代,这种综合性能力越来越难以形成,但一旦形成,就将具有难以超越的优势,对产业产生强大推动力和吸附力。因此,在全国各地竞争北京的创新资源、产业疏解影响技术研发能力等形势下,要特别注重加强应用研究,集中资源建设一批比肩德国国家应用技术研究院的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完善创新链,形成一批自主可控的先进技术,掌握成果转化及产业发展的主动权。
(3)建设创新管理智库,升级软实力。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没有先例,当前科技创新的内涵及特点发生了深刻变化,拍脑袋式的管理可能会走弯路,必须进行创新体系的理论创新。因此,要加快创新管理智库建设,系统开展北京创新体系理论研究并指导实践,抓住创新的根本性问题并进行系统布局,形成创新管理组合拳效应。
委员十:促进科技文化深度融合,培育和增强文创产业新动能
北京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推动从“聚集资源求增长”向“转换动能谋发展”的重大转变,打造更加强大、更具活力的创新型首都经济。文创产业是首都发展的富矿,近年来,文创产业的发展成为首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增长点和驱动力。但目前科技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未得到充分重视,尚存在巨大的发掘潜力。就如何促进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培育和增强文创产业新动能,有以下几点建议:
(1)加快发展文创产业集群,打造“高精尖”文创产业新格局。目前,北京还存在部分文创功能区无序发展、主业与功能区定位不匹配等问题。建议市政府专门成立支持文化科技融合的联席会议制度,通过联动管理机制实现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之间的政策协调,引导要素资源不断向文化科技领域聚集;以建设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为目标导向,统筹规划文创功能区、文创产业园区、特色小镇、文创产业,搭建文创产业服务、管理、理论与政策研究的综合平台,凝聚文创精英队伍,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主业突出、产业链完备的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2)顺应文创产业发展趋势,促进文创企业跨界融合。文创产业发展的跨界融合已成趋势,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3D打印为核心的文化市场主体日益崛起。顺应趋势,要推动新型文化市场主体的加速崛起。应当引导以研发和运用新锐科技为主业的科技文化企业成为文化市场的引领者,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原创品牌、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骨干文创企业和集团;建立以版权收入为核心的企业赢利模式,使原创内容发挥品牌增值效应,激发文创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引导企业充分利用重点高校“一流大学”建设的契机,加快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原创性成果产出。
(3)打造有利于创新的基础硬件和文化软件,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世界银行报告指出:“宽带服务每增长10个百分点,会直接带来经济增长1.38个百分点,并且在宽带普及率达到一定规模后,会带动制造业和服务业生产效率的提升,进而扩大经济增长效应。”因此,要加快建立高速、稳定的5G宽带网络,提升首都宽带网络服务质量,为数字经济、创意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此外,只有在崇尚创新、包容失败的创新环境中,创新主体才能迸发智慧并展现创新活力。加强对创新创业成功范例及优秀创新创业服务机构的宣传,打造各具特色的“创新街区”品牌,培育“创客”文化,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形成人人崇尚创新、人人皆可创新的文化氛围。
委员十一:多角度促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发展
谈到创新,一般首先想到的是科学,科学是对宇宙的诠释,技术创新是对科学的发现,经济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其增长的本质是持续进化。我们要认识到创新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背后的系统支撑,才能更好地引领企业和产业发展。研究发现,越发达的国家,其出口产品的复杂程度越高,附加值也就越高,竞争力也就越强。这些区域的创新体系完善,人才密集,教育资源丰富,支撑其竞争力的是背后的复杂系统。为此建议:
(1)政府支持产业的政策要有针对性。对小企业应该是普惠的,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企业税费为主;而对于大企业则要一企一策。
(2)建议市场监督管理局放开在京注册股权投资基金,可以利用大数据对拟成立股权投资基金的机构进行信用评估。
(3)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减负降费。科技型创新企业多数是轻资产,人力成本是主要成本。残疾人保障金是依据企业的工资成本来核算征收的,企业的工资成本越高,保障金的压力就越大。设立残疾人保障金的初心是为残疾人就业提供保障,是专款专用的资金。目前北京市的残疾人保障金每年征收已超过百亿元人民币,远超出了首都解决残疾人就业的资金需求,多出的资金又要纳入一般预算统筹安排,这与资金设立初衷相违背。部分企业还为了降低残疾人保障金,从外地招残疾人进京,这与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大背景相违背,建议降低残疾人保障金征收比例,为企业减负,优化营商环境。
(4)围绕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建立精准服务体系。
(5)设立北京复杂系统与数据科学研究机构。复杂系统与数据科学是21世纪的科学,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演化新的科学范式,是领导决策和政府治理现代化的有力支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