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大学在高等教育体系里起着引领和旗舰的作用,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实现国家和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提升的一个源头动力。国家“211工程”“985工程”等实践经验充分证明,实施重点建设是我们迅速缩小与高等教育先进国家和地区差距,引领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作出贡献……到2020年要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明确提出: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例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已成为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广东只有加快推动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明显提升,才能在我国“双一流”建设格局中争得一席之地。2015年4月,广东省专门召开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会议,并下发了《关于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意见》,明确提出:“为了加快高等教育强省建设、打造南方教育高地,广东省需要加快建设一批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广东将力争用5~10年时间,建成若干所具有较高水平和影响力的大学,培育一批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的特色重点学科。广东省省长朱小丹也强调,广东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离不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离不开高质量创新成果研发推广,要以高水平大学为龙头,带动高等教育加快由外延扩张为主向内涵提高为主转变,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打下坚实基础。就广东省而言,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目标是重点建设若干所像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在国际和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学。此外,还将通过统筹教育资源,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院校和高水平的学科,以提升广东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同时,通过启动高水平大学建设,全面推进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经过层层遴选,最终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东工业大学7所高校入选。此次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安排的资金总额高达近20亿元。其中,重点投入近16.2亿元建设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5所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投入3.78亿元建设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汕头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广州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和深圳大学等7所高校的18个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016年11月28日,广东省公示了2016年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资金的分配方案中,其中中山大学安排了1.31亿元,华南理工大学安排了0.69亿元。可以说,广东省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步子已经迈开。为了更好地把握广东省高等教育的未来走向,我们需要清楚目前广东高水平大学发展的真实状况。
1.高水平大学建设初现成效,但仍有较大进步空间
从高等学校的层次结构来看,高水平大学的数量和质量仍然是广东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短板,跟京津冀、长三角相比,无论是优质科研技术水平还是高层次人才培养数量和规格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在高水平大学数量上,广东省“985工程”“211工程”院校重点建设与发达省份差距明显,在“985工程”建设名单上,广东省只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2所,远少于北京8所、上海4所,与江苏持平;在“211工程”院校数量上,广东省共有4所,仅占普通高等学校的3.45%,远少于北京26所、上海10所,与江苏11所也有较大差距(图4)。在国内外诸个有较大影响的排行榜中,广东高校的表现也不十分理想,如表4所示。2016年10月25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 World Report)》公布了世界大学排行榜,该排行榜通过评价大学的学术水平、国际声誉等十项指标得出全球最佳大学排名,以便为全世界的学生在全球范围选择理想的大学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在公布的排行榜中,中国内地共有87所进入全球高校前1000位,其中广东省内高校6所,分别是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和深圳大学。[9]武书连大学排行榜主要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个方面进行考察,其中人才培养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两个阶段,科学研究则涵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领域。在其2016年大学综合实力百强排行榜中,北京市高校最多,达16所,其次为江苏省14所、上海市9所和湖北省7所,进入前100名的广东省高校仅有5所,分别是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10]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是衡量科学研究绩效、跟踪科学发展趋势的基本分析评价工具,它是基于Clarivate Analytics公司(原汤森路透知识产权与科技事业部)Web of Science(SCIE/SSCI)所收录的全球11000多种学术期刊的1000多万条文献记录而建立的计量分析数据库。目前,ESI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普遍用以评价高校、学术机构、国家/地区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工具之一,其数据库以学科分门别类(共分22个学科),采集面覆盖全球几万乃至十几万家不同研究单位的学科。根据Clarivate Analytics公布的2016年11月ESI最新数据,中国内地高校排名前100的高校中,广东省高校有7所进入,分别是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和汕头大学。除汕头大学外,诸类排行榜中的入围高校名单与广东省筛选的高水平大学建设对象学校基本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广东省近年来推进的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是卓有成效的。当然,如果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数量有所提升,必将会更有力地发挥广东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
图4 2015年广东省等4省(市)“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占普通高等学校比例情况
表4广东省高水平大学数量及与其他省市的比较
数据来源:①Best Global Universities Rankings,2016年10月25日。
②2016年中国大学综合实力排行榜发布,2016年10月25日。
2.重点学科和平台建设尚未形成“顶天立地”的态势
广东虽是教育大省,但不是教育强省。从维持经济强省地位的角度来看,目前广东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智力和科技支撑力量不足,广东高等教育发展仍面临提质增速的巨大压力。与广东省在全国的经济地位相比,广东省的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状况与之不相适应,尤其是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建设相对滞后,创新驱动力不足。在过去的几年里,虽然广东省高等教育办学质量水平逐步提高,但其在全国的排名状况仍不容乐观。2015年的教育统计数据显示(如表5所示),广东省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培养)学科12个,排名全国第6位;国家级重点学科(个)一级学科5个,排名全国第13位;国家级重点学科(个)二级学科44个,排名全国第8位;省、部级一级重点学科172个,排名全国第7位;省、部级二级重点学科91个,排名全国第21位;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39个,排名第6位;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31个,排名第16位;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352个,排名第7位;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128个,排名第19位。国家重点实验室13个,在全国排名第7位;国家工程研究中心5个,在全国排名第8位;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在全国排名第8位;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41个,排名全国第6位。此外,在代表了国家相关领域最高科技水平的国家实验室建设方面,广东省目前仍然没有实现零的突破。在科研项目指标方面,广东省与其他高等教育相对发达省市的差距依然明显(见表6)。无论是申请到的科研经费数额还是项目数量都不及北京、上海和江苏省,尤其是自然科学基金的重点项目数和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数远远少于上述省市。从上述代表高等教育水平的诸多指标来看,广东省在全国的排位不容乐观,无论是处于科技水平最高端的学科、作为学科发展增长基础的各类二级学科发展还是基于学科点的各类高层次研究项目立项方面,广东省都需要进一步努力。广东高校科研综合实力的薄弱对广东经济发展的一个反作用在于,“十一五”以来广东出口依存度仍在60%以上高位运行;广东省企业关键技术和关键零部件90%以上依赖进口,机器人和高端自动控制系统的95%、高档数控机床的90%市场份额被国外产品占领。[11]这说明,广东省在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方面的自主能力还相对较弱、核心竞争力尚未形成、对外依赖性比较强。
表5 广东省高等教育主要综合指标在全国排位情况
数据来源: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2015/2016学年教育事业统计简报》,2016年5月。
表6 广东省科研项目指标及与其他省市的比较(www.daowen.com)
数据来源: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ISIS系统网站,2016年10月29日。
②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2016年10月29日。
3.师资队伍结构较难支撑高水平大学的建设
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基础条件之一。近年来,广东省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实施“强师工程”,以支撑科教强省与人才强省战略的推进。在高等教育领域,广东省通过健全完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中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政府和高校合力营造人才引进良好生态环境等系列措施,大力加强高校高层次人才和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高校创新发展提供了师资保障。目前实施的各类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主要有“珠江学者岗位计划”“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广东省高校优秀青年培养计划”等,通过上述的诸类人才培养工程,广东省高校引进和培育了一批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逐步搭建起完善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在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上,2015年较2011年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副高以上职称比例达38.52%,研究生毕业以上专任教师占比达到69.52%。高层次人才队伍数量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十二五”期间,全省高校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名,“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15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5人、讲座教授1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6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9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18人,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9个,广东省创新科研团队17人,广东省领军人才31人。[12]
要建设教育强省,除了要拥有足够数量的高层次人才外,还需要有合理的生师比和教师队伍结构。在广东省建设高水平大学项目中,共有7所高校进入整体建设高水平大学行列。可以说,这7所大学的水平代表了广东省现在和未来较长时间高等教育发展的高度。国际上的高水平一流大学普遍具有与学校规模相适应的教学与研究人员队伍,这是保持学校声望和地位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研究者认为,综合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师资队伍状况,高水平大学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专任教师规模为2000~4000人,生师比为15.3∶1~17.53∶1,专任教师队伍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超过60%,年龄在55岁以下的比例超过50%,在高层次人才与创新团队方面,拥有的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的人数达到或接近两位数。[13]虽然有关生师比的合适比例目前学界并无定论,但是过高的生师比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学质量。生师比是反应师资资源分配的一种重要指标,过高的生师比会加大教师的工作负担,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过低的生师比则会影响教育的效率和效益。生师比需要有一个合理的区间以保证既能满足资源的合理利用又能保证高质量的教学。就高等学校的生师比而言,2015年的数据显示,广东省达18.64∶1,在全国排名第25位,同期北京市的为16.09∶1,上海市为16.74∶1,江苏省为16.54∶1。[14]广东省高等学校的生师比普遍高于教育发达地区。就广东省进入整体建设高水平大学行列的7所学校来讲,生师比也都普遍偏高。(如表7、图5所示)这说明,广东省拟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不仅担负着成为一流大学的重任而且还承担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任务,人才培养的规模远远高于国际一流大学,甚至高于国内的其他“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的水平。过高的生师比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精英人才的培养,阻碍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步伐。此外,广东省普通高校教师的高职称比例也不理想,连续多年来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5年的统计结果显示,广东省依旧表现不佳,教师中高职称的比例在全国排至第21位。[15]因此,广东要成为教育强省,还需要为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要能够引进来、留得住。
表7 广东省高水平大学的师资队伍情况
注:生师比=折合在校生数/教师总数。折合在校生数=普通本、专科生数(含预科生、二学位)+硕士生数×1.5+博士生数×2+留学生数×3。
数据来源:①中山大学官方网站,2016年11月2日。
②华南理工大学官方网站,2016年11月2日。
③暨南大学官方网站,2016年11月2日。
④华南师范大学官方网站,2016年11月2日。
⑤华南农业大学官方网站,2016年11月2日。
⑥南方医科大学官方网站,2016年11月2日。
⑦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2015/2016学年教育事业统计简报》,2016年5月。
图5 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生师比情况(2000—2015)
图6 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高职称比例(2002—2015)
数据来源: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2015/2016学年教育事业统计简报》,2016年5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