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广东人口发展:系列转型期的特征

广东人口发展:系列转型期的特征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表2-1可知,在2013年,广东省常住人口增长总量首次低于自然增长人口总量,人口的机械增长出现负值,广东人口整体呈现出明显的“人口回流”现象。人口作为一个基础性的因素,其发展态势的扭转将对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当前广东省人口结构正呈现出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龄化、人口高龄化和家庭空巢化的“四化叠加”现象,人口结构性矛盾凸现。

广东人口发展:系列转型期的特征

当前,广东人口变动存在着诸多的影响因素(如全面二孩的生育政策、户籍制度改革、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步伐的加快等),这些因素将共同作用于人口诸变量,从而促进广东人口发展道路发生转变。从人口变动的诸要素来看,2016年,广东人口的变动体现为如下六大方面:

1.人口数量增长速度整体放缓

根据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显示,2015年末,全省常住总人口为10849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总人口10430.31万人相比,五年间共增加418.69万人,增长4.01%,年平均增长率为0.79%,预计到2016年,全省常住人口将增至10959万人(见图2-1)。

图2-1 广东省2000年以来常住人口规模变化

数据来源:2000—2015年数据源于广东省统计年鉴,2016年数据为课题组预测结果。

从增长结构来看,当前广东人口增长动力主要源于自然增长,人口机械增长规模波动较大。2015年末,全年出生人口119.95万人,出生率11.12‰,死亡人口46.6万人,死亡率4.32‰,自然增长人口73.35万人,自然增长率6.8‰。从表2-1可知,在2013年,广东省常住人口增长总量首次低于自然增长人口总量,人口的机械增长出现负值(常住人口流出13.93万人),广东人口整体呈现出明显的“人口回流”现象。长期以来,广东人口总量的持续增长,主要是由人口机械增长所推动,而机械增长动力的下降,将总体上减缓广东人口增长的速度。需要说明的是,在自然增长部分,随着生育政策的调整,近年来出生人口规模预计会有一个显著的上升(包含了过去累积生育效应的释放),但从数据来看,2015年出生人口仅比2014年增加了8.17万人,并没有出现明显的生育反弹。由于2016年的出生人口数据尚未公布,全面二孩政策引发的生育效果尚待观察,但根据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研究表明,广东生育水平会有所提高,但可以稳定在适度的低生育水平,不会有大幅度反弹,2016—2020年户籍人口每年平均多出生15万~18万,2018年可能多出生约27万,达到顶峰,之后会逐年递减[2]

表2-1 2012—2015年广东省常住人口的增长结构单位:万人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广东省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综上,广东人口规模正在发出一个显著的转型信号,一方面的人口自然增长动力有限,另一方面是大幅度人口机械增长的空间已不存在,这就必然会从整体上减缓人口增长速度,甚至可能出现人口规模的缩减态势。人口作为一个基础性的因素,其发展态势的扭转将对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2.家庭小型化态势明显

家庭户是指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居住一处共同生活的人组成的户。家庭户人口是一个区域最稳定的人口,也是构成稳定社会关系的基础。2015年末,全省共有家庭户3097.95万户,家庭户人口为10056.28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25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20人减少0.05人(见表2-2和图2-2)。

表2-2 2000—2015年广东省人口家庭结构指标变化

数据来源:历次人口普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

广东省家庭小型化态势与中国家庭结构变化是一致的,根据国家2015家庭发展报告的数据,家庭户平均规模为3.02人,其中,农村家庭户平均规模为3.14人,城镇家庭户平均规模为2.84人[3]。可见,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广东省家庭小型化、核心化的趋势在加快,当前家庭户平均规模人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18人。广东省家庭向小型化的发展,既有空巢家庭规模不断扩大的原因,也与人们的生育意愿下降有关,随着生育政策的调整,家庭小型化趋势是否得到改变仍待观察。

图2-2 广东省家庭户人口结构的变化

3.人口老龄化呈加速态势

当前,广东省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程度日趋严重,2015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884.67万人,占17.37%;15~64岁人口为8044.05万人,占74.15%;65岁及以上人口为920.28万人,占8.48%。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例上升0.48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例下降2.21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上升1.73个百分点(见表2-3和图2-3)。当前广东省人口结构正呈现出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龄化、人口高龄化和家庭空巢化的“四化叠加”现象,人口结构性矛盾凸现。人口持续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巨大,最直接的影响体现为两大方面:一方面是经济增长的人力资源动力不足,劳动力供给不足,人口红利消失。另一方面是社会负担加重,社会抚养比提升,财政用于社会养老方面的支出将会持续增加。

表2-3 2000—2015年广东省人口年龄结构指标变化

数据来源:历次人口普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

图2-3 广东省人口老龄化的变化

4.人口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www.daowen.com)

人口城镇化是城镇化的核心,是体现城镇化质量的重要方面。2015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7454.35万人,占68.71%;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3394.65万人,占31.29%。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551.57万人,乡村人口减少132.88万人,城镇人口的比例上升2.53个百分点(见表2-4和图2-4)。人口城镇化水平的提升,是实现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义,也只有通过人口城镇化,才能实现包含人口转移、空间扩张、社会转型和角色转变等城镇化过程中多个环节的同步实现,才能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表2-4 2000—2015年广东省人口城镇化的指标变化

数据来源:历次人口普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

图2-4 广东省人口城镇化率的变化图

5.人口受教育程度持续提高

人口受教育程度是衡量人口质量和人力资本的一个重要指标,近年来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广东省人口质量提升速度迅速。2015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为1194.92万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教育程度的人口为2153.14万人,具有初中教育程度的人口为3955.32万人,具有小学教育程度人口为2393.80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教育程度的人数由8214人上升为11014人,具有高中教育程度的人数由17072人上升为19846人,具有初中教育程度的人数由42913人下降为36458人,具有小学教育程度的人数由22956人下降为22065人(见表2-5和图2-5)。

图2-5 2015年广东省不同受教育程度人口数量分布

表2-5 2000—2015年广东省人口受教育程度的人数变化单位:万人

数据来源:历次人口普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

上述分析表明,广东人口质量变动呈现出“两升两降”的特征。所谓“两升”,是指在总人口中,受过大学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人口比例大幅度上升。其中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口比例由2000年的3.56%升到2015年的11.01%,提高了7.45个百分点;受过高中阶段教育的人口比例由2000年的12.87%升到2015年的19.85%,提高了6.98个百分点。

表2-6 2000—2015年广东省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比例变化单位:%

数据来源:历次人口普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

所谓“两降”,是指在总人口中,受过初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人口比例大幅度下降。其中受过初中教育的人口比例由2000年的36.66%降到2015年的36.46%,降低了0.2个百分点;受过小学教育的人口比例由2000年的33.11%降到2015年的22.06%,降低了11.05个百分点(见表2-6和图2-6)。

图2-6 2000—2015年广东省不同受教育程度人口比例的变化

6.人口流动仍然频繁

人户分离是衡量常住人口流动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2015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中,现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县(市、区)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3201.96万人,占29.51%。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现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县(市、区)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73.79万人,增长2.36%。从人户分离的省内外关系来看,省内占43.12%,省外占56.88%(见图2-7)。

图2-7 广东省省内外人户分离人口的比例情况

可见,广东作为全国最大的流动人口省份,在常住人口中,人户分离比例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5年末,全国常住人口中,现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区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9247万人,占总人口的21.29%,比广东省低于8.22个百分点,广东流动人口规模约占全国总流动人口规模的10.95%(见图2-8)。可见,广东省仍然有着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此处的流动人口是指常住人口中的人户分离部分,实际上还有一批在广东省居住没有满6个月的流动人口,因而实际的流动人口规模更大),人口流动依然频繁。

图2-8 广东省与全国人户分离人口占比的比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