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2017年广东创新驱动战略优化对策

2017年广东创新驱动战略优化对策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6年上半年,广东制造业民间投资为2946.7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5.8%。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能否成功实施,事关广东经济发展能否成功转型升级,事关发展新动能能否有效建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领域的投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2017年广东创新驱动战略优化对策

1.以创新驱动激发社会有效投资

要贯彻“稳中求进”的中央经济工作部署,实现“十三五”的既定战略目标,保持一定的投资增速是必要前提。2016年广东前三个季度投资增速为12.3%,其中民间投资表现尤为突出,同比增长14.8%,位居全国各省市前列,远高于全国2.5%的增速,反映出广东旺盛的市场活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全国房地产去库存的大背景下,广东民间投资中仍有相当比例集中在房地产领域,2016年上半年,广东房地产开发企业共完成开发投资4512.99亿元,增速高达20%以上,远高于6.1%的全国平均水平。要提高投资效率,合理优化资金配置,就必须依靠创新激励,切实有效引导投资、尤其是民间投资进入实体经济领域,这是广东建立长效发展机制的重要保障。

(1)以产业升级为契机,引导高新产业成为民间投资新蓝海。

目前,广东经济正迎来技术改造升级、先进制造业布局的重要“风口”,经济转型步入“发力期”,新一轮市场机遇已经来临。新的市场意味着新的投资机遇,高新产业领域正在成为广东企业新的蓝海。2016年上半年,广东制造业民间投资为2946.7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5.8%。在高技术制造业、信息产业等高端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民间投资表现尤为活跃,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全省相关行业投资增速。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民间投资分别为409.6亿元和325.8亿元,同比增长45.4%和46.6%,比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投资增速高出29.7个百分点和32.4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投资的比重上升到67.5%和56.1%,比2015年同期提高了13.8个百分点和12.4个百分点。

展望“十三五”余下四年,广东装备制造业正在步入快速扩张时期,相比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装备制造业发展尤其需要巨大的资本投入,广东的投资政策,必须有效把握和引导民间资本对装备制造业领域的投资。其次,要牢牢抓住“互联网+”背景下工业4.0发展的历史机遇,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引导民间资本加大对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投资,推进制造业在设备、控制、软件、流程等各个方面进行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改造,着力推动工业深层次转型升级,加快由“制造”向“智造”的深度工业化跃迁。再次,应加大投资推进制造业服务化,以效率为导向,重点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向制造业全流程、全产业链渗透与融合,促进制造业的价值提升。

(2)全面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科技创新领域的投资布局。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能否成功实施,事关广东经济发展能否成功转型升级,事关发展新动能能否有效建立。针对广东基础创新能力薄弱、高水平研究机构数量不足的短板,加快科技创新领域的投资,将成为“十三五”时期广东扩大有效投资的新战略重点。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领域的投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应该持续加大对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科研机构的投资强度,全力打造以高水平大学为核心的原始创新系统,提升基础创新要素供给水平。第二,继续加大企业技改投入,在全省范围内促进生产设备、技术工艺的全面升级,提升产业发展的技术水平。第三,加大对创新型中心城市(如广州、深圳)基础性、系统性、集成性创新的投入。结合广东产业发展方向,重点部署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关键领域核心技术,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核心城市和龙头企业在全国乃至全球创新体系中的地位。第四,继续加强对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和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的投入,降低创新的门槛和成本,将潜在的区域创新能力转化为现实的创新能力。第五,加强对粤东西北地区技术创新领域的投入,以优势龙头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和新型园区载体为抓手,培育和提升欠发达地区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3)以“互联网+”战略为导向,加快信息基础设施投资。

“互联网+”正在全面渗透到中国经济各个领域,实现“互联网+”战略有赖于高水平的信息基础设施。首先,要加大对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快宽带提速计划,特别是要加大对粤东西北落后地区的投入力度,缩小与珠三角地区的信息化差距。其次,要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加大对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领域的投入,提升广东在“互联网+”时代整合资源、创新发展的能力。再次,要加大对智慧城市、智能社区的投资建设力度,通过加大对城市和社区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降低企业、居民介入“互联网+”经济的成本,利用“互联网+”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基础与支撑。

2.以创新驱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创新是一种高度集聚的经济活动,如果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创新活动过于不平衡,就可能再次拉大粤东西北和珠三角的发展差距。因此在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设计上,我们必须将创新驱动理念纳入其中,通过探索建立适合粤东西北的创新驱动发展路径,建立跨区域协同创新机制,让粤东西北地区得以参与创新发展实践之中、共享创新发展成果。

(1)因地制宜,建立适合粤东西北的创新驱动发展路径。

粤东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滞后,缺乏高端要素集聚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粤东西北地区发展就无需创新驱动。粤东西北应该做的,是要探索出适合粤东西北自身条件的创新驱动路径,结合本地产业特征,集中资源,形成局部突破、重点突破。具体做法上应该坚持四个策略:第一,将创新培育与承接产业转移密切结合。将有限的资金资源集中应用于与产业承接相关的人才引进和技术引进上,尤其要重视发展生产流程工艺创新。第二,将创新培育与特色产业集群密切结合。粤东西北地区已经形成了诸如纺织服装陶瓷金属制品电子信息石材等一大批富有特色的产业集群,专业镇数量占全省比重达59%。政府创新政策应着眼引导本地企业、研究机构建立与外地企业和高水平科研机构的联系合作,积极推动公共平台、新型研发机构在本地落户发展,在生产技术改进和新产品研发上重点突破。第三,将创新驱动与粤东西北制造业转型升级密切结合。加快推动粤东西北技术改造,扶持粤东、粤西地区建设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加快培育大型骨干企业,使之将成为粤东西北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第四,将创新培育与新型城市化密切。改善城市面貌,加大对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留住和吸引实施创新驱动所必需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2)依托产业共建和产业转移,构建跨区域的协同创新体系。(www.daowen.com)

珠三角产业升级推动了向粤东西北的产业转移和产业链条延伸,使得基于产业链的跨区域创新协同成为可能。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应当积极鼓励转移企业在粤东西北成立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或设立研发分支机构,与珠三角的母公司或研发基地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同时大力推动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政府层面的产业共建。产业共建是我省促进粤东西北协调发展的一项实践创新,既能为珠三角更高水平的发展腾出空间,也能为粤东西北协调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要把产业共建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推动更多珠三角优势产业、优质企业把生产环节布局到粤东西北,形成紧密协调的产业分工体系,加快实现粤东西北与珠三角同一水平发展。要大力提倡两地统筹跨区域一体化产业布局,在粤东西北的共建产业园区中大胆实施新兴产业培育战略,统筹整合珠三角创新资源和粤东西北资源禀赋优势,实现跨区域协同创新。

3.以创新支撑绿色发展

贯彻绿色化发展理念离不开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支撑。只有一手推进节能环保绿色科技进步,一手探索创新绿色发展所必需的市场引导机制、行政监管机制,以此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才能实现高效率、高质量增长基础上的绿色发展。

(1)推进科技创新,建立有利于绿色发展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一是要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大力发展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的绿色产业部门,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和绿色化。现阶段应该重点选择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集中力量攻关,力争尽快掌握核心技术,实现关键技术指标突破,快速推进产业化,成为新经济增长点。二是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传统行业技术改造,大力发展以高效、节约、环保为导向的绿色科技创新,尽快淘汰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式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通过鼓励绿色产品研发、绿色生产工艺设计、绿色新材料新能源开发、绿色消费、绿色技术管理,不断提高经济系统的资源利用效率与环境处理能力。三是要围绕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统筹力量开展重大科技专项攻关,突破一批节能环保、三废处理、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在全社会迅速推广,降低生产能耗和生活能耗。

(2)深化制度创新,建立绿色发展长效机制

一是要建立完善以绿色化发展为导向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形成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的政绩导向。二是要建立基于生态补偿原理的市场定价和交易制度。通过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明晰各种环境资源的产权归属,赋予环境资源充分的抵押权、转让权等交易属性,让市场机制得以发挥作用,引导资源高效合理配置。三要大力推动绿色金融创新。积极发展政策性绿色金融服务,为资金需求量大、回收期长、社会效率大的生态保育项目、绿色发展项目提供融资成本低、贷款期限长的稳定资金来源,引导社会资本有序进入。积极探索市场化的绿色金融服务模式创新,通过探索产权质押、产权交易、第三方担保、财政补贴、税费减免等手段,鼓励引导金融机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等绿色项目提供直接融资服务。

注:本报告中引用所有数据,均来自广东统计信息网或者《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媒体公开报道。

课题组

组长:王 珺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

成员:万 陆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李 震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曹佳斌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