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经济发展起步早、发展快,在全国率先步入以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为特征的新常态。长期以来,广东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广东发展的核心战略和总抓手,抢抓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机遇,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增强改革意识,加大改革力度,推动经济发展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1.不断优化市场环境,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突出
广东历来高度重视市场机制培育和营商环境建设。“十二五”以来,广东省政府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和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为重点,不断降低企业的准入门槛和行政成本,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2年,深圳、珠海、东莞、顺德等多个地市(区)率先在全国进行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试点,到2014年推向全省。截至2015年年底,商事主体数量比2010年净增300多万户,达到776万户。其中,深圳商事主体数量由2012年改革前的不足100万户,迅速突破200万户,增量超过此前30多年的总和,总量跃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广东也是在国内率先推进落实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抵扣、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税收优惠政策的省份,近2000家企业享受到了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抵扣额超200亿,抵扣力度位居全国第二。
营商环境的优化大大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活力。广东拥有全国最舍得投入技术研发的企业群体。早在2013年,珠三角9市工业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就达到了1.1%,超出全国60家经济强市0.9%的平均水平。作为广东创新龙头的深圳,当年企业研发强度高达2.4%,超过北京和上海1.1%水平的一倍以上。现在,全省88%的科技人才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经费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创新活动在企业开展。强烈的企业创新意识和充沛的创新投入,不仅培育出诸如华为、比亚迪、大疆、格力、美的等一批具有全球技术竞争力的知名企业,还在珠三角产业集群中培育出一大批在细分行业市场不显山露水的单打冠军。
2.着力构建灵活高效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科技、金融、创新三链融合
广东的区域创新体系构建,首先体现在重视建立立足市场、服务企业的地方技术服务体系。从21世纪初开始,以打造创新专业镇为标识,广东就持之以恒地推动市场化导向的区域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依靠建设公共创新平台,推动省内外大学、科研机构与专业镇合作,广东全省300多个专业镇中普遍建立起包括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知识产权服务、信息、电子商务、创业孵化等相对完备的技术服务体系,直接贴合本地企业创新需求,有效提升了集群创新力和产业竞争力。在2016年,广东新出台的《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中,又着重强调要丰富和完善质量检测、知识产权、信息网络、信用评价等创业服务,加快推进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将技术服务供给推进到互联网+时代。
其次,广东致力发展科技金融,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着力破解“技术孤岛”、“产业旱地”问题。2015年,先后出台《关于广东金融业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广东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指导意见》等文件,在金融创新领域实施多个“全国第一”的举措:如,创建全国第一个“互联网+”众创金融示范区,成立国内首家省级国有科技金融集团——粤科金融集团。通过积极探索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等金融创新,广东已经建立了包括创业投资、证券交易所、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和互联网+金融在内的多元化多层次创新融资体系。目前,广东创新金融资源位居全国前列,全省创投机构超过2800家,管理资本规模超过3500亿元,资本量位列全国第二。其中,仅深圳吸引的创投机构数就超过1.5万家,占全国的1/3,总注册资本达1.1万亿元。
第三,大力推动产学研结合,建设发展新型研发机构。以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为导向,广东积极推动本地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联合建设了一批重点研发基地和产学研合作重点项目,形成了科研院所与产业紧密联结的技术研发与高技术产业孵化网络体系。目前,广东已累计建成各类产学研创新平台1600多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00多家。2015年,广东认定新型研发机构124家,比2014年增加23家,增长率高达18.5%。科技企业孵化器399家、面积达1348万平方米,众创空间150多个。深圳光启研究院成立5年多,累计申请专利超过3000件,在超材料技术、智能光子技术、临近空间技术等方面占据国际领先地位。华大基因研究院建院8年,科研实力已跻身国内科研机构十强,成为全球最大的基因测序及分析机构。
第四,不断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机制,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对创新的激励作用。在2012年广东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省的决定》,2014年广东成立了全国第二家知识产权法院,在镇区建立了专利“快速申请、快速授权、快速确权、快速维权”的知识产权维权中心。至2015年全省共拥有灯饰(中山)、家具(东莞)、家电(顺德)和皮具(花都)4个国家级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此外,广东还积极探索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发展,建立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2015年,广东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和授权量分别比上年增长38.3%和50.3%,有效发明专利达13.89万件,保持全国第一,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比重超过50%。
第五,形成了“大企业创新顶天立地、小企业创新铺天盖地”的创新生态群落。在创新探索实践中,广东明确提出“既要星星,也要月亮”,在重点扶持一批具有技术实力的大企业同时,积极推行普惠型的产业扶持和科技扶持政策,采取了包括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发放企业创新券等诸多为中小企业创新量身定做的政策措施,形成了大企业创新顶天立地、中小企业创新铺天盖地的可喜局面。以华为、中兴、腾讯、格力、美的为代表的一批大企业已经站上或靠近国际技术前沿,起到创新带动火车头作用;大量中小企业通过与大企业形成产业协同合作,发展了集群式创新。如在东莞,仅步步高一家手机企业就带动周边形成一个年产值300亿元的模具产业集群。这种大企业与中小企业通过产业链合作协同创新的形式,大大丰富了广东区域创新系统的多样性和敏捷性,帮助本土企业比外国跨国公司更快响应市场变化,成为广东参与国际产业竞争和创新竞争的重要优势来源。(www.daowen.com)
3.充分发挥开放优势,有效整合全球创新资源
广东从“三来一补”起步,通过引入国外资本和技术、逐步走上一条从模仿到创新的发展道路。尤其是在十八大以来,广东开放格局已经从早期单纯的技术资本引进转移到高效整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上,以此对接国际技术前沿,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一是实施国际科技合作提升行动计划,积极探索“引进来”的新途径、新模式。近年来,广东重点加强与美国、欧盟、以色列等创新型国家的合作,搭建了中新(广州)知识城、中德(揭阳)金属生态城、中以(东莞)国际科技合作产业园等一系列国际科技合作重大平台,建立了“科技服务国际创新园”、“珠三角国际科技园”等国际产学研创新联盟,加快建设国际性创新驱动中心。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联合工程中心等形式,构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形成国际科技合作创新网络。目前,广东省已同40多个国家建立了科技交流与合作关系,签署了50多项科技合作协议。
二是加速在全球的创新布局,积极推动本土企业“走出去”。近年来,广东企业参与资源能源、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高科技领域的跨国并购300多起,实际交易总额超过50亿美元。到2015年,广东企业境外投资存量达601.2亿美元,设立境外企业6492家。遍及全球129个国家(地区),涉及19个产业门类。境外投资存量601.2亿美元。境外企业资产总额截至2014年底达到5302.7亿美元。华为、中兴、金发科技等高科技企业相继成立了海外研发基地,华大基因、深圳迈瑞、珠海银通等一批企业,通过海外并购等方式,迅速获取了相关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华为在全球布局了47个研发中心,近10累计研发投入超10亿元,掌握了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成为世界通讯设备领域的引领者。
三是加快推进粤港澳创新合作一体化。借助《内地与香港CEPA服务贸易协议》、《内地与澳门CEPA服务贸易协议》等有利政策,依托前海、南沙、横琴三个自贸区建设了5个粤港澳科技合作平台,建设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打造粤港澳创新圈和港澳优势产业集聚区,逐步形成以“粤港科技创新走廊”为核心的发展格局,形成了粤港澳协同创新的良好局面。截止2015年,穗港两地在战略合作协议框架下签订项目46个,总投资额达115.19亿元。
4.新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升级双轮驱动,夯实发展新动能
近年来,广东明确将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点任务,制定了2017年高新技术企业在培企业超过10000家的近期发展目标。通过持续引导和长期投入,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2011年的21.9%上升至2015年的27%,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2013年的12.4%上升到2015年的16.8%。2011年广东来自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的税收为2067.1亿元,2015年提高到3792.5亿元,年均增长16.4%,占第二产业税收比重也从2011年的34.4%提高到2015年的50.3%。在第三产业内部,2015年广东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60.4%,比2011年提高4.1个百分点。上述数据表明,广东已经初步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产业高级化态势明显。
除了紧抓高科技企业培育,广东还从推动企业技术改造,打造技术服务体系,扶助中小企业创新等多方面入手,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十二五”期间,广东工业技改投资年均增长19%,2015年工业技改投资增长56.5%。从2015年开始,广东又抓紧实施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全面实施“机器换人”行动计划,积极开展智能制造示范项目,推出了技术改造事后奖励、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及先进装备保险补偿等扶持政策,加快推动制造业向自动化、智能化、高端化转型。在产业集群中,除了大力发展以公共平台为代表的创新服务体系外,“创新券补助”政策也被各地市普遍引入,借此引导企业加强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及科技服务平台的对接,激活科技服务市场,提高科研仪器设备使用效率,提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