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城市类型及其区域发展基础

城市类型及其区域发展基础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然条件越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聚集,城市产生和发展的自然基础就越优越,城市的规模也就越容易扩大。(二)区域经济地理基础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区域经济地理基础是指城市中人类活动所依赖的经济要素。这种城市缺乏应有的区域基础,也难以发挥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使其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城市的产生和发展需要一定的区域自然和经济基础,而这种区域基础往往取决于城市的地理位置。

城市类型及其区域发展基础

每个城市,无论其产生的原因如何,都离不开一定的区域背景作为其形成的条件和发展的基础。

(一)区域自然地理基础

一个地区的地质、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条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它们通过影响人口的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其中气候、水文和地形条件对城市的影响最为显著。自然条件越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聚集,城市产生和发展的自然基础就越优越,城市的规模也就越容易扩大。因此,大城市对自然条件的依存程度比小城市要大得多,大城市的自然分布规律也就更典型。

(二)区域经济地理基础

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区域经济地理基础是指城市中人类活动所依赖的经济要素。

每一个城市都是一个经济系统,但它不是一个自我封闭、自我循环的系统,而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系统。也就是说,城市不能自己解决城市中人们生产、生活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城市生活和生产的成果及代谢产物也不可能在城市内部完全消费、消耗、分解或转化。城市与区域之间是一种双向联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关系。

与自然条件一样,区域经济地理基础也是城市发展的生命力。离开了区域经济基础,城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和希望。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留下了很多后患,其主要问题就在于工业布局和城市发展脱离了区域条件。这种城市缺乏应有的区域基础,也难以发挥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使其失去了发展的动力。

(三)区域地理位置影响

1.城市的地理位置定义

位置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一事物相对于另一事物的空间状态。苏联地理学家巴朗斯基曾给地理位置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位置就是某一地方对于这个地方以外的某些客观存在的东西的总和。如果这些客户安生存在的东西是赤道和本初子午线,那么就是数理地理位置;如果某一地区或城市对于它外部存在的东西具有某种经济意义上的关系,就是经济地理位置;在一定的国际形势下,一国与它的敌国和友邦的相对位置,则被称为政治地理位置。

根据这一定义,城市的地理位置就是城市与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城市的产生和发展需要一定的区域自然和经济基础,而这种区域基础往往取决于城市的地理位置。地理位置直接影响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有时甚至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2.城市地理位置区分

从不同的空间尺度来考察,城市的地理位置有大、中、小之分。大位置是城市与较远的事物的相对关系,位置是城市与其城址附近事物的相对关系,中位置是大、小位置之间的一种过渡。对于不同规模、不同职能、不同地点的城市,大、中、小位置的概念也是不同的。有些城市的大位置要放在全世界的版图上来考察,如纽约伦敦、东京、北京、上海等都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城市,它们的大位置几乎是整个世界,它们的中位置可能要涵盖全国。有些城市的大位置要放眼全球,如天津、广州等,而某些小城市的大位置也不过是周围的区域。城市大发展应当立足于其小位置,大位置更多的是一种战略意义。

(四)我国的城市分类(www.daowen.com)

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往往位于不同形态地形的接合部或过渡地带,如山前或山间平原、河谷地带、滨海地区等。我国的城市按其所在的区域地形可以分为十种类型:

(1)滨海城市。

(2)三角洲平原城市。

(3)山前洪积冲积平原

(4)平原与低山丘陵相邻接的城市。

(5)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

(6)平原中腹的城市。

(7)高平原上的城市。

(8)高原山间盆地和谷底的城市。

(9)中山谷地城市。

(10)高山谷地城市。

这十类城市中,有六类属于平原城市,其他几类也都位于相对的平地之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