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界定经济区域概念时,我们得出经济区域是一种自组织能力强的经济网络空间,而这一空间的基础(或称之为组成单元)是经济功能区。那么经济功能区是怎么有效地组成经济区域的呢?
(一)经济功能区的分层和模块化特征
“无论在无机界还是在有机界,质量围绕某一核心——中心区的凝聚,是应归属在一起的事物之等级序列的一种基本形式——集中型等级序列。”因此,在一定的时间维度下,不同的经济功能区在社会经济网络中,各自占据一定的联系互动的经济功能位置,这些纵横交错彼此联系的经济功能区中,有一些占据的经济区位的价值量相当或接近,有一些却相差很多。这些占据不等区位价值的经济功能区在网络中上下叠合形成层次。
如果不考虑区位价值的扭曲异化,即与相应的区位价值所对应的经济空间被合适的经济功能区所占据,也不考虑区位价值的发展变迁,那么在某一时刻,我们可以静态地刻画经济区域中经济功能区的锥体状的分层状况。
1.同一能性、不同等级的经济功能区在经济区域网络体系中占据与其相对应的影响范围的经济区域网络节点。
2.不同等级的经济功能区具有相应的、不同的影响范围和供给区。
3.各层次的经济功能区,在一定程度上统帅属于比它低一级的同能性的经济功能区。
这也可以通过下面的图形来直观地说明(见图1-6和图1-7):
图1-6 较高层级的经济功能范围
图1-7 较低层级的经济功能区
图1-6和图1-7分别描绘了两个层级的经济功能区分布,很显然二者的影响范围和在经济区域中占据的位置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将二者叠加,可以得到图1-8。这也说明较高层级的经济功能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与较低层级的经济功能区影响范围重叠,而且具有一定的统帅作用。
图1-8 不同层级经济功能区的叠加
模块化是将系统进行分解和整合的动态过程,模块化是与分工经济相联系的经济现象,是经济系统演进的结构性表现,经济系统的演进遵循“规模经济—分工经济—模块化”的基本路径。很显然,经济功能区的形成也是由自发的“市场规则”和人为的“政府规则”共同决定的,经济功能区也以分工、专业化为基础。同样地,仅仅有分工专业化,也不一定形成合理的经济功能区。我们可以将经济功能区看作是一定经济区域网络中的节点或者模块,这种经济功能区具有等级性、网络性和模块化的特征,是复杂经济区域的基础。
(二)市场范围、空间成本与经济功能区的纵向分解
经济功能区根据其能性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类型;同一能性的经济功能区按照其不同的能级和能位又可以分为不同的层级。同一能性的不同能级的经济功能区由于其自身相同的能性,具有纵向分解的内在机理。(www.daowen.com)
1.市场范围是经济功能区等级差异的基础
同一能性的经济功能区由于其依托的市场范围不同,可能呈现等级式分布特征。这种市场范围的不同可能体现为市场供给能力的不同,也可以体现为市场需求能力的差异。市场供给能力的不同,是指不同等级的经济功能区所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的种类、层级、影响范围不同。而市场需求能力的差异,则取决于所在经济区域的人口的总量和需求的水平。这种市场范围的差异,既可以根据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原理”得到证实,也可以利用商业功能区网络表现出来。
商业中心由于其覆盖的市场范围不同,形成了一定的等级体系,越高级别的商业中心影响的覆盖范围越大。
2.空间成本节省是经济功能区等级式纵向分解的内在机理
这里所说的空间成本并不是运输成本。虽然运输成本是因空间距离而产生,但生产成本一般包含运输成本。科斯提出交易费用概念时没有考虑空间的影响,没有涉及空间阻隔而产生的空间成本的付出。实际上,只要存在空间距离,人们完成一笔交易时,总比位于市场区的交易者付出更多的费用,这种费用是由空间距离,更确切地说是由时间距离而产生的。假设参与交易的当事人都具有理性且偏好相同,交易方式和完成一笔交易的程序相同,交通方式相同。我们知道,信息质量因传输方式不同而不同,质量等级最低的是用文字印发的信息,电话可以提高信息的质量等级,但信息质量最好的是面对面会见。要完成一次交易,交易双方往往坐下来进行签约,任何信息传递手段都无法替代这种面对面的会见。因此,与市场区距离不同的人,到达市场区进行交易所耗费的时间成本是不同的。距离市场区较远总比离市场区较近处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也就是说对相同的交易频数而言,远距离者总是多付出时间和精力,付出更多的资源。
为了节省这种空间成本,人们会不断向市场区靠近。但是因为人的行为活动的需求是分层次的,这种分层的需求发生的频次会有很大的差异。高层次需求的频次一般来说较小,而相对低层次的需求发生的频次相对较大。这种由频次差异带来的需求差异,又可以反过来影响功能区的层次空间分布。仍以商业为例,如果我们将人们对于商品的需求分为日常生活必需品、提高型生活用品、享受型生活用品,一般来说,日常生活必需品的购买频次最高,享受型生活用品的购买频次最低,提高型生活用品的购买频次居中。根据空间成本存在的原理,发生频次越高,空间成本越大,因此越需要靠近市场区。反过来说,这样的活动能够在较小的范围内较大幅度地提高需求。这种市场区的等级很低,但是数目需要却很大,这类商业设施往往就是我们所需要的社区商业网点。此外,享受型生活用品由于个体的需求发生的频次较低,因此可以远距离地实现购物;另外也造成了其需要巨大的市场区才能生存。因此,享受型的商业设施一般来说在同类经济功能区等级排序中级别很高,但是数目较少,这也与事实非常吻合。
3.再聚集是经济功能区等级式纵向分解的表现形态
我们在前面提到了聚集与“再聚集”的关系。为了避免过度聚集带来的聚集成本的提高,在一定聚集阶段,需要重新分散聚集。很显然,这种在原有聚集基础上的“再聚集”往往是一种同能性的经济功能区的纵向分解。经济功能区的等级式纵向分解过程也是彼此之间相互关联的过程,这种关联网络形成了经济区域网络结构的基础层面之一。
(三)分工、联系与经济功能区的横向联合
我们在前面指出经济功能区具有开放性特征,它需要与其他能性的经济功能区进行联系和交流,从而形成同能级、不同能性的经济功能区网络结构,这就是经济功能区的横向联合。
1.分工与专业化
分工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种固有的现象,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经济规律,分工对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巨大的作用。斯密在其《国富论》中,认为:“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马克思考察了社会生产从简单协作向工厂手工业和机器大生产发展的历史后指出,正是分工的深化,使生产规模得以扩大,而生产规模的扩大,可以从协作中得到好处,而且因为产量提高而固定成本不变使单位产品的成本降低。任何一种生产活动都可以分解为许多基本的单位,这些基本单位是指在既定的生产条件下无法再分的最基本的操作单位,也就是这些生产操作在个人之间不可能再分或无法在空间上分割开来由不同的人来完成。专业化,“就是一个人或组织减少其生产活动中的不同职能的操作的种类;或者说,将生产活动集中于较少的不同职能的操作上。分工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组织将原来一个人或一个组织生产活动中所包含的不同职能的操作分开进行”。专业化和分工使一个人或组织从事尽可能少的不同职能的操作。这种分工与专业化之间彼此存在相互关联性,因此以分工、专业化为基础形成的“经济功能区”之间也存在联系。
2.部门分工与经济功能区的横向联合
经济功能区一般是由一定的生产、生活部门所组成,部门分工联系是经济功能区彼此之间联系的内在原因之一。部门分工是社会分工的基础,资源的开发和地理环境的变化与部门分工的发展直接相关。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部门分工的历史,从自然分工到三次社会大分工,进而到产业革命之后的部门大分化,直至形成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部门分工体系。这种部门的分工体系也决定了不同能性的经济功能区之间必然产生相应的联系,它们彼此交换着原料、能源和其他中间产品,进而使相应的分工、专业化提高整个生产的效率。
3.地域分工与经济功能区横向联合
地域分工是社会分工在地域上的体现,是部门分工在地域上的落实。地域分工与部门分工密切相联,互相影响,但二者的发展过程则各有特点。在生产力的共同作用下,部门分工主要体现为产业部门的不断增多、部门联系的不断增强和日益密切;而地域分工主要表现为地域专门化的不断加强,生产力的不断扩展和经济地域联系的不断密切与日益深化。正是这些地域分工联系构成了经济功能区之间彼此的横向联合,进而形成了经济区域的横向网络结构。
(四)经济功能区网络叠加与经济区域
我们分别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分析了经济功能区之间的联系,同能性的经济功能区存在着等级网络结构,形成经济功能区之间的纵向分解网络结构;而不同能性、相对同等级的经济功能区则通过部门分工、地域分工形成横向联合网络结构。在现实的社会经济生活中,这种纵向的分解网络结构与横向的联合网络结构是彼此并存、相互重叠的。这种重叠的网络结构构成了我们所说的经济区域,即相应的经济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