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显然,空间的非均质造成了区位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对不同类型的经济行为主体具有不同的吸引力,而对同类型的经济主体或活动则具有共同的吸引,这种吸引加上聚集经济的内在报酬递增效应以及累积循环效应,必然在一定的区位上形成聚集。
(一)经济聚集导致的聚集经济的内涵
这里所说的经济聚集的本质,即聚集经济的内涵,与以往的城市经济学中强调由于“分工和专业化利益、外部经济利益以及规模经济利益”等所造成的外部效应有所不同。具体来说,这里强调分析“聚集经济”本身的内涵,由经济活动集中所形成的聚集经济具有三个方面的内涵:
1.聚集经济的“累积经济性”
聚集意味着要素在一定空间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集中,这种要素在特定空间上的高度聚集,必然带来一定时间内特定区域的经济增长。这也是城市经济不同于乡村经济最为重要的地方。
2.聚集经济的“结构性”
聚集经济不是简单的、无序的经济活动地理空间集中,它通常具有一定的合理“结构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聚集的要素是分层次的,一般来说,自然资源、一般的劳动力属于低层次,资本等次之,而知识、技术、高素质的人力资本则处于高层次。这种要素的层次性决定了聚集形态会从低层次的要素聚集逐渐向高层次的要素聚集转化。
(2)聚集的不同层次要素之间的组合链条也构成了聚集的结构性的一部分内容,链条是否完整、聚集之间的通道是否顺畅会影响聚集的效果。
3.聚集经济的“空间性”
聚集经济的“空间性”也体现在两个方面:
(1)聚集随着聚集度的提高,对周边空间的辐射影响越来越大;反过来,聚集的效果也会受到其周边空间承载力大小和支持通道是否顺畅的影响。
(2)聚集的“空间再聚集”特性。聚集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空间上的分散,这种分散并不是杂乱无章地进行,而是在新的区位实现重新聚集。正是这种“聚集”与“再聚集”构成了区域空间结构的演进。
(二)聚集经济的层次性
以往人们在研究经济聚集或者聚集经济的时候,通常都是很笼统地分析聚集经济。这种分析有其合理的地方,但是相应的分析却难以深入。我们在研究经济聚集与经济功能区的时候,将聚集经济分为要素聚集、企业集群、产业集群以及城市群四个层次,其中要素聚集是聚集的本质。
1.要素聚集
区域要素的聚集包括区域内要素向不同层次极点的聚集,也包括区外要素向区内聚集的过程。区域要素以要素流的形式聚集,如人口流、物质流、技术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等。这些要素流在空间上的固化往往使区域土地的利用类型、区域内城市群以及功能发生变化。这种要素流在空间上的聚集一般表现为两种方式:一种表现为一定的空间形态上要素的聚集度的提高;另一种是一定空间形态上要素流的级别发生变化(例如,可以认为技术流、信息流是比资金流更为高级的要素流;而资金流相对来说又比物质流和人口流更为高级)。
2.区域企业集群
企业是要素的组织机构,企业的活力是吸引要素集中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微观源泉。区域企业集群可以作为分析区域聚集的另一种途径,但是这种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企业集群最为合适的分析区域应当是专业化区域。一方面,专业化区域形成企业集群可以充分利用地方组合资源优势和相似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类似的企业集群在特定空间上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发挥规模效益,并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和创新。特定区域内企业集群的形成促进了相同企业和相关配套企业在空间上的聚集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同时有利于区域在空间上的拓展。
3.区域产业集群
区域产业集群建立在企业集群的基础上,产业集群所形成的产业区一般来说是由历史和自然共同限定的区域,其中的中小企业积极地相互作用,企业群与社会趋向融合;区内的生产活动不是自给自足,而是劳动分工的不断细化,生产力迅速提高,促使区域与外部经济空间建立持久而广泛的联系。培育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专业化产业区是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区域产业集群可以看作是区域聚集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这也是区域经济发展强调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重要性的原因所在。产业聚集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并提高区域竞争力。产业聚集也会因为产业自身的升级要求而发生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要求产业集群在发展中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并不断淘汰低级产业。(www.daowen.com)
4.区域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
区域城市群可以看作是分析区域聚集的最高级形式。城市本身是区域聚集的核心,城市群,特别是大都市连绵区则更是区域内聚集的最高级表现形式。城市群体可概括为三圈层空间结构。城市群区以首位城市为核心依此向外推移,城镇的规模、城镇密度、城镇及城镇组群的等级依次降低。在相似的背景条件下,吸引和排斥作用使空间分布的节点趋于均匀,由于各节点生长机会和能力不均衡,相互作用场强存在较大差别,导致城市规模和分布出现梯度差异。在这一系统中,能量向较高的区域或个体集聚,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城市个体的数目逐级减少,规模较大的个体占据和影响的空间愈来愈大,最终形成有序的等级序列。从圈层结构分析,城市群体结构可划分为核心首位城市带、城市组群发育带、城市个体分布带、城市群腹地带。
核心首位城市带位于城市群的中心,发展历史悠久,规模最大,由首位城市及其卫星城组成,第二、第三产业发达,非农业用地所占比重较大,交通通达性好,具有极强的集聚和扩散功能。城市组群发育带围绕核心区形成规模不等的次级城市聚集区,城市发育程度高,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在城市群中承担特定的功能,交通便捷。城市个体分布带分布于城市组群外围,城市个体差异明显,无集聚性功能,与前两圈层有一定的交通联系,城市分布相对均匀,农业用地所占比重较大,以区域性集聚为主。城市群腹地带由于交通通达性等因素的影响,核心扩散未能在此形成要素集聚,以农业用地为主,第二、第三产业不发达。以此为骨架形成理想的城市群结构形式。
从要素聚集—企业集群一产业集群—城市群四个层次的分析可以看出,要素聚集是分析其他几种聚集的基础,正是要素聚集的发生和变化,才引起企业、产业以及区域形态的变化,因此要素聚集是聚集的本质特征。
(三)经济聚集的空间表现—经济功能区
通过聚集经济的本质以及层次性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聚集经济”由于聚集类型的不同,其空间表现也将不同。结合前面对于经济功能和经济功能区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类型的聚集形态将会产生相应的经济功能区。
1.要素聚集与经济功能区
要素聚集是经济功能区的核心标志,是界定经济功能区性质的关键。这里需要指出一点,农业地区(农村地区)要素较为均质,没有形成聚集。但是,我们可以将特定的农业地区看成一种特殊的经济功能区。与此相对应,作为要素高度聚集的区域,城市可以看作是与农村地区相对应的另一类型的经济功能区。如果我们不对要素类别及其组织结构进行分析,而是将各种要素进行一个“抽象意义”上的“加总”,用“要素密度”衡量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则可以得到差异相对较大的两种类型的“经济功能区”—城市与农村。
2.企业聚集与单一经济功能区
企业聚集在于分享市场、分享相应的基础设施等,因此,企业聚集往往表现为同类型的企业相互集中。特别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所谓企业可能是商业企业、工业企业,也有可能指“家庭”。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聚集往往表现为“大型的住宅区”“集中的商业区”和“成规模的工业小区”。
因此,这种经济功能区的性质相对单一、稳定。在一定的经济功能区范围内,空间要素分布相对均质。这种经济功能区对其他区域的影响较小,往往只是通过相应的“人流”“物流”与其他经济功能区进行交换。
3.产业聚集与综合性经济功能区
产业的聚集往往形成产业集群,进而形成一定的“产业区”。产业集群不是一个简单的企业聚集的概念,而是根据分工、专业化进行有效组织,同时与社会趋向于融合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如果说,企业聚集形成的是“出口加工区”“工业小区”“经济开发区”,那么“产业聚集”形成的则是更为综合性的“经济新区”。
因此,产业聚集形成的经济功能区以某一主导功能为主,辅之以相关功能;形成一定的主导产业,同时具有相应的配套产业。这种经济功能区相对来说具有更强的“动态性”,其空间范围的均质性比企业聚集形成的经济功能区要差。但是,它对于其周边区域以及其他区域的影响更大,可以更多地通过“制度”“技术”以及“文化”等方式影响其他经济功能区。
4.城市聚集与经济功能区
城市聚集不同于前面所列举的集中聚集形态,相对来说,城市聚集比较难以实现区位上的迁移过程。城市聚集更多的是通过搭建彼此的网络结构来实现聚集,进而形成“城市群”,在城市群内实现“功能分工”“设施共享”。因此,城市群这种经济功能区主导功能表现不明显,具有较复杂的内部结构,具空间分布很不稳定,同时内部的均质性更差。它的“经济功能”特性需要在一个更大的区域范围甚至全球范围内体现。但是,这一类型的“经济功能区”对区域,乃至国家经济的影响非常大。
(四)聚集与经济功能区特性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聚集与经济功能区之间存在的一些规律(具体见表1-1)。
表1-1 聚集与经济功能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