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如何卖力不离消费者越来越远?

如何卖力不离消费者越来越远?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艺圃,被称为苏州人的园林,一般外地来苏州旅游的人都会到拙政园、留园这些地方,很少有人到艺圃。其实这是老应、老张他们四五个老板十多年的习惯了,几乎每个星期都会来这里见见面。100多亩地,公司500多号人住在自家的院子里,员工的幸福感也和他一样,越来越强。一直维持这样的水平,而运营费用却在持续地上升。一行人等在延光阁坐定。张平江显然不满足于这个分析,想直接知道答案。

如何卖力不离消费者越来越远?

艺圃,被称为苏州人的园林,一般外地来苏州旅游的人都会到拙政园留园这些地方,很少有人到艺圃。这里甚至都不通公交车,需要步行到文衙弄才行。关于艺圃,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上网搜搜它的资料,确实是一个有意思的去处。大部分时候,这里游客非常稀少,这个五亩地的地方,水面占了四分之三以上,春雨茶社就在边上,老式的暖水壶泡上当地的碧螺春,再来一碟青豆,可以坐个半晌。其实这是老应、老张他们四五个老板十多年的习惯了,几乎每个星期都会来这里见见面。

临近春节还有一段时间,老应这段时间都是忙着四处催账,前几年实行预付款制度,丢了不少生意,不过欠账少了,不用太费神。老张则是忙着四处铺货,要账那往往是春节后的事情。

老张叫张平江,对,就是“平江府”的平江。他的企业创办于1983年,最早是集体企业,后来改制给他个人了。早先就是梅花汤圆,后来做了水饺、本土包子面点,到1998年前后,受台资企业带动,也做了不少精致的糕点。现在许多餐饮企业都已是他们的老客户了,沪宁线上的大部分超市也都有他们的老牌产品在铺货,好日子过了20年,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而且他也不希望企业做得那么大,自己控制不了。卖汤圆,一年能卖到3个亿,他很自足。工厂随着城市变迁,搬了几个地方,但是现在的模样他还是很满意的。100多亩地,公司500多号人住在自家的院子里,员工的幸福感也和他一样,越来越强。

只是最近几年日子明显地难过起来了。全国大品牌的汤圆、水饺到苏南攻城略地,最初他没太大的感觉,后来是越来越觉得不对劲了。超市里好的陈列位置慢慢地都变成人家的了;餐饮行业的大主顾也越来越少光顾了;周边市场,特别是上海、浙江和福建的市场也有点力不从心。在市场上梅花牌汤圆一直坚持用真材实料,当然饺子等其他产品也都是。韭菜猪肉馅的饺子,用的哪块地的韭菜,哪个农场的猪都是固定的。这个老张是从来没有含糊过,他也参观过一些大品牌的生产线,闻闻人家那现场的味道,对自己还是蛮自信的,只是钱越赚越少了。

与此同时,市场部门在元旦前做的一个调查让他感到非常吃惊,35岁以下的人,对他的这个老字号的品牌知之甚少,老人们知道的比较多。虽然公司的产品也在持续创新,每年总有十几款新品种进入市场,但是难有波澜。

2012年的时候,梅花食品公司开了天猫店,在一号店、京东上也都有店铺,跟随着一波又一波的活动,一年创造了1200多万元的销售额。最初他是非常高兴的,常常自豪地对他的老兄弟们说,“电商就是好啊,足不出户可以做全国业务”。确实,最远的有个新疆的老客户,几乎每个月都要从网上买一箱他们的产品,后来了解到,这个老客户是当年的苏州知青,辗转到新疆建设兵团了,喜欢吃家乡的汤圆,以前只是亲戚送、托人买,现在有了网店,自己买着也方便多了。

好景不长,没多久老张就高兴不起来了。网上的价格卖不上去,那些超市还对他有意见。一直维持这样的水平,而运营费用却在持续地上升。到底还要不要做电商,他心里非常纠结。

正好今天是开心的日子,老韩家闺女要出嫁了,按照习俗,亲友都要带着闺女到家里吃饭。只是叔叔阿姨们这么多,这要吃到哪一天啊,后来还是老应想出了一个办法,弟兄几个一起请一顿吧。他们就在水天堂安排了一个大包厢,满当当的一桌18人,请老韩家的闺女吃饭。下午三点,酒席散去,老应提议几位老兄弟到艺圃坐坐。

一行人等在延光阁坐定。延光阁坐北朝南,面阔五间,南部架空凌驾于水面,顶面为卷棚顶,是苏州园林中最大的水榭,也是艺圃中静观对面城市山林的最佳位置。当然对于他们来说,观赏往往是顺带的事。刚才在水天堂吃饭的时候,就说到了梅花汤圆经营乏力的事情。话题也就自然地转到这儿来了。

老应颇有思辨思维,到底是经常去听EMBA课程的。“平江,我们打拼了30年,你觉得到现在最值钱的东西是什么?”大家平时天南海北地聊,还没有这样深入地思考过,几个人很快就从韩闺女快要嫁人的喜悦中切换了频道。

“我们常常说转型,我的汽车配件在转型,老韩的丝绸在转型,平江你这好像也一直在转型,转了好多年了,从作坊转到流水线,从菜场转到超市,从集体小厂转到食品工业园,从苏州转到华东,从批发转到电商,我们好像都在进步,但是为什么会越来越吃力呢?难道是在转的过程中,丢了什么?我最近一直在反思这个问题,当然首先是反思自己的问题,今天听你再说起汤圆的这个情况,我还是认为大家首先要想想,我们是不是真的丢了什么。”

“老应,你是不是有什么高招呀?直接说出来嘛。”老韩虽然是处在一个最文化的产业里,但是一点也不温文尔雅,每次聊天都是直来直去,人称“韩大铲”。

“是啊,有什么直接的办法呢?”张平江显然不满足于这个分析,想直接知道答案。要说手段和方法,无论是生产还是销售,梅花食品都没有什么问题,就像老应说的,基本上和时代是合拍的。要么就是现在比较热火的微营销没有做?感觉在微信上卖汤圆,也不是那么回事。

“老应,你分析得很对,我觉得我们在观念方面,并不落后,但是我这梅花汤圆在市场上为什么越来越不怎么样了呢?特别是最近两年。丢了的东西,或者并不是很可惜的,我们这几十年,也丢了很多东西。有破坏,才有创新。”

“哈哈,看你们急的。我确实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大招。只是最近发生的几件事情启发了我的思考。”这时,服务员已经将暖水壶拿过来了,碧螺春的清香飘散在这个冬天的水榭里,虽然荡漾的暖意并不强烈,但是显然在凝聚着一桌子的人气。老应抓起一把青豆,放嘴里使劲地嚼了几下,伴着白雾咽下了几口茶水,他清了清嗓子。

“你们有没有过这样一种感觉?你经常会和同事、朋友去一家餐馆吃饭,可能是因为你有这家餐馆的会员卡,店家对你总是笑脸相迎。你会习惯于去哪里,因为你感觉那就是你的另外一个家。比如我们刚才去的饭庄,大家都去了好多次。

我曾经和家门口的一个饭馆的店长交流过,问他到底对多少客人是熟悉的。即便叫不出名字,但是基本能了解他口味的偏好,是不是喝酒之类。他说,还真的不知道。来店里面的基本是三种人,一是之前就熟悉的朋友;二是像你们这样的熟悉的陌生人,是常客但是不知道其姓名和喜好;三是其他‘随机’来的客人,有些也有一点面熟,但他们是不常来的,属于那种一次性的客户。

后来我又问他们不是有会员管理系统,里面的数据是不是可以分析或者是有记录。他说:‘我们的CRM系统是有记录的,但是没时间去做什么分析,分析来分析去,客人也不会因为你的分析而来,只有将菜和服务做好,他才会再来。用系统主要是帮助我们将账目搞清楚就好了。’

回头再看我们平江的梅花汤圆,和我说的这个饭馆不是一样吗?说不上是老字号,但是有一批老主顾,我们已经成为这些老主顾生活的一部分,只是我们还不知道到底是如何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的,又该如何传承。平江说的那个新疆客户,就非常典型。那么到底有多少人是这样的呢?他们正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竞争对手怎么跟得上?我们为什么跟不上?除了广告投放之外,我们还有什么办法……”

“熟悉的陌生人?”老韩打断了老应的话,“你这个说法有意思!难道这就是我们忽视的大多数、丢掉的宝贝吗?”

“至少我觉得是这样的,而且涉及我们做生意的本源,我们为什么这样卖力,但是事实上却离消费者越来越远,离钱也越来越远呢?”

老韩名字叫韩光伟,经营的是祖传丝绸生意,话不多,却常常能一语中的。刚才老应说到“熟悉的陌生人”,他感触非常深!他们家的韩氏绸庄已经经营了150多年,所有的生意几乎都是由老主顾以及老主顾介绍的新主顾来支撑的,有些甚至已经是几代人了。绸庄和主顾之间已经达成了默契,绸庄的任务就是专注地将自己的事情干好。主顾的分类和刚才老应说的家门口的餐馆很相似,但是因为绸庄多年的品牌在,许多从苏州到外地的,以及外地的主顾都不影响和他们的沟通。因为信任,许多时候并不需要主顾们亲临,就能将他们定制好的旗袍丝巾、绣袄寄出。

老韩家除了在观前街有一个接待主顾量体及展示的店之外,别无分号,也从来没有计划过在其他地方开分店,更不用说是外地了。到他这一代,在守业方面还是对得起祖宗的。关于韩氏绸庄我们暂且按下不表,后面再细说他们家。

“熟悉的陌生人”,一下子成了大家今天的口头禅。顺着老韩的话,大家七嘴八舌地聊开了。

“老应,你说的就是回头客的问题!比如你的汽车配件,还是要依托经销商多进货,要多关心他们,现在竞争激烈,有时候真的不知道什么原因,经销商就移情别恋了。其实在商言商,你不让他多挣钱,他肯定要找其他路子。”有人说道。

“这也是一个老客户带新客户的问题。当然前提是你的产品要足够好,人家才会真的愿意帮你多介绍,而且是自然而然地介绍,这个我相信大家都有体会。”

“平江家的汤圆吧,已经成为我们家的刚需,从八十多岁的老太到两岁的囡囡,都喜欢吃,几乎每天都吃。这样的家庭在我们周边不少,但是和梅花这个品牌联系的不是很多,当然我们是讨便宜了,上个星期平江还让人送来了六袋芝麻汤圆呢。如果平江家的汤圆能搞个会员卡,达到一定积分,能有奖励,那该多好啊!我这搞了几个楼盘,以后房子会越来越不好卖了,我也要考虑考虑会员的问题。”

“卖汤圆的,弄什么会员卡,搞什么积分啊。十来块钱的生意,多划不来!”

……(www.daowen.com)

张平江突然想到,这不就是“私人董事会”吗?大家正在为我的事情出谋划策,看样子还要多送些汤圆给大伙,让他们多提些宝贵意见。

老应在他们几个人中,年龄最大,有事没事就喜欢张罗,自然成为这八九个人私人董事会的召集人。他看大家说得比较嗨,担心扯太远了,心想还是要收一收,毕竟还是要帮平江提出些建设性的意见。在大家的讨论中,他也想了不少。这不,趁着有人去洗手间的工夫,重新梳理了一下,人一齐,他就开始发言了。

“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汤圆本来是南方的长项,但现在品牌却是河南的思念、三全最为有名;水饺本来是北方的长项,现在却是我们苏南的大娘水饺最为突出,这是为什么呢?肯定不是产品手艺的技术壁垒问题,那会不会是企业战略或者是营销策划问题呢?我看其根本是一个定位的问题,汤圆进家庭的管道,人家选择的是商超,不遗余力地抢占堆头,这些品牌往往都有好几个冰柜!水饺打的是便捷,我去过许多地方,几乎每个火车站、汽车站都有大娘水饺的影子。他们在这条路上都已经很成功了。那么我们梅花汤圆的路应该怎么走?

刚才大家提到会员卡,我看就是要推会员制,平江的产品观念非常强,坚持真材实料,成本低不下来,但是在市场上和人家同样价格,毛利也只能越来越低。尤其是新生代的消费者,还不能在卖场中识别出你的优势。你的优势是在吃了十几二十年的消费者心里。这个方面我们怎么放大?这就是我说的可能丢了的东西。

我们不求大众市场上的风云驰骋,一定要在小众市场上精耕细作。我知道的,平江之前给我一个数据,532,就是苏州本地的消费人数占50%,外地市场占30%,网上占20%。我认为这个结构就很好。我们就打实苏州汤圆的品牌。通过会员制让吃上梅花汤圆的人有尊贵感。我简单测算过,如果我们能将现有的消费者都转化为会员,可能会增加一倍甚至更多的销售量。”

“拉倒吧!世界上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不知道是谁在边上嘀咕了一句。

“是啊,没有那么便宜的事情,还是要投入,怎么投入呢?用什么方式发展会员?商超之外,苏州本地要不要在社区设点,离消费者更近?外地的要不要设一些能体验的地方?要不要进一步规范现在的分仓?”

老应的一番话,似乎让张平江又燃起了希望之火。但是这个冬天白天还是不够长,大家没有晚上再一起吃饭的意思。张平江约老应改天深入地聊聊,再和负责市场的孙总监一起来讨论会员制和社区方面的安排。老应说:“这个方面我也不专业,但是有一位刚认识的小伙伴到时候也一起过去,我和他约一下时间。”

老张问这个小伙伴是谁。老应答道:“他是一个网络公司的老总,叫黄山,也是一个创业公司,他们已经在山东成功实施了直接到社区的O2O项目。”

“O2O?就是正在发烧的下一个热点?”老张对O2O也是颇有耳闻。

“没关系,我也不清楚O2O怎么弄,等下给黄总打个电话,跟他约个时间,不过估计要到下周了。我也是前几天通过朋友认识他的。”

“咱们兄弟俩,就别客气了。你这边定好时间就通知我,最近我不出差。”

老应说的朋友就是李泝,李泝前几天和苏州IT人俱乐部的伙伴们走湖。什么叫“走湖”,就是一帮人在早晨围绕金鸡湖走一圈,这是这个俱乐部的一个传统项目。老应要凑凑热闹,就和李泝说好,也和年轻的IT人一起去走湖,就这样认识了黄山。

老应回到家里,晚饭还没有好,老婆做了一碗梅花汤圆给他。哈,他突然觉得,这就是一个“号角”呢。

“黄总,是这样的,你最近有时间吗?想请您到我朋友的公司去一趟,给他们讲讲课,我也想顺便讨教讨教。”一阵寒暄之后,在电话里,老应直截了当地简要介绍了梅花食品的发展历史和现在的情况。

“好啊,没问题,时间的话,差不多是下周三或周四,怎么样?我现在在去山东的高铁上。”黄总也是一个非常爽快的人。

“你又去项目上了?”

“是的。我想问问,梅花食品希望达到的场景具体是什么?他们是希望会员足不出户,或者不出小区,就能买到他们的产品吗?”

“大概是这个路子,我们更想借鉴您正在实施的项目经验,来看看梅花应该怎么做。”

“这样吧,应总,我刚刚写了一个资料,这会儿先发给您参考一下。这是我最近关于‘熟悉的陌生人’的思考,上次走湖的时候我们也刚刚起了一个头。也请您帮忙指正指正,下车后我再和您通电话。”

“不急不急。”

电话还没挂断,老应就收到了黄总发来的微信。

大工业滋生了大商业,大商业衍生出迭代原生商业的思维。首先是面向不确定的市场与客户提供产品与服务,寄希望于通过广告获取客源与业务流量。如果客户是兵,那么对客户希望的较高境界就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对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这三度的追求成为营销领域的永恒主题,对这个营销价值观认可的人很多,但是引进门的大部分还是“熟悉的陌生人”,还是可以轻易用脚投票的人。另外一方面,营销学上对“用脚投票”有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解释,那就是竞争的存在。这是我们真实的商业世界吗?

追溯到最传统的商业,首先是在当地集市,然后有类似丝绸之路一样的传奇。到了目的地之后,依然是集市,住在客栈,再赶集,直到将货物批发给当地的店家,或者自己开店。那些本地的服务,客户基本都是街坊,以及一部分外地来的“客官”。亲缘、地缘形成的信任以及信任的传递构成了最基本的商业关系。有人考察过2005年前后温州的民间信用体系,如上特点得到了充分的验证。那是中国文化之下“熟人经济”的活化石,当然,因为多种原因,这个活化石也正在风化中。

真实的商业世界到底是基于“陌生的陌生人”、“熟悉的陌生人”还是“熟人”?零售领域对于大数据的业务价值正在甚嚣其上,具体到一些消费者的消费记录、偏好。数据或是真实的,但是他和商家达成了“熟人关系”了吗?没有。数据还是数据,也会做出有利于商家、有利于消费者的消费决策建议,但是那只是一个有限的耦合,商业关系还是可以随时“用脚投票”。竞争让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也给出了更多的陷阱。只做街坊生意虽然可能成为百年企业,但是规模却难以扩大,产品和服务的与时俱进方面往往也是落后于时代半步。这两难或者几难之间,到底有什么玄机?

现代商业交易双方的边界,是“经济能量”最容易和最应该散逸的地方,交易成本大的根本原因是要消除不确定性。获得认识一致的投入,如果还不能超过规模经济的起点,往往就会产生亏损,诸多电商就是这样的。如果我们能够通过某种机制在确定性的提高方面提供充裕的支持,那么边界上“负能量”将更多变性为“正能量”,从而产生出“能量盈余”。熟人社会会自然地产生这样的盈余,然而我们不可能简单地回到经典意义上的熟人社会。那我们是寄希望于以“熟悉的陌生人”为起点的进化吗?那又该如何进化呢?

老黄要说的其实就是要充分挖掘既有客户的消费红利,用会员的方式不仅让每个既有消费者成为坚定的品牌支持者,而且还要成为口碑传播的载体。他们在山东实践的项目就是完整地立足社区,不是最后一公里,而是最后一百米。与其说是实践,还不如说是试点,因为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但是4个多月的工作,已经“提前”发现了很多有意义的微观问题。

从“熟悉的陌生人”到“熟人经济”,黄山到底还有哪些干货呢?他真的能为梅花食品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