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货币合作的一大重点是推动全球、区域和双边三个维度金融安全网的建设。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政策制定者强化了全球金融安全网的建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通过增发特别提款权(SDR)、扩充借款总安排,大幅扩大了为陷入国际收支危机的国家提供流动性支持的能力。2021年9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作出“历史性决定”,进行了新一轮规模为6,500亿美元的特别提款权分配[2],扩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出资能力。包括亚洲国家在内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获得2,750亿美元的特别提款权,提高了自救和相互救助能力,为织密全球金融安全网做出了贡献。
亚洲的金融安全网建设始于亚洲金融危机后。1998年,东盟十国和中日韩三国建立了“10+3”金融合作机制。2000年,东盟十国在清迈达成“清迈倡议”(Chiang Mai Initiative,CMI),各国决定为出现国际收支问题的国家共同提供流动性救助。2007年,各经济体同意将多个双边协议“合并”到单一储备库,更好地发挥危机时刻的救助作用。2009年,中国香港成为新的出资成员,储备库出资总额达到1,200亿美元。2010年,清迈倡议多边化协议正式生效,成为区域金融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各经济体继续加深该多边化货币协议,将出资规模翻番并提高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条件脱钩的比例。2021年4月,由东盟与中日韩(10+3)财长和央行行长以及中国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共同签署的清迈倡议多边化(CMIM)协议特别修订稿生效。修订内容包括,成员可基于自愿和需求驱动原则,提供本币计价贷款,本币出资条款将推动亚洲货币的使用,并将进一步提高与IMF贷款的脱钩比例。此外,“10+3”还加强了对区域经济体的经济评估和预警。
在双边本币互换上,2020年以来,亚洲多国货币当局进一步推进双边本币互换与结算等货币合作。截至2020年末,中国人民银行共与40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货币互换总金额超过3.99万亿元人民币。与韩国续签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规模扩大至590亿美元,在中国人民银行签署的货币互换协议中规模最大。日本十分重视与亚洲多国建立货币互换安排,包括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等东盟国家,并在一些货币互换协议中加入流动性危机预防机制。2021年,日本央行与中国人民银行续签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规模为2,000亿元人民币/34,000亿日元。印度积极推动在南亚区域合作联盟框架下推进货币互换安排,最新一期的货币互换安排期限是2019年至2022年,印度储备银行将提供20亿美元的互换安排额度。2021年,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启动货币互换协议,孟加拉国央行将向斯里兰卡提供2.5亿美元的借款。南亚国家的货币互换安排有助于增强这些国家在疫情期间应对外汇储备下降和汇率波动风险的能力。
使用本币结算则是亚洲货币务实合作的基石。人民币在中国对外贸易和投资结算中的使用持续增长。2020年,中国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量再次超过4万亿元人民币。印度尼西亚积极推动与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央行签署的本币结算框架协议(Local Currency Settlement,LCS)的扩大。2021年8月和9月,印度尼西亚央行先后与日本财务省和中国人民银行签署了本币结算合作框架协议,确定了各自作为特许交叉货币做市商(ACCD)的商业银行。作为2022年二十国集团(G20)主席国,印度尼西亚积极推动本币结算在双边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在2月G20央行行长和财政部长会议上提出了将本币结算额提高10%的年度目标。(www.daowen.com)
图6.5 截至2021年12月全球主要货币的国际支付份额
资料来源:SWIFT。
2021年,亚洲货币在全球支付结算中的占比继续提升(见图6.5)。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人民币国际支付份额由11月的2.14%升至2.70%,当月,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的份额占比升至第四。日元位列第五,港元位列第八,新加坡元位列第九,占比分别达到2.58%、1.17%和0.95%。在全球前二十的支付货币中,泰国的泰铢和马来西亚的林吉特也位列其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