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气候变化与可持续绿色经济发展

气候变化与可持续绿色经济发展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减少碳排放来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认知。为应对气候变化,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能源转型、发展绿色经济已成为大势所趋。作为亚洲最大经济体,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不断加大应对气候变化力度,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2021年8月,韩国国会表决通过《为应对气候危机之碳中和与绿色增长基本法》,并提出韩国中长期减排目标。

气候变化与可持续绿色经济发展

由于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突发性的全球自然灾害日益呈现发生频率高、影响强度大、分布范围广等特点,对人类健康、生命安全及经济、社会造成的冲击日益加大,已成为制约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亚洲地区也不例外。2017年,亚洲开发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称,持续的气候变化将给亚太地区国家带来毁灭性的后果,不但可能严重影响未来增长,还将抵消当前发展成果,降低生活质量。[6]2020年11月,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报告表示,气候变化已成为亚洲地区成长路上的关键挑战,气候变化对亚洲的冲击可能会超过许多其他地区。研究发现,到2050年,由于温度和湿度增加导致人们无法在户外有效工作,亚洲平均每年将有高达2.8万亿至4.7万亿美元的GDP面临威胁。[7]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人类碳排放经过短暂放缓后,出现了报复性增加。2021年4月,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达到有史以来最高月度水平;格陵兰岛、南极洲冰川融化的速度比15年前增加了31%。7月,数千名科学家在《生物科学》杂志再次发出“全世界科学家的警告:2021年的一个气候紧急状态”,并宣称,人类正接近或已越过维持全球或区域气候稳定状态的临界点[8]2021年8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指出,地球正在向人类发出气候红色警报,极端气候给很多国家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破坏性灾难。即使各国从今天开始大幅度减少碳排放,全球变暖的总升温仍可能在未来30年内达到1.5摄氏度。由于全球变暖,2021年相对以往的非常态的残酷经历将成为未来世界的新气候常态。[9]

2021年,亚洲主要经济体均遭受极端气候灾害的影响。在中国应急管理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等单位联合遴选的“2021年国际十大自然灾害事件”中,亚洲占据4件:一是菲律宾遭遇台风“雷伊”重创。2021年12月16日,2021年第22号台风“雷伊”在菲律宾棉兰老岛北苏里高省的度假岛屿锡亚高岛登陆,随后沿着棉兰老岛、米沙耶群岛向西北方向横扫,先后8次登陆菲律宾。此后10天内,“雷伊”至少导致菲律宾378人死亡、60人失踪、742人受伤,受灾人口达395万人;经济损失估计超过204亿菲律宾比索(约合25.9亿元人民币)。二是印度尼西亚、东帝汶暴雨造成严重洪灾。4月3日至4日,受热带气旋“芙蕖”的影响,印度尼西亚东南部和东帝汶部分地区连降暴雨,出现严重洪涝灾害。此次灾害至少造成两国222人死亡、数十人失踪、数万人流离失所。三是印度北部冰川断裂引发洪水。2月7日,印度北阿坎德邦杰莫里县发生冰川断裂,引发了阿勒格嫩达河和陶利根加河大规模洪水,破坏了当地居民房屋,该地区多项基础设施遭到损毁,周边地区数千人被迫紧急撤离。此次灾害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超过207人。四是印度、尼泊尔暴雨引发洪灾及山体滑坡。10月15日,印度东北部的阿坎德邦、西南部的喀拉拉邦和尼泊尔部分地区连降暴雨,引发山洪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此后一周内,灾害造成印度、尼泊尔两国至少201人死亡,数百万人生计受到影响。

当前,全球变暖的势头还在延续,极端洪涝、干旱和台风等破坏性气候的出现可能更加频繁,将使各国更大程度地遭受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并扰乱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通过减少碳排放来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认知。为应对气候变化,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能源转型、发展绿色经济已成为大势所趋。所谓绿色发展,就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人类活动和经济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发展趋势,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从本质上看,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因此,强调绿色发展,就是要在发展的过程中既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更要保护好自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受应对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资源能源的低碳化绿色化发展成为潮流,承诺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随之成为得到广泛共识的“政治正确”。为此,中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多个亚洲国家政府纷纷做出气候承诺,表示要实现净零排放。

作为亚洲最大经济体,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不断加大应对气候变化力度,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多次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明确指出保护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凸显了中国对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坚定不移、一以贯之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2020年9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告: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10]中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充分展现出中方推动实现全球绿色转型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的责任担当。(www.daowen.com)

日本政府在2020年提出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目标。为实现2050年碳中和目标,日本政府2020年底发布了“绿色增长战略”,将在海上风力发电、电动车、氢能源、航运业、航空业、住宅建筑等14个重点领域推进温室气体减排。2021年4月,日本时任首相菅义伟表示,日本力争2030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比2013年度减少46%,并将朝着减少50%的目标努力。2021年5月,日本通过修订后的《全球变暖对策推进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这部法律于2022年4月施行。根据这部新法,日本的都道府县等地方政府将有义务设定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具体目标,地方政府将为扩大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制定相关鼓励制度。

韩国政府也在2020年宣布将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2021年8月,韩国国会表决通过《为应对气候危机之碳中和与绿色增长基本法》(下称《碳中和基本法》),并提出韩国中长期减排目标。2021年10月,韩国政府确定了2030年国家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以及2050年碳中和实施方案,并将《碳中和基本法》提出的减排目标更加具体化了,将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目标设定为比2018年缩减40%。为推动产业协力实现新的减排目标,韩国政府声明,计划将全国燃煤发电所占比例降至21.8%,将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提升至30.2%;至2025年,道路上行驶的车辆中,有450万辆是电动车或氢动力车,并增加充电站等相关基础设施。

在2021年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上,印度总理莫迪表示,印度将力争在2070年实现净零排放目标。莫迪还表示,到2030年底,印度的非化石燃料发电产能目标将提高至500吉瓦,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将达50%,并将致力于2030年将碳强度(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45%。目前,印度的碳排放量占全球的5%,可再生能源约占40%。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有力推动了亚洲各国实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积极推动国际气候谈判和国际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协调,参与和引领气候变化相关国际标准和规则的更新和扩展,切实帮助发展中国家减弱并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2021年6月24日,“一带一路”亚太区域国际合作高级别会议成功举行,并发起两项合作倡议。其中,“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旨在加强在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金融等领域的合作。作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框架下的多边开发性金融机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在推动绿色经济方面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并承诺加大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融资力度。预计到2023年7月1日,AIIB所有投资项目将实现与《巴黎协定》相关目标完全保持一致;预计到2030年,其累计气候融资总额将达到500亿美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