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设备属于高端制造装备,需要综合运用光学、物理、化学等科学技术,具有技术含量高、制造难度大、设备价值高等特点,越靠近工艺前端,其技术难度越大。例如,晶圆制造设备技术难度大于封装和测试设备。在晶圆制造设备中,光刻机的技术难度大于刻蚀设备,刻蚀难度大于薄膜沉积设备,而清洗、抛光、检测等设备的难度相对较小。封装设备中,技术难度最大的是键合,测试设备中,封装后测试技术难度小于晶圆测试。技术难度越大,其价值量较高。前道的晶圆制造设备占比80%,后道的封装及组装设备占比7%,测试设备占比9%,硅片厂设备等其他占比4%。总体上看,半导体设备市场中,晶圆制造设备中的光刻机、刻蚀机、薄膜沉积设备为核心设备,占据半导体设备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分别占晶圆制造环节设备成本的30%,25%,25%。根据2017年美国加州 UC Berkeley大学的理论数据,一条月产5万片12英寸硅片的生产线,需要50台光刻机,10台大束流离子注入机,8台中束流离子注入机,40台刻蚀机以及30台薄膜淀积设备等,估计各类设备的总计要超过500台。一般情况下,不同的晶圆尺寸和制程的芯片制造产线所需的设备数量不同。在同样产能情况下,12寸产线所需的设备数量要比8寸产线多,12寸先进制程产线所需的设备数量要比12寸成熟制程产线设备多。
1.全球半导体设备行业高度垄断,中国市场增长最快
从半导体设备需求市场来看,随着半导体制造产能向亚太地区转移,而从2014年开始,北美半导体设备投资逐年减少,日本也基本维持稳定。根据SEMI(国际半导体设备材料产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半导体制造设备销售总额达645亿美元,比2017年的566.2亿美元增长了14%。其中,晶圆加工设备市场的销售量上扬15%,其他前段设备增加9%;整体测试设备销售量增加20%,组装与封装设备销售则增加2%。自2014年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纲要和大基金的推出,在中央和各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和扶持下,多座晶圆厂的扩建、投产,将带动对上游半导体设备需求的持续提升,据SEMI预测,2017—2020年间中国将新建26座晶圆厂,占世界新增晶圆产线的42%。韩国销售金额共177.1亿美元,连续第二年成为全球最大半导体新设备市场。中国台湾地区市场滑至第三,自114.9亿美元下滑至101.7亿美元,同比下降12%,是衰退幅度最大的地区。
从半导体设备供给市场来看,全球半导体设备产业集中度高,美日欧巨头主导全球半导体设备供给市场。半导体设备具有技术更新周期短带来的极强技术壁垒,市场垄断程度高带来的极大市场壁垒,以及客户间竞争合作带来的极高认可壁垒等特征,技术壁垒、市场壁垒和客户认知壁垒导致市场高度集中,呈现寡头垄断局面。全球规模以上晶圆制造设备商共计58家,其中日本的企业最多,达到21家,占36%,其次是欧洲13家、北美10家、韩国7家,而中国仅4家,分别是上海盛美、中微半导体、Mattson(被亦庄国投收购)和北方华创,占比不到7%。当前半导体设备生产企业主要集中于美日欧,以美国应用材料(AMAT)、荷兰阿斯麦(ASML)、美国泛林集团(Lam Research)、日本东京电子(TEL)、美国科天(KLA-Tencor)等为代表的国际知名企业起步较早,经过多年发展,凭借资金、技术、客户资源、品牌等方面的优势,占据了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的主要份额。
据美国的半导体产业调查公司 VLSI Research发布的2018年全球半导体生产设备厂商TOP15排名来看,日本共有7家企业进入全球前15名,美国7家中有3家进入前5名、欧洲厂商有3家,中国和韩国各有1家,可以说美国和日本企业在半导体设备领域实力强大。2018年全球 Top 15厂商的总营收比2017年增加了17.8%,达到670.7亿美金。在排名前15的厂商中,有13家的年营收增长率都是正数,除了 Applied Materials(AMAT,应用材料)和 ASMP的增长率是个位数之外,其他11家都是两位数,而且日本厂商的普遍高于美国厂商的,其中,爱德万测试(Advantest)和佳能(Canon)的营收同比增长率都超过了50%。
表5-9 2018年全球半导体设备供应商TOP15排名
资料来源:根据VLSI Research整理
在半导体设备的每个细分市场中,也都形成了寡头竞争的格局,排名前三名厂商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呈现强者恒强、大者恒大的特点。例如,光刻机领域,在半导体产业价值链中,光刻机作为产业的核心,占了半导体设备投资较大的份额。荷兰ASML公司在光刻机设备上一家独大,凭借领先的技术和优秀的产品,在45纳米以下制程的高端光刻机市场中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而在EUV光刻机领域目前处于垄断地位,市场占有率为100%。刻蚀机领域,国际巨头泛林集团、东京电子、应用材料均实现了硅刻蚀、介质刻蚀、金属刻蚀的全覆盖,占据了全球干法刻蚀机市场份额的80%。薄膜设备领域,PVD里AMAT一家独大,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80%;CVD里AMAT、LAM、TEL三家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70%。
表5-10 全球半导体设备竞争格局
资料来源:Gartner 2017
2.关键设备依赖进口,中低端设备有望进口替代(www.daowen.com)
我国半导体设备市场整体呈逐年上升态势,但半导体设备产业整体起步较晚、规模较小、技术较落后,2017年国产化率仅为9%,国内市场主要是由美日欧等国际知名企业占据,主要设备依赖进口。2018年进口半导体设备308亿美元,其中硅片制造设备进口3708台,金额达到8亿美元,较2017年增长27%;制造半导体器件或集成电路用设备进口13944台,较2017年增加56%,进口金额112亿美元,同比上涨78.6%,占半导体设备进口总额的36.6%,主要进口来自美国、日本和荷兰,合计占比超过70%。中国半导体设备出口金额较小且以低端设备为主,2018年共出口25亿美元,其中设备零件及附加出口14亿美元,占比超过50%;出口集成电路制造设备3.55亿美元,占比只有14%。中国半导体设备主要出口地区为新加坡、美国等。
表5-11 2018年中国半导体设备进出口贸易数据表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赛迪集成电路所
在政策扶持下,国产设备已形成初步产业链成套布局,部分设备实现批量应用。虽然目前国内半导体设备仍较为依赖进口,但从产业布局角度来看,国内厂商布局极为完善,几乎覆盖半导体生产制造过程中每个环节所需的主要设备,在刻蚀、薄膜沉积、离子注入、光学测量、研磨抛光、清洗设备等主要设备均有布局。国内的半导体制造企业如北方华创、中微半导体、长川科技、北京华峰等业内少数专用设备制造商通过多年的研发和积累,已掌握了相关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备一定规模和品牌知名度,占据了一定市场份额。半导体测试设备有望成为率先实现较大规模进口替代的环节,12英寸晶圆先进封装、测试生产线设备(17种)已经实现国产化,生产设备国产化率可达到70%。测试设备主要用于封装测试产业环节,客户包括下游封装测试企业、晶圆制造企业和芯片设计企业。目前国内厂商已掌握了测试设备相关核心技术,生产的测试机和分选机获得长电科技等企业使用和认可。
在光刻机、蚀刻机和薄膜沉积三大核心设备中,通过后期追赶,部分设备实现了国产化突破,缩小了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目前国产12英寸28纳米集成电路关键设备(除光刻机外)已经进入主流生产线实现量产。2016年中芯国际北京厂使用国产集成电路晶圆设备加工的12英寸正式产品晶圆突破1000万片次,标志着国产集成电路设备在市场化大生产中得到充分验证。2017年中微半导体设备研制的7纳米等离子体刻蚀机已经在国际顶尖的集成电路生产线上量产使用,达到了国际最先进水平。晶圆制造设备国产化的最大阻碍是设备验证周期长,核心技术壁垒高。设备企业投资周期长,产品从迭代开发阶段需要经过原理机、多代机型开发,并经过实验室数据测试。在送到客户现场后,需经过试生产阶段运行、测试,最终才能大批量上产线。核心技术壁垒高,越先进的制程工艺设备造价越高。光刻机通常被视为晶圆厂最大的产能瓶颈,也就是微缩工艺的核心设备,国产化率低,且高端的EUV光刻机只能从ASML采购,光刻设备突破不大。在先进制程上,关键设备仍未实现突破。
表5-12 全球半导体设备主要厂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