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

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主要通过原始创新、引进消化吸引再创新、集成创新、协同创新四种自主创新模式,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不断把基础性、战略性、颠覆性技术应用到生产制造系统,形成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的过程。Hobday通过对东亚四小龙电子产业技术追赶路径的研究,提出了后发国家和地区企业技术能力与市场演变的阶段模型。

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

1.技术创新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原动力

在生产者驱动型全球价值链中,作为产业升级主要推动者的跨国公司之所以能够占据价值链制高点,关键原因在于高端技术、创新要素的积累。尤其对于半导体这类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要素尤其是研发创新能力是决定产业价值链利润分布的战略环节,能够拥有高端创新成果的企业,必然也是产业价值链分工中的领导型企业。在生产者驱动型价值链中,能够被称为产业链核心环节的往往是技术知识含量最高的环节,同样也是附加值或增值空间最大的环节。生产者驱动型价值链的主导型企业往往需要拥有自主创新能力,具备能够扩大新型制造模式的应用水平,可以主导最终产品、关键部件市场的方向,获取最大的附加价值和利润。因此,培育产业核心技术能力对于生产者驱动型价值链实现战略升级尤为重要。处于价值链低端的后发国家和地区经济体,主要通过着力培育本土的技术吸收能力,不断积累研发技术,通过消化、吸收学习来提高自主研发能力,累积技术要素领域的比较优势,从而在全球市场上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和新产品的供求关系,从而提高本国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主要通过原始创新、引进消化吸引再创新、集成创新、协同创新四种自主创新模式,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不断把基础性、战略性、颠覆性技术应用到生产制造系统,形成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的过程。原始创新是指基础科学与前沿科学领域的创新;集成创新是把现存的单项技术进行系统集成,创造出全新产品和工艺的过程;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指从外部引进技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根据本土需求再次改进创新;协同创新是指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充分协作,充分发挥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各自的作用以实现创新。前三种创新是新技术、新方法的主要来源,协同创新是创新的重要组织方式,通过这四种创新方式进行自主创新,旨在突破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可能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独立完成,也可能由政府、企业、高校等研究机构以及社会中介组织协作完成。

技术创新的类型多样,产业发展的路径多样,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路径也非常多样。一是通过产品创新、定位和设计创新以及颠覆性创新,改进产品性能、质量和用户体验,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利用颠覆性技术出现的机会开展颠覆性创新,实现“换道超车”,由产业发展的跟随者转变为领导者,掌握产业发展的主导权。二是通过工艺创新,降低生产成本,以更低的成本和价格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升产品的市场规模。三是通过产业核心技术攻关,打破发达国家的产业核心技术垄断,进入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实现所处产业环节的高端化,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四是通过开展满足新需求的创新,开发能改变消费者生活的全新产品,将要素转移到生产率更高的新的产业领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新的产业。其中,最重要的是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但后发国家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和竞争压力。首先是技术创新能力上的挑战。拥有产业核心技术的企业为了防止技术溢出,会采取设置贸易壁垒、提高出口门槛、申请专利保护、技术加密等措施,这些举动使得后发国家很难模仿先进技术并且使用。因此,后发国家和地区要想掌握核心技术,必须依靠自主研发和创新,不能依赖进口先进技术,后发国家需要进行新技术的研发,研发出不同于现有核心技术的新技术。一旦后进国家攻关核心技术,打破发达国家企业的技术垄断,在市场上取代了先发国家的产品,此时先发国家和地区为了自身的利益,必定会采取措施与后发国家和地区展开竞争。通常他们首先采取的是知识产权诉讼,例如控诉后发国家和地区侵犯知识产权,提出巨额赔偿等,如果胜诉了,先发国家不仅能够获得赔偿费,而且将严重打击后发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发展;此外先发国家和地区还会采取低价竞争的策略,利用自身强大的利润优势,将产品价格大幅压低占领市场,那么后发国家苦心研发的新产品和技术便会失去大部分市场;如果上述两种策略不奏效,先发国家和地区会开出高价收购后发国家和地区的知名企业,彻底消灭竞争对手。

2.承接产业转移是后发经济体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

经济全球化导致产业国际分工越来越细致,产业内产品的技术开发、生产、销售等不同环节甚至是生产过程的不同工序、区段、模块分散到世界各地,形成世界性的生产分工网络,具有不同比较优势的国家和地区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不同环节。一般而言,发达国家和地区处于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集中重点发展拥有核心技术的领域,把附加值较低的低端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现代产业转移的理论起源于日本学者赤松要(Akamatsu)提出的雁行模式,他通过对20世纪日本棉纺织工业的发展进行分析,认为产业发展的过程能够分为进口、进口替代、国内生产、出口等阶段。当某些发展中国家开始进入到工业化时期,由于经济和技术的落后,将迫于把某些产品的市场向发达国家开放。等到这种产品的国内需求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为本国生产该产品准备了基本的市场条件和技术条件,国内也初步掌握了该产品的生产技术,再加上本国资源和劳动力价格的比较优势,该产品将逐步由进口让位于本土生产。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规模经济的利用以及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上升,最终实现该产品的出口,达到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目的。日本学者山泽逸平(Wikipedia)进一步发展了雁行模式,将其细化为“产业引进-进口成长-出口替代-发展成熟-逆进口”等阶段,更加清晰地展示出后进国家或地区通过产业转移实现地区经济增长及跨越式发展的路径,即由产品生产或技术引进为起点,通过本地区进行生产,经过产业发展,实现满足国内需求,再达到实现出口的过程。产业转移的路径按照“技术密集与高附加值产业-资本技术密集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阶梯式产业分工体系演进,后发国家和地区经过这一产业发展过程,最终将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地区经济的腾飞。(www.daowen.com)

Hobday通过对东亚四小龙电子产业技术追赶路径的研究,提出了后发国家和地区企业技术能力与市场演变的阶段模型。该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OEM阶段,也称为学习高效率生产阶段,企业通过干中学习,不断积累高效率生产的经验和诀窍,利用廉价劳动力等形成低成本优势。第二阶段是ODM阶段,也称其为学习改进生产和产品阶段,企业注重通过创新积极改进其制造工艺流程,结合改进用户体验等需要改进产品性能和规格,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第三阶段是OBM阶段,也称其为学习开发新产品和确立自主品牌阶段,此时企业具备了独立设计和开发新产品的能力,能够以自己的品牌销售产品。该模型表明,后发国家和地区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其企业应加快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尽快实现由不具有创新能力、或仅具有改进创新能力向具有新产品的设计开发能力的转变,也即支持企业尽快实现由OEM、ODM向OBM的转变,加快形成自主设计开发新产品的能力,并用自己的品牌销售新产品。

后发国家通过承接发达国家转移的产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在技术溢出效应影响下,后发国家通过着力培育本土的技术吸收能力,不断积累研发技术,即使在发达国家对高技术产业转移有限定的条件下,也能通过消化、吸收学习来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当这种技术积累到达一定程度,可以在新的领域中突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与限制,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个过程也可以被理解为“蛙跳理论”。除了通过产业承接获取技术外溢效应,发展中国家主动展开跨国技术并购,拥有先进技术的赶超行为也可以是实现“蛙跳”的另一种选择。

3.市场需求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拉动作用不可忽视

市场需求对产业的升级至关重要,新需求会引来新产品开发,能够通过开发新产品占据细分市场,推动本土创新能力。从本土市场需求的挖掘能力来看,Murphy等学者认为,“后发经济体在摆脱低端锁定,跳出‘贫困陷阱’的过程中,市场需求的自我激励效应起到了关键作用”。来自本土市场的需求激励效应有可能导致全球价值链的推动者,跨国公司对其产品进行本土化改造,从而使后发经济体中更多的本土企业融入新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组装以及营销市场后续环节中,使得产品终端的需求效应也成为全球价值链利益分配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对于后发经济体而言,本土企业的需求发现功能对本土产业升级而言至关重要,首先通过终端客户的需求发现能够影响到既有产品的研发环节,由于跨国公司需要生产适合本土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则本土企业更有机会挖掘出适合本土消费者的细分需求市场,这就为当前并不具备资本技术优势的本土企业在新技术范式下提升研发能力提供了一条可能的路径,为本土市场提供异质性新产品。对于跨国公司而言,要适应本土市场的新兴需求,有效的方式是采取一种联盟结合战略,将既有生产技术与后发国本土厂商的国别性专有知识融合,这种合作形式体现在跨国公司与本土厂商共同研发、合作生产与销售等环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