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安徽水运四十年改革开放成就回顾

安徽水运四十年改革开放成就回顾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开放40年来,安徽省水运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省水运发展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改革开放以来,安徽港航人从解决水运基础设施建设“瓶颈”入手,港口建设逐年提速。加快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十一五”期间,安徽省船舶发展着重是调整和改善运力结构,提高技术构成,推进船舶大型化、标准化和专业化进程。

安徽水运四十年改革开放成就回顾

改革开放40年来,安徽省水运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省水运发展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安徽内河水运资源十分丰富,境内分布有长江、淮河、合裕线、芜申运河、沙颍河等国家高等级航道。截至2017年底,全省有港口16个、生产性码头泊位932个,年吞吐能力达到4.8亿吨,位居全国内河前列,是改革开放初期的30倍左右;2018年完成水运建设投资106亿元,同比增长93%;截至2018年11月底,完成港口吞吐量4.7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36万标箱,集装箱吞吐量增速达8.8%。芜湖港、铜陵港、马鞍山港跻身全国内河亿吨大港,皖江港口群已形成以件杂货、散货、油品化工、集装箱、旅游客运、滚装运输等功能为主的较为齐全的专业化港口群。至2018年,安徽内河航道里程6612.01公里,通航里程5728.62公里,分别居全国第七位和第八位;长江干流航道安徽段全长342.8公里,是安徽最重要的黄金水道,流经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五市为Ⅰ级航道。2018年,长江安徽段主航道维护水深芜湖以下保持9至10.5m、芜湖至安庆保持6至8m。全省拥有营运船舶2.5万余艘、4700多万载重吨,名列全国内河前茅,水运在安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构建航道主骨架,助推安徽经济发展 40年前,安徽省内河航道等级低,通航能力差,尽管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规模治水工程兴建了一批水利枢纽,建设节制闸提高闸上水位,增加通航水深,改善了部分航道,但由于未能同步建设过船设施,拦断了航道,使水运失去一船直达功能,严重制约着安徽水运事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五”以来,安徽省坚持水运“为地方经济服务,确保干线航道畅通”的方针,实施了“江河水运振兴工程”,重点整治了合(肥)裕(溪口)航道,改善航道里程116公里,新增通过能力8000万吨,较“九五”增长了67%。“十一五”是安徽水运大建设、大发展的黄金时期,按照《安徽省内河水运发展规划》,筹措资金100亿元,重点建设长江、淮河、芜申运河、合裕线、沙颍河“两干三支”骨干航道,以及整治浍河、石门湖、青通河、顺安河、兆西河航道等干支联动工程。目前正全力实施干支航道连通工程,以“一纵两横”为核心,以其他高等级航道为重点,加快航道升级、扩能、沟通、联网,形成布局完善、结构优化、畅通高效的航道体系,实现“干支初步贯通、瓶颈基本消除、等级明显提升、江淮水系沟通”,高等级航道60%里程初步达到规划等级。推进长江干线航道治理,基本实现10.5m(争取12.5m)维护水深常年到芜湖,8m维护水深常年到吉阳矶。提升淮河干流通过能力,淮河安徽段临淮岗以下、以上河段航道等级分别提高到二级、三级。加快推进引江济淮工程,江淮沟通段按Ⅱ级标准、引江济巢段按Ⅲ级标准建设,力争全线完工。改善支流通航条件,推进沙颍河、合裕线升级扩能工程;实施浍河、涡河、水阳江等航道整治工程;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稳步改善或提升滁河等航道通航条件及通航能力。

·推进重要港口建设,提升港口服务能力 安徽省港口码头大体经历了“利用天然岸坡作为靠泊装卸点、岸边筑石级踏步和砌石护岸、木质趸船连接栈桥的浮式码头、钢质趸船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多种长久性码头设施和大型重件码头”的过程。纵观安徽港口的发展历程,在改革开放之前,港口建设几近空白,尽管各地也零星地建有直立式及斜坡码头,装卸也大都靠人抬肩扛。改革开放以来,安徽港航人从解决水运基础设施建设“瓶颈”入手,港口建设逐年提速。“十五”期间,安徽省加大了停靠江河船舶的千吨级码头泊位建设,适度发展集装箱、水泥化肥煤炭等专用码头,初步建成以长江、淮河干流重点港口为主枢纽,干支港口协调发展的港口群体。到“十五”末,全省已拥有生产性码头泊位1230个,完成港口吞吐量5.8亿吨。

到“十二五”末,安徽省已建成了从普通件杂货到大宗散货、石油、化工、集装箱和危险品等各类专用或通用码头,基本满足了各类货物对港口装卸运输的需求。港口设施的机械化、专业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布局基本合理、门类齐全、配套设施比较完整的港口运输体系。“十三五”以来,全力实施港口转型升级工程,优化全省港口布局。重点培育皖江航运枢纽、江淮航运枢纽、淮河航运枢纽。推动沿江港口、合肥港一体化发展,明确全省港口功能定位。推动皖江集装箱港口以资产为纽带,形成利益共同体,加快资源整合,构建战略联盟。推进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以集装箱、矿石能源、化工等专业化泊位建设为重点,推动港口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加快公用码头和重要旅游景区、库区的旅游码头建设,推动池州游轮目的港的建设。加快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推进连接安徽省重要港口的高速公路铁路建设,促进各种运输方式与港口有效衔接,增强重要港口的辐射带动能力。大力发展现代港口物流产业,支持港口物流园区发展壮大,提升港口物流园区服务功能,加强与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通关合作力度,提高进出口货物跨区域通关效率

·调整改善运力结构,加快船舶“三化”进程  安徽省内河运输船舶发展经历了从小到大、从木质机帆船到水泥挂浆机船再到钢质内舱机船的过程。安徽船舶在40年的发展过程中,又始终伴随着调整和改善运力结构,提高技术构成,使船舶逐步迈向“大型化、标准化、专业化”。

“十五”期间,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对水路运输提出的更高要求,安徽加大了运力结构调整的力度。进一步提高船舶技术水平,建成技术装备先进、安全高效、适应性强的运输船队。货运继续推进煤炭、矿建、粮食等大宗散货专业化运输系统建设,大力推广了千吨级的干支直达船、集装箱机动驳、集散两用船等新型船舶。“十一五”期间,安徽省船舶发展着重是调整和改善运力结构,提高技术构成,推进船舶大型化、标准化和专业化进程。船舶保有量达到1500载重吨,在主要通航水域内淘汰挂浆机船,船舶平均吨位长江干流达770吨,淮河水系船舶达300吨,基本实现淮河、长江主要干支流船舶标准化的目标。

近年来,安徽省港航系统与银行保险和担保公司合作,以船舶所有权抵押方式,为船舶技术升级提供融资,着力打造上规模、有特色的专业化运输船队。随着金融资本大量涌入水运业,仅船舶抵押贷款就高达13亿元,更新大吨位舱机船3000余艘,有力地推动了安徽省运力结构调整和运输结构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船舶运力结构持续改善,五年累计拆改船舶15023艘,其中改造生活污水排放不达标船舶8788艘、拆解老旧运输船舶4859艘,单船平均吨位由2012年底的933吨提高到1814吨,提升94%。(www.daowen.com)

·强化支持保障系统,构筑水运安全屏障1985年以前,全省通航水域平均每年事故死亡人数在100人以上,最高年份1983年达152人,乡镇船舶死亡人数比例更是逐年上升。改革开放初期监管手段十分滞后,一方面缺少必要的法规,另一方面设施、设备匮乏,全省监督艇只有1艘。安徽省船检队伍也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步壮大的过程。此前运输船舶大都是在滩涂上建造,无图纸、无设备,船舶建好后仅进行简单的检丈,其船检没有专门的职能管理部门。为了有效地保证船舶建造严格执行规范要求,1987年经安徽省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了安徽省港航监督局和船舶检验局,同时在地市设立了15个港监船检处,在县设立了54个港监船检所,实行统一领导、统一政令、分级管理,行使港航监督和船舶检验职权。通过法规的建设、设备的改进和体制的调整,依法治理内河船舶航行安全秩序取得了初步成效,重大恶性事故明显下降。到20世纪90年代,安徽省水上交通安全保障系统建设进一步快速发展。全省共有监督艇76艘,在“七五”期间建立单边带电台通信网的基础上,又在10个地市建立了甚高频通信网,基本覆盖了淮河和长江干线。在全省范围内建立了乡镇船舶管理员网络,加速了乡镇客渡船的更新改造,初步形成了专管成线、群管成网的水上安全管理新格局。

安徽省地方海事为使支持保障系统成为安徽水运安全的屏障,近几年逐步推进并不断完善水上安全监控体系建设。建立省级水上安全搜救中心,在巢湖、淮河等重点水域,初步建立起全天候运行、具备快速反应能力的现代化水上安全应急系统。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安全监管能力有效提升,水上交通安全等级以上事故率稳中有降,安全态势持续稳定可控。以各级人民政府为主体的属地安全监管责任制进一步落实。渡口渡船专项整治通过国家验收。港口危化品和危险货物作业管理能力得到加强,危险货物水路运输从业人员素质进一步提升。“安全生产月”“水上安全知识进校园”活动氛围逐渐浓厚,安全警示宣传教育效果明显。《沙颍河(安徽段)航行规定(试行)》正式施行,裕溪河、新安江等重要航道航行规定正在编制中,上下游海事联动和船闸协调力度进一步加强,通航环境有效改善。全省安全监管和应急救助综合基地建设稳步推进,综合救助体系正在加速成型。应急预案体系持续完善,“无脚本”应急演练在全省各地广泛开展,水上应急力量专兼结合发展迅速。五年来全省各级海事机构共开展水上搜救行动595次,救助遇险船舶701艘、人员1806人。

·以人为本强化服务,文明创建喜结硕果 40年来,安徽省海事人转变服务理念,不断延伸服务内容,推出一系列服务新举措,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创建和社会公益活动,始终把服务广大船员、服务水运经济放在首位,展示了风采,提升了形象,谱写出安徽省海事港航船检文明和谐之声。

安徽省地方海事管理服务中心一手抓全省水运经济的发展,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以“学创建”活动为载体,努力提高广大海事职工的素质为根本,以创建文明行业为目标,努力做好“三个服务”,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进一步健全完善工作机制。

“十三五”期,安徽省大力实施水运文化建设工程,树立管理融入服务、文化融入行业的理念,提炼安徽水运行业核心价值观,打造全新的“航标灯”精神品牌。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践行“三严三实”为引领,以海事“三化”建设为统领,以“微笑服务、温馨交通”为载体,以“徽舟船检、亲情服务”为抓手,深入开展“学树建创”活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着力增强“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和“坐不住”的责任感,以快节奏、高标准、好状态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核心价值践行、行业文明创建、文化建设示范和宣传舆论引导“五大工程”,为实现全省水运“十三五”发展目标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

(安徽省地方海事管理服务中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