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形成城乡二元社会保障制度的合理因素是什么?

形成城乡二元社会保障制度的合理因素是什么?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城乡二元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是我国工业化起步阶段的客观要求首先,工业化是以机器大工业生产取代传统手工生产为特征的,工人成为社会化劳动分工制度的一员。由于这些政策的长期存在而导致的我国独特的城乡二元社会格局的固化,带来了社会结构转型的困难与城乡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向一体化过渡的艰巨性。

形成城乡二元社会保障制度的合理因素是什么?

城乡二元社会保障制度是适应当时国家推进工业化的需要而形成的,是和当时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相适应的,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对其有着重要的、直接的影响,合理因素主要有以下一些:

(1)城乡社会保障模式的不同选择,与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村人口多且比例一直居高不下有密切关系

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民在各方面都处于不利地位,具体表现在:①农民居住分散,社会影响力小;②国家过去对农民没有福利承诺,意味着不存在农村社会保险的“欠账”;③农民受传统观念影响深,对社会保障的期望值低,维护自己权利的意识较弱;④工业化社会转型削弱了农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力。这些都使得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不像建立城市社会保障那么突出和迫切。

(2)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范围逐步扩大,并把农业人口包括进去,这是一种规律

现代社会保障体系是工业化的产物,从工业化国家社会保障的历程来看,一般都是先有面向城市企业雇佣劳动者的社会保险制度的诞生,而后经过较长的时期,当社会结构在工业化、城市化的基础上走上城乡一体化,城市工业已能通过自身的积累来反哺农业而实现农业经营的规模化与机械化以后,才有农民社会保险制度的出台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一体化。

(3)城乡二元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是我国工业化起步阶段的客观要求(www.daowen.com)

首先,工业化是以机器大工业生产取代传统手工生产为特征的,工人成为社会化劳动分工制度的一员。他们离开土地,离开农村,集中于工厂与城市从事工业及其相关产业劳动,其劳动成果的绝大部分归雇主或国家,小部分则以工资形式分配给工人作为生活来源。而当工人遭遇失业、疾病、工伤等事件时,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险制度,就成为一种客观必要。

其次,最初形成的社会保险制度没有包含农民,除农民可凭借土地取得最基本的生存保障外,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这样的设计是为了保证为推进工业化提供稳定的原料、农产品与资金来源。国家正是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征收农业税与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支撑工业发展的。在这种情况下,为农民建立与城市工人一样的社会保障(险)制度便是不可能的。

(4)城乡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实际上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为适应当时的工业化路线而配套出台的一系列分割城乡的社会政策在社会保障领域的直接反映

包括户口政策(制度)、劳动就业政策(制度)以及人民公社制度等在内的社会政策的相继实施,是城乡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出台并得以维持的最直接根源。由于这些政策的长期存在而导致的我国独特的城乡二元社会格局的固化,带来了社会结构转型的困难与城乡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向一体化过渡的艰巨性。

最初的社会保障计划所明显呈现出的城乡分化,虽在一定条件下是正常的,但城乡社会保障长期不能实现整合与衔接则是不合理的,它使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基本生存的利益受到了损害。因此,只要有足够的条件,就应该对这种结构加以改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