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日益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水平与传统农村合作医疗时期相比都有了质的飞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增加到了2004年的2936元,是1978年的22倍。农村经济实力和农民收入的提高有利于增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物质基础和保障能力,促进其顺利发展。
(2)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最大的优势和推动力就是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目前,“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党和国家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的缓慢,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并可能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在这种情况下,缺乏医疗保障制度导致的农民健康水平和劳动力素质下降、农民因病致贫等问题理所当然地引起了中央的重视。健康是农民最大的财富,而保证农民的健康则是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贫困人口脱贫步伐的必由之路。(www.daowen.com)
(3)中央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契机
中央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有利于培育健全、有序的农村医疗卫生供方体系。中国要在2010年,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这一目标将使农村卫生投入偏低的趋势得到扭转,有助于解决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总量不足和效率低下的问题,培育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配套的完善的医疗供给体系。
(4)有效的筹资
有效的筹资机制和管理体系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顺利运行提供了条件。以往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跌宕起伏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农民收入不稳定,制度筹资状况不确定。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三方筹资机制具有内在稳定性。因为就广大中西部农村而言,中央和地方政府出资大约占制度总出资额的2/3,这部分资金是非常稳定的,而农民个人出资数额小,占农民收入的比重也低,同样应该能够足额支付。东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高,筹资应该更有保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